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则乱:谈谈演艺圈当中的界限问题

2023-11-14     作家方晓莉

原标题:关心则乱:谈谈演艺圈当中的界限问题

(文/方晓莉)

昨天我看到一则热搜,是跟张译老师有关的。实话说,我上一次看到张译老师有关的新闻,印象最深的是他跟张颂文老师一起出现在一个“绯闻”上面,后来这则绯闻,被“澄清”了。

当时,据说是《伟大的战争》正在拍摄期间,陈凯歌导演突闻小儿子陈飞宇上了热搜,怒不可遏,按照传闻,当时张译老师和张颂文老师两人,出于关心,都去安慰,老父亲恨铁不成钢,怼了他们之后,又要马不停蹄去责问孩子了。

作为一名心理学作者,不知道为何,当初我看到这件事,其实心里面有一点怎么说呢?感觉上有点悲哀。

因为我认为陈凯歌导演在教育上,恐怕应该检讨自己的问题。

(如果当时那个网络截图属实的话,的确张译老师和张颂文老师都希望张大导演息怒,对待孩子的教育,总要理性才是。)

(新生代演员:陈飞宇)

我个人有先前关注了陈飞宇的成长史,自然也看到网络上此前和热搜当中,出现的一些言论,其实一点儿也不意外,但我认为,很多时候,可能需要家长自己检讨。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很不容易的,想要成长起来,甚至稳稳地走好今后的路,更加不容易。

陈凯歌导演为人诟病之处很多是在于感情方面,比如与前期洪晃的婚姻,比如他与倪萍曾经的感情,比如他跟陈红的婚姻,即便婚姻期间美满,而陈红的出现,令人质疑他对倪萍的情感是否真的那么专一……这里面的“绯闻”之处,令人浮想联翩。更有人质疑陈凯歌导演在前进的道路上,性取向的问题。一句话,人红是非多。

平常人身上容易被质疑或者关心的问题,在大明星,红人,导演,编剧等等身上,都会爆发得异发严重。

在演艺圈,如何做一个平常人,恐怕是每个人需要修行的课题。

那么,我为什么说陈大导演他们需要检讨自身的问题呢?……我个人认为人不应该将自己过去的历史,无论他人言论真假,而将负担或者压力加诸于孩子的身上。

因为身处龙潭虎穴一般的娱乐圈,平常行事更要万分小心,那么对陈凯歌导演和陈红美人而言,这对夫妇他们肯定也意识到,娱乐圈是非多,要尽量避免纠纷,减少曝光,做多一些事情为妙。

而在家庭教育上,从一个综艺节目(真人秀:《熟悉的味道2》)上可以看出,著名的“阿瑟文学”来源,“阿瑟,请坐”这个梗,看来一下是摆脱不掉了。

在父母聊天的过程中,两人大玩文艺套路,而乖巧的小儿子,老老实实地呆在一边,直到父亲允许自己坐下,然后妈妈给喂了一口饭……按照一般人的想象,这几乎现实里很少发生。

所以网上的“阿瑟文学”由此兴起:所谓阿瑟,是因为陈飞宇的英文名叫Arthur,一般译名为“亚瑟”,网友玩梗叫对方“阿瑟”,显得亲切了几分,又有几分忍俊不禁!(这分明是叫小孩子的称呼了。)

(来源:网络资料。)

在很多人认为这种家庭,显得好像“半封建半殖民化”一样,孩子既在被专制教育的情况下长大,同时又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母亲的宠爱或者宠溺,显然不足为奇,但一切也是有条件的,这样的生活氛围,其实是有点压抑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在家庭教育上,很有可能孩子总是为了讨好父母而不得不扮演出他们想要的样子,有没有人真正问过陈飞宇一句,这个孩子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觉得未必是那么的开放和开明。

在极端压抑的情况下,专制与宠溺当中,一个人的天性很难得到真正的释放,那么外界的一些诱惑,便自然显得新奇而有趣了。无论道德压力如何,人总是在未知事物当中,显得好奇,一切的本分也随之消失,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中,总是寻求突破点,去改变目前这种压抑的氛围,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最正常而言,对孩子的教育,实际上还是要从本质出发,了解孩子真正的样子是什么,了解孩子真正的喜好。

培养一个人独立的人格,尊重他,从而不会导致其它事件的发生,人的自制力不足,往往是因为这个人的天性没有得到真正的释放与尊重,只有真正尊重这个人的个性,他才能对外界具备足够的免疫力,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服务。

父母不能以“莫须有”的谣言来制止孩子的成长,干涉他们的人生,否则,会适得其反。

好了,言归正传,我当时看到那张有关张译老师和张颂文老师的网络截图(不知真假?……),我算是第一次自《狂飙》剧组当中他们的合作后,发现在网络上,又看到他们一起“出圈”了。

