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珍贵:遗憾插画家物久保的离去,读凯特·艾伦书籍

2022-03-07     作家方晓莉

原标题:普通人的珍贵:遗憾插画家物久保的离去,读凯特·艾伦书籍

2022年1月24日,物久保(日名:“もの久保”)去世,她的家人在推特上,发表了讣告,于2022年2月27日。

物久保在很多网友心里,是有名的插画家也是漫画家。

他们将其作品分成两种:前期是疗愈式的,巨大毛茸茸的动物,安抚人心;后期则是诡异的,很多网友说不知道经历了什么,风格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在我们遗憾其人去世当中,回过来看看其人作品,实际上,其离世并不意外。

第一,一些网友认为的前期疗愈作品,其实其中仍然透现出对人世的无奈,而这种无奈,折射在人物绘画当中,压抑的笔触,抑郁风,而倚赖的动物,在现实里,当然没有这么大,但在画家笔下,却很大,可以说是放大了这一“效应”,那么在现实里,是否有效呢?

一般来说,如果这类放大式的“动物效应”在现实里足以给人足够的安慰,那么是可以度过心理的慰藉期,因为它治疗的主要是你的情绪,并且引导你的情绪,进入好的一方面。

但是,如果说,这种放大式的“动物效应”不足以达成此,那么,一般是现实里遇到什么事情,而难以表达和面对,只有将自己深藏于漫画之中,寻求安慰,甚至寄托。

但是到底能否解决事情呢?……一般没有解决事情,也仅限于安慰而已。

因此从网友所谓前期漫画看来,她当时作品已经折射出一部分现实的无奈,而并非仅仅是后期,作品出现巨大变化,才有的压力或者其他问题,应该一早也有相应的“端倪”。

第二,网友们所谓的后期作品,诡异风,可以看出,人物是支离破碎的,比如所谓正常的人,却是遮盖了头部的,你看不到对方面容,并且对其中的“怪物”遭遇无法理解,这折射出在画家笔下,更多人可能是对于她内心的不理解,对她寄予同情的“怪物”是无法接受的,而能够接受的,可以说是她自身笔下的一个缩影,相当于她自己灵魂的一个折射,或者是希望也有人这样,也许也有其他人会这样跟她一样接受……而那些怪物,比如人腿上面却是树枝,产生了极大的“异样化”,以及一个人长出了多个“手”的变形“化”,以及其他原因,人物好像“肢解”一般却生出了多余的手和脚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画家的内心压抑到了一定程度,而其支离破碎之语言实际上也意味着荒诞进入了一定底限,而且极其突破的地步……很多网友看到的可能是觉得诡异风的恐怖,但实际上,还是可以看到,在安静的氛围当中,甚至人物还有鲜血等,“死亡”、“恐惧”笼罩出来的氛围,画家想表达的,或者正是内心的挣扎,而这种挣扎放大到一定程度,则是令人感到惊悚的。

那么,画家到底遭遇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网友们所说的后期这种风格,绝非突然而有,从前期画家抑郁风看来,即便有巨大的宠物,或者动物,疗愈一般,但笔触仍然显得压抑,有抑郁风,那么,其实,早有一定端倪。

因此,从以上两种网友们所说的画风看来,其实后期诡异风的画风,差不多是画家前期以动物的“疗愈效应”进行“放大”而无法解决问题,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画风变得诡异了,很多躯体、形象,已经变得非常“支离破碎”,甚至可以说是“异样化”的,主题开始是“死亡”、“恐惧”之类的,给人足够的心理阴影,而你可以看到整个氛围是安静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画家是一个期望和平之人,甚至可以说,这一切都是默默放在心里,应该是一个习惯于承受的人。

那么,是否,我说“前期作品有抑郁风”或者“画诡异风作品”的人,一定会出现意外死亡,或者其他情况,猝死等情况呢?……这倒也不是,有的人只是画风如此,走出这个风格,不在困境当中,自然也就过了,但倒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或者这个画当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情绪,一般绘画都力求明朗,开阔,而在绘画上,我追求三原则,这个在我一篇文章当中提过。

《做人如绘画,当中必须遵循三原则:“S.O.S”如何解?》。

这三原则分别是:

“Sonny Only Shine”,我将其译为:唯一晴朗化。

那么,物久保的作品有没有达到“唯一晴朗化”?

