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北京新浪总部参加了#不止飞行#2020航空交通V影响力峰会,与老朋友得以相见,又结识了新朋友,感谢微博给我们一个相聚交流的机会。我坐在台下,听很多前辈讲了自己的经验,收获颇多。其中@FATIII 的Philip所讲述的“与微博的故事”中有关“初心”尤其触动我心。
FATIII一直来都是以分享和传播航空资讯,希望培养内地的航空文化的氛围为己任,尽管粉丝数已经达到300W大关,但我们明白我们不是网红,大V,我们只是希望能在航空业界有一个发声之地。比起一些尽快去套现的建议,我们更希望可以持久的利用FATIII这个号继续和同好分享对航空的热爱和享受航空带来快乐。——FATIII
“传播航空知讯,分享旅行乐趣”是FATIII自创立以来的初心,我仔细回想与几位FAT相识的这几年,他们真的没有变过,依然保持着对飞行的热爱。就像Philip在台上说的:“我已经乘坐了1235个航班,但现在每当我坐在飞机上,依然像第一次乘坐飞机时一样的开心和激动。”
我坐在台下,摸着胸口问自己:初心尚在吗?
在与不在,是否该自我批判,我们择日再谈。其实我深知自己耕耘微博的精度深度都不够,理应多向前辈学习,讲出令人或感动、或欣慰的航空故事。
为什么要讲航空故事?其实作为绝大部分旅客,他坐飞机只是单纯的坐飞机,他没有义务或者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从他购票一直到落地,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关键的节点,他只是想到达目的地,如果在这个过程里,再加上一个“舒适”就足矣。
可航空业却不像地铁、高铁,它是一个不太被公众理解的行业,不管在空中还是在地面,总会有未知的变数。当旅客乘坐航班出行,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导致他的体验产生愉快,除了航空业的各实体公司需要不断完善和进步,信息的通畅、对公众的科普也应该成为重要的一环。
微博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这些年来几乎是所有舆论爆发的起源地,它是一个社会化、碎片化的信息网络,有着足够宽泛的广度,其特殊的属性决定了在内容创作上与其他平台不尽相同。
用手机敲打想又快又准确的阐述道理需要字字斟酌,虽然现在借助于“头条文章”也可以进行写作,但我们也要考虑用户对内容的接收能力上限在哪里。
每当一个新闻热点出现,在微博上会有数以万计的消息快速流出,用户的时间无比宝贵,不可能一条一条的全部看完,因此留给我们内容输出的时间其实不多。
特别是航空类新闻,怎样求证、怎样保证真实,这都与“快”相违背,通常一件事情发生,我们还没完全理清原委,网络上已经是铺天盖地的小道消息了。而用户接收了太多的小道消息,我们作为航空博主消耗了大量时间去求证,再出来还原事实,被人说为收钱洗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不管在哪种场合,我是有些排斥“自媒体”这个标签的。我们具有媒体的属性,却不具备媒体的资质,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媒体”,永远记得自己只是在各个平台进行内容输出,希望能够引导出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文化。
而且这几年来,在很多传统媒体和公众眼中,“自媒体”已经逐渐被黑化,甚至已经和无证采访、编造谣言、制造焦虑、敲诈勒索等词汇混为一体,这自然是我们内容输出者不愿见到的,但同样也是我等没有办法的。
讲航空故事又是有一定门槛儿的,其中专业术语极多,甚至专业“哩语”也有不少,可虽然如此,在写作的时候又不能太专业,因为讲故事不是学术报告,能要在最大限度的被人接受,并且让人听懂,不然这故事讲的便没有意义。
这些年来,我们悲哀的发现,航空热点登上热搜,十之八九不算好事,很多时候,用户不满乘机体验,在网络上吐槽航司,总能引起一片共鸣。在去年的几次舆情危机里,我甚至看到在航司官微下面,有的用户还在说他七八年前坐这家公司时不愉快的经历,因此“一生黑”,且“再也不坐”,但只要这家公司陷入负面,他却依然乐于回来再把七八年前的事情说一遍。
是用户恨之深吗,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不理解。他不理解瓢泼大雨为什么不靠桥,为什么晴空万里还要延误,为什么军演不能起飞,为什么明明饭点却不供餐,为什么托运行李摔坏了你航空公司不赔,诸如此类,特别多。
而像我这样空乘出身的人来说,在职业生涯里所直面的不理解就更多了:为什么你不能帮我放行李?为什么我不能去洗手间?为什么我上次的时候那样,这次就非得这样?为什么我不能改签?为什么你们不赔钱?