然后到昨天,看到一个热搜跟张译老师有关,大概说是说张译老师穿上了马面裙跳舞(马面裙自宋代初步成“形”,到明代款式成熟,男女皆可穿,但到了清代:“男从女不从”,遂于马面裙一事,成为女性的独美,作为传统样式,保留了下来。)

有一说一,马面裙是适合张译老师穿着的,穿上后,整体显得温柔大方,跟他低调内敛的气质,非常适宜。

但在活动当中,有人拿着狂飙的实体书,请张译老师签名,张译老师连连摆手,最后作了个“合什”的标志:有人说张译老师的面上流露嫌弃,我个人认为并不一定是他嫌弃《狂飙》剧组或者说嫌弃这本书,或者嫌弃过于的经历,甚至粉丝咖位太小,这个真不至于。

我认为他的神情更多的是表明他心里面一直还将《狂飙》剧组之前的合作放在心里,他唯恐引起那边忌惮,是有可能的。

所以他的面上流露嫌弃,恐怕并不能轻易解读是他自己以为自己大牌,我觉得不至于。了解一个人应该了解这个人的故事。

而张译老师在《狂飙》当中的表演,我虽然这部剧,没有看完,也希望有一天能有时间和精力,将其看完,但总体来说,我还是有关注张译老师和张颂文老师等人的演技。

张颂文老师的演技有个特点:胆大心细。大开大阖,收放自如。跟他对戏的人,会非常舒服。因为他很能将您代入角色。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演员。

而张译老师,的确过去《狂飙》那部戏,当时有关网络言论,确实更多会关注点在张颂文老师身上。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有些人认为他会嫉妒张颂文老师,我认为这个不至于。

只要您关注张译老师的“戏”:我确实也没看过他其他戏,张颂文老师也是,我也只看他《狂飙》的戏。先前是为张老师的文笔所震惊,从第一次在头条看到张老师的文笔,我用的称呼是“你”便足以证明,我内心将其看成一个非常亲切的文人,而对方回答也很谦虚有礼。竟说只是流水账,这令我感到了他人格的高尚之处,便不止于文人这个定义,我认为他是一个人品贵重之人,所以我又用了“您”这个称呼。

从才能到德行,他令我非常尊重。

(说明一下,张颂文老师的作品分别在《读者》《天涯》、《青年文摘》上见刊,而我是先头条关注他的文笔,后来看他出圈了,我才晓得他的作品,竟然在高中语文试卷上也有题目,非常厉害。)

(来源:北青网,《张颂文的散文,登上高中语文试卷!网友喊话:张老师过来做题》。)

但我并没有因为张老师是我此前关注的老师,不管是文笔还是因为他是明星、演员的身份,而忽略张译老师的表演,这个没有。

因为我第一时间去看《狂飙》作品是受了网络影响,很多人都在讨论这部剧,最初我是被“大嫂”高叶的品位所着迷,因为她的耳饰选择,还有服装品味等,演技上的内敛深沉,自有魅力,所以我最先是被这位大嫂给圈粉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张颂文老师是我之前盛赞过对方文笔之人,非常惊讶。

当时,《狂飙》还没上演呢!我想终究是,苦天不负有心人吧!

再回到正题。我也是看《狂飙》的时候,第一次去领略张译老师和张颂文老师的演技,然后去看看我已经粉上了的高叶老师的演技,去看看她多么美丽,我很欣赏她。

那在我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我也喜欢表演,也喜欢编剧。自然免不了在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我发现,张译老师的演出有个特点:他是一个非常隐忍的人,他的表演也很隐忍,我认为在戏路上的探讨(不知道我非演员之人,能否评价?……),我认为在戏路上的探讨,他非常多变,此前我没有看过他以前演的片子,但他很像我们写小说当中,出其不意的这样一个隐忍的主角,他开始一出场显得很平凡,但你可能不知道,他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在逐渐相处过程中,你会逐渐了解这个人,这个人隐忍的品性之下,是难得的深沉。

我当时一直在观察他的整个表演,我顿时明白了网络言论的演技探讨原因!正如现实当中,一个隐忍而有原则之人,他所展现的更多是显得普普通通,然而坚韧不拔去做事一样,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显得那么大胆和出位,而这样的表演,撇开演技不谈,本身角色是有自带形成的一种魅力,而一个演技上佳的演员,在完全体会了这个角色的历史外,开始进行演绎,越是接近人性,越有感染的力量,人们可以从欢笑中领略悲伤,也可以从痛苦中得到升华。