坦白说:“有”。

那么,“唯一晴朗化”的作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那么就要寻求其作品的内涵了。

在网友们所谓前期作品当中,仍然可以看出有抑郁风,尽管动物“疗愈式”效应的夸张化,然而从其抑郁笔触当中可见,问题并非没有解决,而是说将其藏在心里,但也因为这样,始终无法真正走出来,但给自己编织的幻梦,却带有一定心理“疗愈”意识,所以即便没有解决,但在某种程度上,是这名画家自认为的一种“解决方式”:但真正意义上,并没有摆脱掉问题的解决之道,通过绘画去表现,然而,终究,没有一个人会去追究画家的内心世界,可能更大程度上,还是在夸张的,巨大的动物,毛茸茸的效应下,而忽视了画家抑郁的笔触,忽视了其中潜藏的情绪,或者其他。

如果说物久保没有达到“唯一晴朗化”,这是不准确的,某种程度上讲,她达到了,却也将自己内心“表露无遗”,也就是她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所以如果想要探究画家的内心世界,也许就应该从她的作品中找。

而在后期当中,巨大的夸张的笔触仍然有,甚至有点“写实”之感,却呈现极度的荒诞,像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让前期一些不敏感的网友感到惊悚,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尤其惧怕真相之人来说,这几乎是赤裸裸的……

而从她的作品当中极端的荒诞而显现的真实,揭露出来巨大的心理阴影之下,内心的惊悚与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单纯探究其人内心世界,恐怕不一定那么准确,因为想要探究其人真正内心世界,恐怕查看与参考的,不仅仅是其他绘画作品的(当然具备很大参考性),但还有一条,那就是查见生活的真实,以及周围的一切端倪,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其他,去探索这些绘画作品之下,为何如此呈现……那么为何,又突然出现意外。

因为正常来说,画出这类画的作者,即便抑郁风,或者作品呈现荒诞,但一定,“死亡”与“阴影”都不是她想要的。

而对于画家的生平探索,我个人还是比较推崇写《渴望生活————梵高传》的作者,欧文·斯通,他为了写好梵高,对其人生平,各种,作了大量资料与记录。

而《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这本书笔下原型,就是以保罗·高更作为参考。

在人物传记上,不外乎会注重两点:

一是尽可能还原人物生平;二是和谐社会关系。

这两点一定是非常准确,并且精确的,因为它决定着事情的真相,以及还原性,但它来源于生活,又一定超越于生活,所以人物传记既能够让你吸取历史经验以及教训,又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净化作品。

坦白说,按照物久保那样的大神,也是值得去研究一下,因为她的悲剧不能够再次发生,那太遗憾了。

而对喜欢她的网友们来说,更愿意看到,这样的有天赋的画家,不能够湮没在一些情绪当中,应该去寻找生命的真实,探究其背后的真相。

那么,是否我们说的,“疗愈绘画”,其实不管用呢?……倒也不是这么说。

物久保大神的去世,恐怕对插画界不少喜爱她的网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那么对她作品的探究,以及背后真相的追寻,其实也具有很大价值,因为任何一个传记作家,或者说,致力于某一行业而愿意深耕的人,都不愿意这类有天赋也努力的作品,就这样离开人世,因此探寻其作品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寻求真相,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疗愈绘画”方面,个人以为物久保前期所画的巨大、夸张的动物,而体现毛茸茸的“效果”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安慰,这点处理是没错的,因为就情绪上而言,它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心理上的抚慰,一定的引导,但是,如果一个人一些事情,没能彻底解决,那么,这种画风,无法真正让自己完全感到安慰而走出情绪,恐怕就是事情的尚未真正解决,那么,其笔触仍然是抑郁的。

区别也就在这里。

上次,我写文章提到,美国的凯特·艾伦,《柔软的刺猬》,她还有作品,叫《了不起的小狐狸》,今年1月份,又出版了一本《考拉小姐的心理疗愈课》,可以看出,这位姐妹是擅长插画的,而我也是在《柔软的刺猬》这本书看了后,对其中的电脑绘画,产生很大兴趣:因为我个人看了下,感觉这个应当属于电脑绘画,我本人也是绘画爱好者,不禁跃跃欲试,当时还画了一个图,是用“妙笔生花”软件手机上用指头绘制,后来的话,我开始专门学习PS软件,实话说,昨天又画了一个。

