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北京日报》整版报道经开区“点废为金”

2019-11-22     北京亦庄

作为无废城市建设首批试点之一的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无废城市建设

今天北京日报

以《亦庄智慧“点废为金”》为题

整版报道了咱们经开区的

无废城市建设

快来看看吧~

北京日报

无废城市,从这里看见未来

——亦庄智慧“点废为金”

今年4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自此,这个新名词逐渐为更多城市治理者所了解。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目前,全国范围内共筛选确定了16个城市和地区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如何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宜业宜居绿色城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发展定位,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有何模式可以借鉴?近日,记者走进亦庄的“无废世界”。

固废

一般工业固废利用率96%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都实体经济主阵地,近年来,经开区始终在拓展工业固废处理的高效路径,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探索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发展模式。

位于荣昌东街15号的揖斐电电子(北京)有限公司厂区,绿树掩映间的厂房静悄悄的,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是每年可生产30万平方米的移动电话用印制线路板的企业,其镀铜、覆膜等多道工艺对药品、化学制剂的需求必不可少。

“整个工艺过程需要不少的水。”公司环境科科长石春歌举例说,“比如刻蚀完的板材要经过3个漂洗池来清除板材上残留的药液。之前3个漂洗池都是同时注入清水,后来我们发现一个规律,第一遍漂洗的水最不干净,第二遍的次之,第三遍的水最干净,经过工艺改造我们引入逆流漂洗工艺清洗,3个漂洗池中第三个使用清水,漂洗完的水会导入第二个水池继续使用,而第二个水池的水再导入第一个水池接着使用,这样不仅节约了65%的水资源,还大大减少了废水的产生。”

“以前的废水直接通过水处理设施变成污泥,现在我们加入了电解含铜废液的环节,能够将废液中90%的铜进行回收,仅这一项技术每月就能够回收10多吨铜。”石春歌说。

在揖斐电,即使是污泥也没逃脱“清洁”的力量。公司引入了污泥烘干技术,经过烘干后的污泥含水量由原来的70%下降到30%,每月能够减量100吨。而且污泥烘干后含铜量达到20%,比铜矿石含铜量都高,也被铜冶炼厂回购,实现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

揖斐电的污泥烘干减量技术,已经在经开区推广开来。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发展循环经济,为“无废城市”的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2013年开始,经开区先后有60余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据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经开区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为96%,危险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57%。

污水

55%工业用水取自再生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对于经开区来说,水更是事关园区企业发展的硬指标。

2009年,经开区计划引进京东方八代线拉动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这个项目是当时全市最大规模的单体电子项目。然而项目用水量占比不小,怎么解决水的问题来支撑这个项目的落地?

“生产不动新水,用再生水来支撑!”

靠再生水解决项目用水,哪里来的如此胆魄?

沿着被公园环抱的凉水河向下游走,过了博兴三路,东南方向几座蓝色厂房在美景的衬托下格外亮丽,这里正是核心区的污水处理厂与再生水厂,记者也从这里找到了亦庄的胆气:多年来坚持的污水治理之路。

早在建区之初,污水的处理能力就被提上了日程。在一个个大项目落户之初就要求配建污水处理设施,与主体项目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同时投入运营,污水处理达到相应的指标才能投产运营。

2000年前后,入区企业不断增加。“靠每家企业单独进行污水处理的不足就显现了出来。”北京亦庄水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晔回忆说:各家企业处理水平难免参差不齐,而且生活区的污水处理能力也渐显不足。综合各方面考虑,亦庄开始建设第一个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这也是当时全市第一个以BOT(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的污水处理厂。

不到一年时间,凉水河畔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核心区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生活区污水100%收集处理,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5万吨。

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的成功经验不断在经开区复制,成为区域建设的重要配套设施。与此同时,重心从对污水的处理转向对水的再生利用,2008年建设了再生水厂,把处理达标的污水经过加工达到工业用水标准后,向区内企业供应。

京东方八代线投产后,再生水源源不断地流淌进厂房,工业用水完全应用再生水,实现了“生产不用新水”的目标。

从第一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开始,如今经开区已经建成运营3座污水处理厂、2座再生水厂,遍布在核心区、路东区及路南区,实现污水100%收集与处理,再生水也成为工业用水的“顶梁柱”,京东方、康宁、中芯国际等数十家企业应用再生水。

数据显示,经开区每年高品质再生水利用量已占工业用水总量的5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企业的“第二水源”。

餐厨垃圾

500公斤残渣变成50公斤有机肥

下午2点,在荣京东街地铁站附近的大族广场望湘园饭店内,中午忙碌的高峰已经过去,可是后厨却看不到汤汤水水的餐厨垃圾。门店负责人赵雅静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标配的餐厨垃圾“榨汁机”。记者看到,单独隔出的操作间内,一个一米多高、半米多宽的大家伙正张开了“大嘴”在吞噬餐厨垃圾。

