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睡眠问题,有一件事绕不开,那就是安眠药,目前根据统计,我国失眠人口达到了3亿,平均每5-10个失眠患者会服用安眠药,按照这个比率大约有3000万-6000万人会服用安眠药,有些患者为了有一个好的睡眠,甚至可能一下子服用多片安眠药,但依然无法正常入眠。
此外,对于安眠药的使用,很多人有误解,传统观念认为服用安眠药就面临着成瘾,所以,对于安眠药,大多数的失眠患者爱恨参半。而更多的人对于安眠药用途、用法不甚理解,甚至有人尝试从网上购买来路不明药品或找朋友取得药物,并没有在医生的指示下,自行服用。
事实上,安眠药种类繁多,功效、适应症及适合的人群也大不相同。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安眠药种类,介绍各类助眠药物,以及安眠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其实,广义上的安眠药物是有两类的,一种属于有助眠效果的药物,这种药物助眠是辅助作用,可以让人有嗜睡、身心放松、肌肉松弛的作用;而另一类,就是狭义上的安眠药,主要是处理失眠问题的处方用药,也就是医生常提到的“安眠药”或“镇静安眠药”。这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各有分类,以下我们进行简单的列举:
1、附带助眠效果的药物
抗组胺药
褪黑激素
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
2、镇静安眠药
苯二氮平类
非苯二氮平类
上述的几种药物中,一般大家可以在药房自行购买的主要是褪黑激素,这类药物属于保健品类,其他的几种药物均需要处方才能购买,也就是说都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处方,患者才能购买服用。
以下分别为大家介绍上述5种药物:
1、抗组胺药
根据使用方法来说,抗组胺药一般多用于治疗过敏及感冒,控制鼻塞、流涕等症状,但因其副作用能阻断睡眠中枢促进清醒的机制,引起困意,故也可以用于助眠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吃一些感冒药会感觉困,或者有些感冒药上会提示服用后禁止开车等操作的原因。
此外,抗组胺药还具有恶心、晕眩、视力模糊、眼压上升、尿液滞留及便秘等副作用,因此不建议长期自行购买服用。如果服用不见改善或副作用过于强烈,建议立即停止使用。
2、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是人体内用于调节睡眠时间的重要物质,如果褪黑激素分泌不正常(夜晚分泌过少、白天分泌过多)便会影响人体的睡眠时间。一般而言,褪黑激素多用于改善时差或生物钟失常所导致的入睡困难问题。
在我国,褪黑激素属于保健食品,可以自己在商店或网上购买,但购买的时候应该看是否是正规的厂家,以及是否有食品保健品认证标识,以免买到假货,添加了不明的药物或成分,结果睡眠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导致身体健康受损。
3、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
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多数都拥有失眠问题,因此医生通常会开处方药,如抗抑郁或者抗焦虑等具有安眠效果的药物,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但此类药物因具有较多副作用,从患者健康角度出发,一般不建议用于非精神病患者。
4、苯二氮卓类安眠药
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可减少入睡时间及延长睡眠时间,除了镇静安眠功效外,还具有抗焦虑、肌肉松弛及抗癫痫效果。
苯二氮卓类药物常见副作用为嗜睡、头痛、晕眩、疲惫、精神混乱、肌肉无力及运动失调等,少数人服用后会于隔日早晨出现宿醉感,如行动缓慢、头晕或想睡觉等症状。
苯二氮卓类药物会抑制中枢神经,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因此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肝功能不全及对苯二氮卓过敏的患者。
5、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
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的作用快、半衰期短,可快速诱导睡眠,且不容易改变睡眠周期,但相对来说减少了肌肉松弛、抗癫痫及抗焦虑这些副作用。
由于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药效快,而且也没有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所引起的隔日副作用,因此广受病患接受,但也因其药效显著、快速,容易让病患产生依赖感,很多人说的上瘾性就是这个意思,容易产生“吃其它安眠药都无效”的感觉,进而长期依赖服用,导致身体逐渐出现药物耐受性、药效越来越差,用药量逐渐加重,临床上甚至有患者一次服用8片安眠药,还无法睡眠的情况。
安眠药依其作用时间,可分为下列3种:
短效型:作用时间短,适用于入睡困难者,较不会影响隔日精神状况,但若使用次数不当或频率过高,便容易引起反弹性失眠。我们前面说的苯二氮卓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大多属于此类的短效安眠药。
中效型:适用于浅眠或早醒的人,可增加患者睡眠时间。精神类的药物大多属于此类的药物,比如抗焦虑的艾司唑仑等等。
长效型:用于治疗夜晚难以维持的睡眠,而且白天多会有焦虑症或嗜睡的并发症。这类一般跟中效安眠药差距不大,主要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来区分,比如有些人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就能达到长效安眠的效果,但也有些人效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