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号称“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铁路人口和地盘,占据鹰潭老城区的半壁江山。在我小的时候,有“铁小”、“铁中”,以及很多以铁路命名的地方。可是现在,我们这个城市的铁路元素越来越少了:“铁小”变成了“八小”,“铁中”变成了“实验中学”......其实,我们这个城市,应该保留好、传承好铁路文化,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广大铁路人的认同。
鹰潭与鹰厦铁路的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在当年鹰厦铁路修建过程中,当时的老鹰潭镇给予了大力支持,后又大批接收铁道兵退休转业,所以,原先的铁道部很多同志对鹰潭有很深厚的感情和极好的印象。我在2011年写过政协提案,建议与铁道部共建“鹰厦铁路历史陈列馆” (如能建立“中国铁路建设博物馆”当然更好),争取在龙虎山设立“铁道部鹰潭教育培训基地”和“铁道部鹰潭疗养基地”,借“铁路文化”品牌,重新唤起铁道部与鹰潭的这种感情,争取项目和资金,争取对鹰潭铁路片区改造的支持,强化鹰潭铁路交通枢纽地位,建设鹰潭铁路物流中心。如此,既能促进“铁路文化”的发展,又能使这一文化产生巨大的效能。
今天,我想梳理一下鹰潭铁路的发展历史,把它作为“鹰潭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鹰潭这座现代城市因路而生,并随着铁路的发展不断壮大,逐渐从几千人的小镇成为拥有20多万城区人口的地级市,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1935年12月,浙赣铁路修建通车,给鹰潭的交通发展带来了契机。当时的鹰潭站为三等小站,站内有5股道,辖内铁路仅3.14公里。站内设施简陋,调车靠人力、用油灯,行车凭路单,每天只有两班车停靠,上下车旅客仅几十人,货运量不足一个车皮。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以一段“火车一清早到鹰潭,等行李领出,公路汽车早开走了。……”作了生动的描述。
1955年,鹰厦铁路开工建设,成为内地连接福建的唯一铁路通道。鹰厦线全长697公里,直通厦门海港。鹰潭站由此成为南昌铁路局的一等站。随后,国家在这里投资建起有17股道的编组场
1972年,鹰潭编组站由一级一场改扩二级二场32股道。1979年,铁道部决定将鹰潭改扩建为路网型大枢纽。
1983年,皖赣铁路拓通。至此,鹰潭站成为浙赣、鹰厦、皖赣三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鹰潭跻身于全国20个大型路网式综合车站的行列。功能不同的鹰潭东编组站、鹰潭南货运站以及鹰潭西客运站,共同组成了我国铁路系统一个特大型的综合车站。
1986年,改扩建完工,鹰潭编组场拥有了到达场、编组场、到发场,驼峰实现半自动化,日解编组能力达到5000多辆,是1972年的2倍。
1991年,鹰潭新客站建成投入运营,总占地面积5896平方米,每日接发旅客列车108列。
1998年,驼峰实现自动化,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测速、速度控制、微机溜放、扳道微机联锁等系统装置,日解编能力达到万辆以上。鹰潭南货运站也发展成为现代化综合性大型货场,零担量居全国第四,铺设整车、零担、易碎品、危险品等专用股道15条,被铁道部评为“四星级货场”,并获得“北学太原东,南学鹰潭南”的殊荣。
2014年12月10日,鹰潭北站建成通车、正式运营。站房总面积9980平方米。日接发高铁列车 140趟,日均发送旅客5800人,最高峰达12000人。
来源:天天鹰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