早在很多年前,我就听说过“清朝馄饨”的说法。现在一听到这个词,不瞒大家说,我的脑海最初浮现出来的,竟然是港片里面的那些伸直双臂,一蹦一跳的清朝僵尸。
清朝馄饨摊
对于21世纪玩手机的现代人来说,清朝真的有点遥远。虽然直观想象上没法引起食欲,可是当取名为“清朝馄饨”的扁食(南方某些城市对馄饨的别称)端到你面前的时候,嘴里的哈喇子还是不请自来。一句话,想吃。
清朝馄饨
这是小馄饨,馄饨皮薄如蝉翼。杭州市面上大馄饨很多,吉祥馄饨、湖州周素珍或者老杭州馄饨、奶奶馄饨、阿芳馄饨,其实都首推大馄饨。但是,古城衢州水亭街上的“古铺良食”,首推的却是小馄饨,这就是我们口语中常说的“清朝馄饨”,店铺门头上挂着“衢州非物质文化传统小吃”的招牌,大概就是这款老底子馄饨的注解。该馄饨成名于龙游湖镇的老街,得名于自清朝开始传承五代的馄饨手艺。
皮薄的几乎透明,馄饨汤很是清淡,猪油渣和葱花遇热香气四溢。店老板说,“ 清朝馄饨”是专门从龙游请了老师傅过来做的。用的还是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手艺。做馄饨的陈才元师傅今年60岁,他家从清朝就开始做馄饨,到他已经第五代。
擀馄饨皮
陈师傅说,清朝馄饨从揉面到擀皮,皆是纯手工制作,整个的制作过程需要花上2个半小时左右。步骤虽然只有四个,但要不断重复,期间还要小心翼翼,保证皮子不擀破、不粘连,这是个“匠心”技术活。
擀面杖要从0.8米开始、换到1.1米、换到1.5米、甚至2.2米。不同的面皮状态需要使用不同的擀面杖去进行反复擀压,才能最终得到一张薄如蝉翼的馄饨皮,那是寻常所见的机制面皮完全无法比拟的薄度。
包馄饨也是门技术活
因为皮子薄,所以包馄饨时的手劲也很有讲究。手劲一重就会让馄饨失去原本轻盈的口感,包时还讲究皮中留空,如此包成的馄饨看起来更加饱满。
煮好的馄饨出锅
就连馄饨捞出锅也不简单,不能用漏勺,要用汤勺连汤一起捞。馄饨不能出水面,捞时始终要保持浸在汤里,这样才不辜负来之不易的馄饨皮子,达到最佳口感,轻松滑进嘴里。像做清朝馄饨这样的老手艺没有文字记载,靠的就是一代代口耳相传,岁月的积累。
好吧,上来,清朝馄饨,囫囵吞的吃法大概最合适。弄几个香辣小烤饼配下,则更是赞得紧。
编辑:徐无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