(但由于我不懂这个图层,不知道回事,移动了还是怎么……后面就移动的不行,可能还是得到时候我注意一下。)

(2022年1月20日,马克笔画。)

(2022年2月20日,我用“妙笔生花”软件,手机上指画。)

(我在“随缘解读国学经典”当中的配图,文字是我配的,但用这个账号这边发了下,顺便配了下我的这张图片。
图片绘制时间:2022年3月6日,PS软件。)

(其实我是想绿色的树上开一些艳红或者粉红色的画,雪一样,无奈,我不了解软件怎么用,很多地方不懂……所以干脆直接用白色的点点,这种表示,米粒大小的花朵。)

(你可以看到,那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两行字,还有白色的飘下来,跟爆米花一样……实际上,这里肯定是留白的,对比前面就知道了,然而因为我图层不懂操作,有的地方,不知道回事,画着画着,移动了……结果变成了这样。)

其实,PS当中,我个人感觉想要“炫技”,则一定是建立掌握在大量的基础上,否则,没办法炫技。

尤其对我一个初学者来说,先力求将一些基础的方法去掌握,然后再慢慢去表达,自己想要绘画的一种概念,或者是自己想表现的一种艺术,这也可以。

那么,之前我写的关于《柔软的刺猬》书评,题目是《让爱战胜抑郁和焦虑:《柔软的刺猬》教你如何用绘画和文字疗愈》,希望对一些朋友,具有一定借鉴或者参考的作用。

这一次,我将如何介绍《考拉小姐的心理疗愈课》呢?

我关于人本身比关注作品更重要,可以说,我一般看作品,往往会去审视作品背后的人,而去审查事情的真实性,是否有价值,或者意义,寻求其真相。

同样的,对这类心理学上,具备一定疗愈“系”说法的作品,我往往会去观察,看看,是否的确具有一定效果?

就心理学而言,实话说,戴尔·卡耐基,在国外作家当中,或者演讲,心理学,尤其成功心理学等,他是一座丰碑,其实在整个人类社交史上,我认为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心理学上,我认为是有不少学派,而在心理学研究上,往往其实也应当与当时的社会,无论经济,还是哲学,结合起来,它才能够真正推导背后的一切价值。

读心理学,不可不读康德、不可不读苏格拉底、柏拉图。

一切对心理学的研究,本身也是哲学人文的折射,它一定不是机械主义的,而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而对真相的追求,则一定不是片面和狭隘的,它往往会关注背后真正的玄机。

那么就单纯流派而言,我个人比较推崇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戴尔·卡耐基,坦白讲,其实一般人是不给他冠以“心理学家”之名,但我认为戴尔·卡耐基,是深谙人性之人,一个真正深谙人心并且懂的运用心理学的人,往往不会是短视,以及充满偏见和狭隘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但看得到客观,同时也会致力于从主观上,去改变一些不好的事情,这种心理学,比一些纯粹理论派的“心理学”,来的更加积极,意义也很重要。

而在阅读《考拉小姐的心理疗愈课》之前,其实上一本《柔软的刺猬》,我实际上,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戴尔·卡耐基,因为戴尔·卡耐基在解决问题上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应对的态度等等,都具备相当的科学,也显得相对严谨。

我个人以为某些方面,是达到了“道体”之用,尽管有的地方可能片面一点,但无损于我认为他是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我内心还是比较崇拜戴尔·卡耐基,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

而我在看《柔软的刺猬》同样,也找到了这本书独特的价值:也就是以插画方式,一个人自我喜欢的东西,而寻求到了生命的意义。

那么《柔软的刺猬》第一版是2021年3月,2021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而《考拉小姐的疗愈课》是在2022年1月第一版,也是北京印刷。

