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二中校园的西南角,有一座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当地百姓称之为孔庙。院中正北面有一幢两层的老房子,坐北朝南,四边形,土木结构;麻石为基,红石为墙,朱红釉瓦,是孔庙中的大成殿。大成殿面阔14.9米,进深17.5米,占地面积413.6平方米。大成殿对面也是一幢二层的老房子,木石结构,红墙釉瓦,比大成殿矮三五尺。四合院东西两侧是庑房,红漆木柱,篱笆墙,红石地,百叶窗,木板门。厢房走廊宽阔,从大成殿可以直通到对面的楼房。整个院子呈正方形,长宽皆四丈余。
院内东北角台基上有一棵枣树,树干碗口粗细,高约六米,笔直向上;西北角台基上原有一棵柏树,围长四尺有五 ,高约十米,苍劲古朴,前几年被飓风吹折。西厢房前有一棵树龄近千年的古槐。古槐斜长约十米,最高枝离地面约六米;树干只剩靠地面一层厚约两寸、围长不足两尺的木质层支撑。古槐侧卧斜逸,屈曲盘旋,年年萌发新枝。每逢盛夏,古槐枝繁叶茂,槐花郁香,苍翠喜人。
这就是安仁八景中的孔庙槐荫。同治版《安仁县志》卷七“古迹”记载:
孔庙槐荫在文庙西庑前,约高三丈有奇,围丈二,中空外直,根盘叶茂。道光五年风折枯而再茂。
《钦定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十八“县儒学”记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知县汪杞建学宫于县城东育才坊(今余江二中校园内),并修建文庙(俗称孔庙)祭祀孔子,在院中遍植槐树、柏树。元末,文庙毁于战火。时任陈友谅汉朝平章事的石港王家人王溥出资重修学宫,建大成殿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大成殿背山面水,大有虎踞龙盘之势。殿前知县汪杞建学宫时种植的槐树此时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得苍劲挺拔,郁郁葱葱,荫天蔽日,与雄伟庄严的大成殿相得益彰。明朝诗人王杰《孔庙槐荫》诗云:
精孕虚星得地深,枝连坛杏绿森森。
暗笼朱户云成幄,满覆丹墀日阁金。
兆应远期公辅贵,花开忙促士夫心。
不随凡木同摧折,遗荫依然古到今。
明清两朝,孔庙几经废兴。但古槐依然参天挺立,繁阴盖地。清康熙年间,江苏山阳贡士邱象豫在安仁任知县,目睹古槐风采,欣然写下《孔庙槐荫》一诗:
胶庠佳气郁高岭,瞻仰云槐绕泮林。
百尺虬形笼晓月,千枝绿影覆碑阴。
罗山秀色开青嶂,锦水文明毓国琛。
乔木芃芃思圣泽,愿从宓子学鸣琴。
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四日,飓风自正西吹来,庭中古槐树大招风,首当其冲被吹倒。知县陈谟明会同乡绅捐资修复,将古槐扶植于原穴,精心培育。次年,古槐又吐出新叶,焕发青春活力。同治八年(1869),代县令姚迥和后任知县朱潼发起乡绅捐献,对孔庙加以修建。把文昌宫和明伦堂连接起来,在大成殿东边新建“魁星阁”。那时的孔庙由兴贤门拾级而上,依次为棂(灵)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东西两排小屋分别为名宦、乡贤、忠义、节孝四祠。各殿漆以红漆,金碧辉煌,画龙雕栋,檐桷拱飞,气势雄伟,与巍巍的大成殿珠璧相辉,颇为壮观。现在余江二中校园内的四合院就是同治八年重修时残留的孔庙旧迹。这时古槐的树干已经中空腐烂,不堪重负,向东侧卧,靠六个高低不一的石柱在六个分枝上支撑着,却顽强地活着。民国初曾有几位晚清秀才、举人题诗作赋刻在石柱子上,可惜文革期间毁于一旦。
1939年秋,陈琴孙先生在孔庙兴办琴孙中学,文庙西庑、东庑改做教师宿舍和办公用房,大成殿依然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据曾在琴孙中学工作过的徐光道、杨宝年两位老师介绍,当时的大成殿高大壮观,屋檐高两丈余,屋脊高约三丈。屋脊中间歇山式屋顶距屋脊高约一丈,四角翘起如亭。歇山式屋顶正中原有三个圆鼓形大瓷瓶;上红,中蓝,下黄,由小到大竖立套在一起,形成一个一米多高的宝葫芦形文峰塔。每只翘起的屋角上挂着一串铃铛,微风轻拂,铃铛发出玲、玲、玲的声音,清脆悦耳;狂风怒作,铃铛发出玲玲、玲玲玲 、玲玲玲玲的声音,铿锵急促。大成门门前两侧立着一对威武的石狮子,侧首相望,张牙舞爪。大成殿的大门朝正南,大门上榀有一块石雕横额,上书“大成殿”三个大字。进入大殿,映入眼帘的是“与天地叁”四个金黄色大字的匾额。这四个字据说是乾隆皇帝为某地孔庙所题,意思是孔教儒学可以和天道、地道并列。匾额下居中竖着一块牌位,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之位”。牌位下面摆着一张一丈多长的梨木案几。
新中国成立以后,余江中学(今余江二中)把文庙中的部分建筑改作校舍。可惜大成殿这座独具儒家特色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庙宇,在1954年仲夏一场雷雨中,被雷电劈毁了东南角。1955年秋季,学校迫于实用的目的,将它先改建为膳厅,后改成二层的办公楼,但殿基及窗台以下建筑维持原貌。1989年9月,我从画桥中学调到余江二中,住在大成殿对面的那幢将大成门改建的老房子的一楼东边第二间,窗户对着四合院。站在窗前,院中景象一目了然。那时东面庑房还被用作音乐教室,学生们上音乐课要从古槐下经过,有些淘气的男生会拽拽古槐的桠枝,或者把粗壮一点的横枝当单杠做几个引体向上;一些腼腆的女生偶尔会悄悄地顺手摘一片叶子,或采一朵槐花。可有一次看见一位身穿咖啡色西装、打着红色领带的白发老人,一进四合院看见那颗古槐,就回头对身后两位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说:“就是这颗树!就是这颗树!”只见他站直身子,用手理了理白发,朝那颗古槐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后来听人说他是从台湾回来探亲的老兵,曾在琴孙中学读过书,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最想看的,就是这棵古槐。那情形至今还记忆犹新。从余江二中毕业的学子们,你们可曾还记得那座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还有那棵侧卧斜逸、屈曲盘旋的古槐?
来源:鹰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