所以有些人说张译老师嫉妒张颂文老师,我觉得不至于。也有人说,张译老师因为与《狂飙》剧组不和,所以故意不给《狂飙》实体书签售:我觉得张译老师没有签名,大概是有两个原因。(因为我对这件事,很多地方不了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据说当天是《无价之宝》的电影发布会,然后张译的粉丝请他去给《狂飙》签名,那么他有可能是顾及这是《无价之宝》的电影发布会,而去签《狂飙》的实体书,担心不尊重“东家”的嫌疑,也是有可能的,毕竟有“主场”问题;

第二,可能很重要的一点,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么一回事。也是网友说的。

(网络有传言,安欣、高启强这两个角色一开始安排两名演员:杨洋老师,张译老师,但期间,本来徐纪周导演之前就看中的张颂文联系上了自己,先前张颂文没有给予回应?……当他们联系上后,终于确定主角了,然后张颂文饰演高启强这个角色,安欣由张译出演了。
而这个说法,被否定了,认为是“子虚乌有”的。)

有一说一,杨洋老师饰演安欣,张译老师饰演高启强,感觉有点奇怪。前者颜值在偶像剧中常见,后者给人更多是正派形象,反派上的表演,以前我没见过,但他一看,眼中有正气,是军人该有的模样。

(演员当中,张译和夏雨给我感觉有一股狠劲,身上有军人气质的是这两位。虽然夏雨是出生于军人家庭,而张译本身是退役军人,但他们眼神当中有正气,跟一般娱乐圈小鲜肉,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我感觉他们的演出,属于灵魂表演。)

(看到杨洋这张照片,谁能不说帅呢?……有一说一,我觉得这个发型适合他。)

(夏雨在演艺圈是少有的才子,书画皆绝。且是用心。)

但无论是否存在“换角”风波,或者没有,如果已经敲定的事情,已经决定演出,我认为按照张译老师的性格,不至于去故意怎么样,我觉得他不是这种人。

但有的网友有个说法引起了我的注意。

按照网络提供的这种说法,那么显而易见,张译老师作为一个非常关注主旋律的演员,估计在表演当中,如果涉及到剧本问题,他可能为了结局,为了节奏感或者自己心中圆满的结局,而得罪他人,在所难免。

不单单是他在业务能力上,或者自己演技上的追求,也希望整个表演更完美,毕竟他是有责任感的一个人。

但是,我认为原则上,如果导演或者负责这个事情的执行者并没有乐意让演员去干涉演艺进程或者必须按照对方要求来,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冲突或者矛盾,尽管本质上是善意的,而在甄选过程中,为了追求目的而没有顾及到一些人的感受,那么有可能牺牲一些不太重要角色或者不是名咖这类角色的利益而导致对方自尊心和经济利益受损,这是有可能存在的“状况”:只是说有可能。

通常这类事情发生在一般特别有责任感的人身上,这类演员他们不仅仅执着于表演,也关注整个团队进程,并且高度荣誉感导致他们必须对整部剧或者整个影片负责,这类人是比较少见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很多时候,可能会引发冲突,因为没有第一时间跟导演组或者投资组进行商量妥当,他人认为你越俎代庖,或者耍大牌,故意欺负小演员,等等,都是有可能。

尽管这个人是纯粹的。

所以我猜测如果以上网友所言属实的话,那么假设存在这种现象,说明张译老师“关心则乱”,在这种情况下,得罪人是很有可能的。而他人却误解张译老师耍大牌,故意删戏、改戏都是有可能的,从而导致误解的产生。

而张译老师的性格隐忍,注定他不会多解释。

那么这样一来,如果说《狂飙》这部戏,真的“烂尾”的话,后面出的书,导演组那边是不是好意思专门去问张译老师,还真不一定。(倘若真的出现不和的话。)而在剧照的问问题上,据说《狂飙》的实体书出版,前面没有看到张译老师的剧照,我猜测如果真的当时有矛盾的话,又一下抹不开面子,而剧照涉及到肖像权的事情,那么是有可能,不出现剧照的事情,也是有这个“考虑”。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实体书是电视剧《狂飙》演出后的创作,而双方之前误会没有澄清,矛盾还没消除掉的话,这种情况,可能不提及对方,或者是不涉及对方肖像权,是导演组那边的考虑,也是有可能的。)

而我认为,如果确实这个《狂飙》戏后面烂尾,实则说明,尽管张译老师此前行为并不是为一些人所喜,甚至也冒犯了一些人的利益,是他的不周到之处,没有顾及更多人的感受。而他从目标出发,希望整个戏更多,未尝不是在进行一种类似于“监制”的职责,试想一下,如果对他放开这方面权利,是不是张译老师还会得罪那么多人呢?……如果确定他仍然忽略一些不重要演员或者一些事情不周到,能不能公开谈谈呢?他是不是真的那么大牌,所以不愿意交流呢?