只见一箱餐厨垃圾倒入进料口后,按下开关键,机器就开始粉碎挤压餐厨垃圾,不一会儿残渣就从出渣口缓缓挤出,掉进下面的盛料口。油脂进入单独的分离槽内保存起来,统一交由专业机构收处,榨出来的水排放到污水管道里。“在别的餐馆,餐厨垃圾都得有个单独存放的地方,还总是汤汤水水的,尤其是夏天,又怕馊又怕发霉。”赵雅静说:“在大族广场店,广场统一给配备了餐厨垃圾处理设备,产生的餐厨垃圾在店里就先经过一道处理,经过处理最后产生的干燥食物残渣也就占原餐厨垃圾的10%左右。”

而这10%的餐厨垃圾残渣也绝不放过。记者在位于地下一层的生活垃圾处理区看到一台已经默默工作了2年多的餐厨垃圾处理“神器”,每天各个餐馆前端处理后剩下的500公斤左右的餐厨垃圾残渣都将被“投喂”进这个机器,最后产出的是约50公斤的有机肥料。

大族广场物业安管主管张会坤告诉记者,大族广场有30多家餐饮企业入驻,每天产生大量的餐厨垃圾。规划初期就引入了从餐饮企业前端处理到餐厨垃圾集中处理的闭环体系,使得广场的餐厨垃圾实现了从5吨到500公斤再到50公斤的减量。而每天产生的50公斤有机肥料也被用于培养盆栽回馈会员,让购物者切身感受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的成果,向更多市民宣传“无废城市”的理念。

大族广场引入定制化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是将环保处理设备引入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成功实践,也成为北京市首个应用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在经开区内的荣华街道、博兴街道,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在成效斐然地进行着。荣华街道联合区内电商企业京东集团,共同探索可复制、持续、高效的“互联网+源头分类”模式,通过一户一码、一户一桶、一户一袋,简化了分类操作环节,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今年9月荣华街道辖区的19个居住小区实现全覆盖,一个多月以来分类参与率增加3倍。博兴街道还推行“互联网+”厨余垃圾源头分类模式,采取定点定时投放的方式,于每日早7:00-10:00和16:00-20:00,对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由专职工作人员扫描后回收,并可返还积分用于兑换生活用品。

对于正在打造“无废城市”的经开区来说,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提前实现全覆盖,按照计划今明两年试点过程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40%。

创新

“无废”技术最佳实践场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固体废物处理领域知名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金惠表示,到2030年中国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的产值规模将达到7万亿至8万亿元,带动4000万至500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新动能。

如何实现从“垃圾”到“资源”的转换呢?

在经开区就有这么一家看似不起眼的企业,却是许多企业都离不开的“安心管家”。它就是北京鼎泰鹏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国内首家集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分类和贮存为一体的试点企业,可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实现集中安全处置。

废旧轮胎逐渐成为新的环保难题,蓝派橡胶技术开发(北京)有限公司研发的橡胶沥青路面在经开区已实现就地转化大面积推广。目前已铺设道路超过200万平方米,相当于资源化利用了约273万条废旧小汽车轮胎,亦庄也成为亚洲首个在城市路网中使用沥青橡胶破百万平方米的区域。

最近,一家名为压缩世界的企业也落户经开区,主攻“搭建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在压缩世界的交投站内,记者看到这里无处不显示着压缩的“威力”:一个1米见方的压缩方块里,有2万多个塑料瓶子,体积压缩了近20倍;泡沫塑料这一垃圾回收难题,在这里可以通过螺旋挤压的物理技术,压缩到原体积的3成左右。企业创始人刘宁告诉记者,压缩世界前端利用智能回收箱提供在居民家门口的回收服务,中端通过交投站支持周边居民的到店交投和工商业用户的点对点服务,后端建立大型的具有压缩功能的转运中心对接再生工厂,从而建立了完整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据测算,我们只需要10名工作人员就能覆盖全区,站点投入运营后日均能处理可回收物80吨。”刘宁说。

让垃圾变资源,要靠技术创新!要为“无废”技术创新提供最佳实践场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立起一套高标准的“无废城市”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选取符合实际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理念,利用市场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领先技术的节能环保产业。根据需要,适时落地“危险废物预处理中心”“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生活垃圾协同处置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大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低物质消耗、低固体废物产生的生产生活模式,逐步实现“亦庄新城”规划范围内固体废物的趋零排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经验。

END

本文由北京亦庄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郁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efJkG4BMH2_cNUgtf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