《柔软的刺猬》译者是李晓燕,而《考拉小姐的疗愈课》译者是郭书彩。

那么,在这一次《考拉小姐的疗愈课》与《柔软的刺猬》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我个人觉得是进步了,也就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变得更加具有一定的人文哲学意义,在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上,其关注点不仅仅是插画,或者人自身,已经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或者是帮助他人,显得更加“显化”了,而在《考拉小姐的疗愈课》当中也可以看出,画家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身的状态,已经不仅仅是《柔软的刺猬》当中,一个劲给自己鼓励,大气,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接。

它还开始真正进入社会当中,与人接触,同时,去做自己很多想做的事情,可以说,显得更加社会化了,一个天真纯朴的心灵,开始接触社会,也更加了解社会了。

而对《考拉小姐的疗愈课》,如果说《柔软的刺猬》是让人怎么学会面对自己,那么我认为,《考拉小姐的疗愈课》是教你怎么管理情绪。

我个人是建议,也去看一下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会更加有趣。

因为你会看到,很有意思的东西。

(《人性的优点》,作者:戴尔·卡耐基。)

比如,怎么解决问题呢?

《考拉小姐的疗愈课》告诉你,要永于面对,学会接纳,不管是接纳自己的情绪,还是身体等等……然后让你回想出,这种情绪,上一次出现在什么时候。

其实这是帮你判断出,自己因为什么事情,而出现或者发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让你告诉自己如何解决,从而更好接纳自己,坦白讲,这属于“意识问题”,就是告诉你,如何意识到,自己情绪哪里不对劲了,从而好去面对。

当然,面对的方式,一般肯定是解决问题了。

(至于怎么解决问题,我想每个人有自己的办法,但一定的,办法肯定是要正当的,也合适的,不然,也肯定出问题。)

而在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当中,提出亚里士多德教给大家解决问题的方式,分成三步:

一,看清事实;

二,分析事实;

三,做出决定,然后依照决定行事。

他提到,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已故院长赫伯特·霍基斯所说的:“混乱正是导致忧虑的主要原因。”,他曾帮助20万中学生解决他们忧虑的问题。

而从这一点,你可以看出,《考拉小姐的疗愈课》为何要你观察自己的情绪,或者身体等,以及回忆上一次发生这种情绪是什么事件……很简单,是让你找到忧虑的原因。

从而好去解决问题。

这是对一些不太擅长理性问题,但感性思维的人,比较习惯,也比较好用的一个方法。

因为你通过情绪,也可以判断出一些事情的端倪。

而戴尔·卡纳基引用了格兰·李克菲的方法告诉大家,如何解决忧虑,你们也可以对照《考拉小姐的疗愈课》,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第一个问题————我担忧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能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我决定怎么做?”

“第四个问题————我什么时候开始做?”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然后你去看《考拉小姐的疗愈课》,你可以看到一些相同之处:我以为《考拉小姐疗愈课》在如何面对问题上,提出了态度,也就是说应有的接纳,以及联想回忆,是对感性思维的人,一种方法。

而戴尔·卡耐基,则提供了理性的一种解决,当然这种解决,其实对不管感性的人,还是理性的人,都可以解决的一种方式,但它显得相对理性一些,而对感性之人来说,可以通过练习,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拉小姐的疗愈课》相对来说,显得比较情绪化,也就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帮你认知,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擅长理性思维的人来说,通过这种感性的指引,能够慢慢找到自己真正的自我,从而一步步去面对,当你达到一定程度,再去看戴尔·卡耐基作品,也会有收获的。

我个人建议,阅读《考拉小姐的疗愈课》,可以结合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一起看,同时还可以结合《柔软的刺猬》,或者是之前凯特·艾伦的《了不起的小狐狸》,去探寻一下,凯特·艾伦,是怎么走出自己生命的“桎梏”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案例。

值得学习。

(《人性的弱点》,作者:戴尔·卡耐基。)

喜欢绘画或者插画的人,可以通过凯特·艾伦这三本书,结合戴尔·卡耐基的作品一起阅读,相当于一个通过理性告诉你,怎么做,另外一个则是感性的例子放在前面,而其中有些东西,尽管大家思考方式不同,但仍然有些地方,能够让人会心一笑。

