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教育与人生,7本好书与春天相伴

2020-04-10     HXJCHD

进入四月,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外疫情却仍在蔓延,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让我们对瘟疫、灾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休戚与共等议题有了更为切肤的认识。

疫情之下,在线教育迅速在全球师生中广泛铺开。疫情结束之后,在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变革,教师如何把日益复杂的社会和全球性世界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教育何为?

无论以何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疫情的亲身经历者。面对疫情初期的混乱和残酷的现实,我们看到了很多普通人积极、努力、善意的行动。当各种情绪交织反复,我们当在平静之后思考该以怎样的姿态活出自己的人生?

今天,小新推荐7本与瘟疫、与人类发展、与未来教育、与人生相关的书籍,从中了解人与病毒的关系,以及教育如何迎接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如何通过疫情反思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01

《瘟疫与人》



作者:[美] 威廉·麦克尼尔

译者:余新忠 / 毕会成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

1520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又如何深刻影响文明的发源与存续。

在这本书中,麦克尼尔为解释人类文明提供了一种新角度。人类、动物和微生物都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文明的进程不停止,自然生态就不会停止对人类造成影响。

但这种动态又并非一种绝对的平衡,而是在平衡和失衡之间波动。换言之,自人类有历史的那一天起,瘟疫就一直在参与和改变历史,而人类的活动则给瘟疫制造了更多机会。

02

《鼠疫》


作者:[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刘方

《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最有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它让加缪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的这部名作描写了一场鼠疫的全过程,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地点是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事实上,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并没有发生鼠疫,所以加缪描写的是一场虚构的鼠疫。一般认为,这是一部寓言性小说,鼠疫控制下的奥兰是喻指法西斯占领下的法国。然而,加缪对瘟疫的描写具有如此惊人的准确性,以至于我们禁不住要把它当作一种纪实来读。

起初,加缪通过神父布道之口,表达了人应当听从上帝旨意的观点。痛苦是上帝的愿望,人应从灾难中学到教益。然而,在灾难面前,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本能和良知可以被激发出来。主人公里厄在小说中以行动为证,对待鼠疫,本能地想要抗争;面对荒诞,不需要争辩、讨论,唯有接受,然后在接受后保持抗争,直到战胜。

瘟疫横行,带走大量生命。疾病固然是难以战胜的,但“荒诞是在人类的需求和客观世界非理性的沉默这两者的对抗中产生的”,即便结果未料,我们也别无选择。精神的坍塌、肉体的放弃,都是向瘟疫低头的表现。

最后,鼠疫终于结束,城门打开,久别的人们又重逢。他们如痴如醉,忘却了身外还有世界存在,似乎战胜了鼠疫。他们忘却了一切痛苦,忘却了那些从同一列火车上下来而没有找到亲人的人。

死亡与时间让人们记住痛苦,却也忘记痛苦。人类循环往复的生与死,正如疫情一样来之无兆,去之无影。

03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作者:约翰·M·巴里

译者:钟扬等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二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极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书中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大流感事件本身,它同时也是一部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是对其时整个美国医学科技、公共卫生政策,乃至国家政策的一次全景扫描。透过大流感这个极端事件,拷问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揭露出我们所谓发达的医疗体系在自然冲击下溃败千里的现实,自始至终,未曾改变。人类在违反自然准则发展的迷途上,等待随时被打回原形。

04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作者:[法] 埃德加·莫兰

译者:陈一壮

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如何在今天透过层层现实迷雾看见未来的教育?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埃德加·莫兰给出了思考。

这本书是作者关于“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的两篇论文的合集。在《未来教育所必须的七种知识》一文中,作者阐发了他认为在当前教育中被忽视或遗忘的根本问题,并从七个方面全面而简洁地阐述了他对于未来教育改革的策略性思考,提出了相关建议。《构造得宜的头脑》一文的侧重点在于阐述改革思想和改革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两篇文章都强调了迎战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并非意味着我们将无所作为,它恰在警示我们保持对复杂性的充分意识,将问题背景化和整体化,保持多维度视角,保持开放性,警惕对所谓“规律”的迷信。