我觉得对于这些事情,其中隐射出来的不能去说张译老师“小心眼”这种,这类标签对他而言是一种伤害。

而他在“监制”的过程中,其实跨越了演员的障碍,但跨越之后,显然不理想,因为剧组当中他的角色定位是演员,无疑对一些人来说,越俎代庖。

其次他在情商上的不足,没有更多考虑到比如刘若清老师等人的利益,做事情,肯定也要以人为重,将事情做好之外,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利益和价值,我觉得这一点,张译老师确实需要进步。

这个我觉得刘若清老师确实也是委屈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狂飙》剧组已经“闹翻”,后面的实体书创作,是他们后来的努力,而张译老师已经明白,此前自己干涉太多,跨越了界限,如果对方并没有提及自己(估计也怕尴尬),另外就是涉及肖像权问题(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而实体书中没有放其人剧照:那么张译老师很有可能是考虑到这其中的界限问题,进行退步。

以免纠纷再一次发生。

(这是有可能的一种“预测”。)

总的来说,我认为张译老师和张颂文老师同样在陈大导演为家庭教育而烦恼的时候,他们愿意去关心别人,结果被怼,这都说明,其实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是愿意去帮助别人,而相信别人的人。

每个人在做事过程中,团队合作当中,难免有所不足,这都正常,人应该学会的是进步与合作,而不是给任何一个人伤害,无论自尊心,还是经济利益或者其他,我想这是每个人需要学习的一个过程。

至于有的流言,我个人觉得不应当“火上浇油”。

比如:

(像这种状况,我觉得不能够故意解读成张译老师被人故意找茬云云。原先张译老师与张颂文老师一同在《狂飙》剧组,大家都很知道的,所以有些人对一些情况并不是太了解的话,寒暄当中去询问,张颂文老师在哪里?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剧组,剧组,拍戏的时候在一起,下次虽然不一定在一起,但彼此之间,都是有交流的。也有联系。

所以这个人肯定按照自己认为的想法,去进行询问了。)

总而言之,我不支持任何人对人或者事情进行“标签”解读或者过分解读。这可能会偏离了真相。

诚然,我认为张译老师有“影帝”的标签,但出现一些事情,不能单纯定义他这个人耍大牌,或者小心眼,这个做法,我觉得不合适。

另外他的确有不周到,不够细致之处,这很正常,但我觉得需要双方彼此说开,而在他不周到、不细致之处,也应该给他更多机会在这件事上去进行澄清和说明。

任何人做事情,都是从点滴做起,小角色到大角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明星。不应当去排斥他人的成果和努力,任何人都值得珍惜他们和尊重他们的成果。

而在探索如何更好的拍片之中,也要像张译老师一样,拥有着对节奏和整体的关心,假如真的烂尾了,确实他也做了很多不够周到的地方,难道他的建言,完全都不值得尊重吗?……在一个剧组当中,有演员愿意行使“监制”的职责,这非常难得。

但他能不能做好,以及行使这个责任过程当中,有没有让大家都满意,这个是可以探讨的,也可以提出问题,彼此都能更加进步。

我个人还是挺喜欢他的表演,在《狂飙》当中,我被张颂文老师演技征服了的时候,我又何尝不是意识到张译老师隐忍的演技下掩藏的一颗真心。

他确实还不够完全坦然去面对所有的真诚和善意,也将自己层层裹起来而形成一种安全感,但应该相信,他并不是一个耍大牌的人。

而他在《狂飙》实体书上的拒签行为,本质上更多是对价值的尊重,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付出成果,以及担心进一步引发纠纷的“忌惮”(如果确实此前有所不愉快的话,而误会没有说开了的话。),所以这是他的界限感所致。

但我仍然坚持认为,在下一个剧组,如果张译老师仍然愿意行使监制职责,而他在监制过程中做的不够细致、周到之处,所以告诉他的,毕竟,能者多劳嘛,而不是一味否定。

“关心则乱”:在每个人关注的问题或者是非上,我们很多事情,要去看全局,看看全局之外,除了对事情的关注,也要对人的关注,有些人看重人的价值本身,有的人关注事件的进展,我们应该将两者都结合起来,让每个人都很愉快,让每件事也做得更好,这才是所有人的愿望。

而张译老师与张颂文老师曾经一起关心过的陈凯歌导演那边,其实也是一个“关心则乱”的问题,有时候,不要将自身的负担和压力,转嫁到第三人身上,跳出来看看,再去尊重别人,也就避免了更多的不愉快的事情,让自己心烦意乱了。

最后祝娱乐圈今年顺利!等待过年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f099104defbfb0c224810344675ae24.html




事实与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