总的说来,我以为凯特·艾伦的“疗愈式”插画还是可以的,因为它所讲的一些道理,不乏人性的光明之处。

而戴尔·卡耐基,正是指引了不少人性光明之处,教你怎么做……所以受到大众尊敬。

而凯特·艾伦以自身的案例成书,体现出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外,也让我们感到到了,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愿意帮助他人,那么,这个人也逐渐能够从抑郁当中得到新生,甚至提供给自己努力,不但走出困境,也帮助更多人,走出心灵的沼泽。

像这类人,在生命当中如此诚恳,如此有毅力,用善良和温暖,走出自己一片天地,也是值得钦佩的。

顺便说下,我为何会提到物久保,也有一个原因,因为我有看到网友,也是走抑郁风这种,我内心有点担忧,而其人也提出,对于婚姻的恐惧,认为一个人按部就班,毫无意义……认为那是普通人的生活。

其实我这里也想说一下:事实上,一个人能够做普通人,顺利生儿育女,就是一种幸福,君不见,很多人因为意外或者其他原因,早早离开人世,或者遭遇其他事情,没有这种继续获得这类事件的权利,甚至连生命也失去,一个人能够生儿育女,就是一种幸福。

任何人,只有回归到普通人身上,才是最大的幸福,包括前面书中所提到的一切解决问题,还有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也只有回归到普通人本身才行,正因为是普通人,所以一切人该有的反应也都有。

也正因为是普通人,对于一些细微的情绪,要及时察觉,也因为是普通人,对于一些事情,出现问题了,要勇于解决。

正因为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按照普通人的思路,去做一些事情,而避免另外一些不好的事情,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

至于婚姻,还没到的事情,是无法忧虑的;如果到了。如果不幸福,那就不嫁,或者离婚,但如果觉得要坚守在按部就班上,你肯定要结婚,也肯定不管生活怎么样,你都面对,那就是你坦然接受了生活的方式,那么,或许你应该珍惜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因为这样最真实的,而且,即便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当中,也是免不了矛盾和冲突,一切仍然需要你去面对以及解决。

所以人恐惧的往往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矛盾或者冲突,或者困难,更大意义上,可能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的种种顾虑。

而一旦外界的矛盾或者冲突导致你无法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那么你也只能选择在当下,让自己做一些尽力而为之事,不去期待任何,但至少也不辜负生命的每一分钟。

中国人说,“尽人事、知天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这里也衷心希望这位朋友,能够尽快走出这种情绪,的确,生命是很多人无法抉择的,尤其是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

但是,能够安住于当下,并且选择生儿育女,其实对你而言,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因为正常而言,即便是他人的生儿育女,再是恩爱幸福的,也有摩擦或者冲突,这是正常的,矛盾和冲突,在任何一个人生活里,也是免不了的,但这不能说是生活的全部真相。

而对你而言,切勿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因为轻生不值得。

PS:

所谓“为道日损”,一个真正的普通人,必定“损之又损”,当一个人心性恬淡到了极致,那么便能看清人间一切是非,也能更好的面对。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生儿育女,实话说,能够按部就班生活,就已经比很多人幸福,平凡是真。

但凡能够平凡安稳过一生的人,都实现其生命当中一些价值。

因此,一些人幸福不幸福,并不单纯以其是否按部就班生活,是个普通人而论;恰恰是越普通的人,越体现大道之真,越是返璞归真,越能够真正赢得大众的认同。

而但凡是虚伪的,虚妄的,虚假的,伪善的……像这类,往往离道远矣。

而诸多对生命本存有困惑,诸多不解之人,即便不够聪明,不够有地位,有权势,或者不够有钱等等……但他们能够在剩下的时间里,在岁月当中,通过生儿育女或者其他你看似再简单普通不过的事情当中,逐渐领悟生活真谛,而体会生命带给他们的本真,慢慢的,一步步,变得喜悦,开朗,以及进步。

所以人之所向,很多时候,不能够只重眼前,也应当注重长远。

希望物久保“类似”的悲剧勿再发生,而凯特·艾伦的漫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价值参考:如果不是遇到跟物久保一样的困惑而选择“写实”的夸张漫画而折射真相,单纯情绪上的表达而体会光明之向往,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适用的。

希望悲剧勿再发生。

心向光明处,人在光明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d67ff95e1a6822ba1c6103b39fa56df.html




事实与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