他提出了“复杂思维范式”,这是他在质疑西方社会传统的哲学、社会及科学观后提出的独特思想体系,其要旨在于批判西方割裂、简约各门学科的传统思维模式,通过阐述现实的复杂性,寻求建立一种能将各种知识融通的复杂思维模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最近的一篇《迎接不确定性挑战》文章中写道:在百年一遇的全球疫情中,看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此书的所思所想与我们在大疫中的感受几乎同步而高度共鸣,可见其思想的穿透力和理论的洞察力。

05



《什么值得教?技术时代重新思考课程》

作者:[美]阿兰·柯林斯

译者:陈家刚 / 程佳铭

阿兰·柯林斯被法国心理学界选为健在的对心理学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37位学者之一,他是美国西北大学学习科学荣誉退休教授,本书是他在《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与Richard Halverson合作,2009年出版)一书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后打造的又一部力作。

数字技术在改变着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随着发明和变革速度的加快,我们需要学会应对渗入我们新颖、不可预测和充满变化的经历的那种不确定性。

本书讨论了年轻人在一个复杂和多变世界中兴旺发达所需的知识。他们需要看到正在塑造这个世界的趋势,通过实验、创造和即兴创作来应对不确定性。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一种与学校今天所教的知识截然不同的知识。

在一个技术正在侵占常规工作、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世界中,哪些才是关键的学习内容?如果学校希望培养学生为他们正在踏入的变化迅速的世界做好准备,它们就必须做出激进的变革。

本书提出了一个符合我们现今时代需要的学校课程,仔细探讨了技术、交流和信息传播方面的进展如何重塑这个世界,检视了学校该如何培养灵活、自主、在现代工作场所成功的学习者。针对学校如何重新设计,去把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和全球性世界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本书的结尾章节呈现了一个广阔而新颖的愿景。


06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作者: [日]吉野源三郎

译者:史诗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通过一个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困惑,探讨了生而为人真正重要的东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包括动画大师宫崎骏。

这本书是一本宫崎骏从10岁读到70岁的小说,与宫崎骏结下了奇妙的缘分:小学时宫崎骏就在教科书上读到书中节选,不久后偶然在家附近的旧书店再次看到并买下;将近60年后他仍对这本书记忆犹新,在自传中写道:“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初次翻开《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时的感受,心中毫无缘由地涌起一股怀念之情。”2017年,将近80岁高龄的宫崎骏宣布正在制作一部电影,并直接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选定为电影名。正像宫崎骏说的那样,“这本书传达出这样的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困难、残酷,都要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系教授王升远写道:“作为一个10岁孩子的父亲、一位大学教师和学者,在2019年夏天读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一次幸运的邂逅。我想,作为一本认识论著作,作者吉野源三郎的预设读者想必不仅仅是书中主人公小哥白尼这些中学年龄段的孩子们,更指向了自以为洞明世事的成人(就像日本的漫画),它向我们提出了诸多宇宙认知、社会认识前提下的人类道德问题。

作者以成长中的小哥白尼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及其舅舅的巧妙回应布局谋篇,在开放的格局下深入浅出地讨论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形态,将科学思考不断转换为心理、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它不断迫使我们将其与自我的既有经验重叠,检视认识的局限、甚或死角,并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意义层面上,唤起一种自我革新、自我改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是个繁忙、辛劳的时代,我们忙于带孩子东奔西跑,补课、应试,孩子和家长似乎都在忙着赶路。然而在低头疾行之时,我们是否曾经抬头看看这条路,就像舅舅与小哥白尼的对话那般平静、理性地不断反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究竟要到哪里去?喧嚣时代,拒绝裹挟,守脑如玉,显得愈发紧要。”

07



《一生自在》

作者:季羡林

《一生自在》一书,汇集了中国著名文学家、国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了悟的自在智慧。

季老望九之年谈人生,告诉每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孤独行走的旅客: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自在。

全书共有五章,分别是:

书卷伴青灯,足以慰平生——关于读书启蒙的书中自在;

从容坦荡,心装万物——关于处世智慧的人间自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关于心胸豁达的心境自在;

见识天地,遇见自己——关于海外求学的人身自在;

与其完满,不如自在——关于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

季老曾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他一生与猫为伴,醉心学问,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季老一生顺应本心,不为外物所扰,愿这份自在和坚持,分享给每一位同路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oAHaHEBnkjnB-0zA5m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