所以,把航空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愿意听,于行业于行业里的每个人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其实站在一个业内人的角度上来说,我理解的航空业不仅是一个不被人理解的行业,还是一个总会受到伤害的行业,但旅客恰恰也认为自己才是委屈的那一方。
怎么算受到伤害?911事件我们自然不必多讲,那是一场灾难,提起它,总是充满悲伤,那些在灾难中丧生的人们是被伤害的,是无辜的。
2013年7月20日,首都机场,一个火光闪过,一声爆破声响起,一个男人倒在了血泊里。他叫冀中星,他的人生无比悲惨,无处话凄凉,他能想到唯一能够引起媒体和公众认识的办法,就是带着自制炸药用最原始、最粗暴的方式祈求得到关注。
服刑4年零8个月后,冀中星在2018年出狱。这个37岁的山东农民已经瘫痪了13年,在他最美好的青春里充斥着贫穷、疾病与暴力,他始终在对命运进行抗争,虽然爆炸案让他的人生陷入了一层又一层的悲剧,但我们要想:他做这件事为什么想到去机场?
2018年,一名29岁的男子在西雅图塔科马机场偷了一架庞巴迪Q400飞机,并把它飞上了天空里。在空管与他的对话中,我们听到了无比的感伤与绝望,他驾驶飞机去看了鲸鱼宝宝死去的地方,在坠机之前,他对空管说:其实我就没打算落地。之后,他的飞机坠落,现场一片火光。这件事在发生之时,得到了全球媒体的关注,我们要想,这是为什么?
2018年,一个被杜撰的温暖故事发酵于微博,并在国内广泛传播,“飞机就要起飞,男子却跪在机舱门口...”,一时间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转发这个所谓的温情故事,可惜后来我们发现它是被一个假飞编造出来的,它骗了全国无数人的眼泪,但我们要想,这是为什么?
2015年,“南航CZ6101——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刷爆网络,令南航处于无限被动之中,当我们后来仔细剖析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发现南航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已经做了,但我们要想,为什么这位记者点名南航,不去点名整个环节中其他的公司或者企业?
航空业有着非常独特的特殊性,它受关注度极高,对于诸如恐怖份子一样的恶人来说,他们想方设法去破坏,想换取最高的关注度。
而我国民航事业发展几十年来,从开介绍信才能买机票,到现在票价低廉,其实潜移默化下来没有感受到太多变革,不管是航司还是旅客,都还没有扭转它给人们带来的错觉,它依然被摆放放在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舞台上,旅客期望值过高,航司能力又有限,因此产生的纠葛就特别多。
现在的人们,受制于一个很特殊的思维模式,遇事不先想着借助法律,而是依靠舆论,我们没资格评价这样做是对还是错,但航空业的每一个“不理解”化作“矛盾”,进而产生“仇恨”,一次次在网络上的谩骂争吵,非常影响民航业的形象。
与此同时,我们业内自己又频频有猪队友出没,比如去年某航网红进驾驶舱、前几天发生的明星隐私被泄漏等事件,这些同行智商情商均不在线,为了“炫耀”不经意间使我们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但这些负面新闻又偏偏是大部分看客津津乐道的,传播极快,影响极坏。
作为航空博主,该讲怎样的故事?对我个人而言,更喜欢那些充满阳光或大或小的故事,那些被人看到嘴角一笑,心里感到温暖和力量的故事。
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撤侨,而我们的航空公司更是不畏艰难险阻,派遣包机飞赴前线,当旅客迈进我们的客舱,就像提前回家了一样,那一声声的“此生无悔入华夏”值得我们颂扬。而在整个撤侨的过程中,其实发生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应该被更多人所铭记。
抗震救灾、专项扶贫,在履行社会责任这一点上,航空公司从未退缩。除此之外,那些在一线工作的人们,在她们的点滴飞行生活中,亦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书写的小故事。
“有一次航班备降,一名乘客哭着找到乘务员,说自己亲人病危,急着去见最后一面,这个航班落地还要转机,现在备降可能赶不上下一个航班了…乘务员用自己手机查询航班信息,直接为她购买了备降机场到目的地的票,机组多方联系优先挑出托运行李送旅客回家。”
“一次是飞四段的北京,那时候刚开始飞,早晨五点多签到,晚上十一点半才落地。中间发完餐食等着再收的时候,赶紧扒拉了几口饭, 大飞机前面只有服务舱没有座位,只好蹲着赶紧吃,还不敢让经理看见,有个大姐来服务舱想要加水,我正好抬头看见她,挺尴尬的,嘴里还在嚼饭,结果大姐给我倒了杯水,说‘说孩子慢点吃,累了吧。’没忍住哭了。”
“有一次送水时多倒了一杯水,周围旅客又没人要矿泉水,我那个餐车又是满的实在没地方放,坐过道位置上一旅客说:要不你喝了吧,看你们也挺辛苦的。我说那我们干杯吧,然后我就跟他碰了下杯一饮而尽,场面特别欢乐,周围旅客都笑的很开心,跟我碰杯那位恨不得写下千字表扬信。”
这些故事都不是什么大事儿,却能让我们在匆匆忙忙的赶路中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温情,能够让旅客和空乘之间那道的天然沟壑渐渐愈合,纵然老有人问我为何总喜欢写些鸡毛蒜皮,但我就是固执的认为这很值得。
我再讲一个小故事,这故事也与航空业相关。是我曾经一篇文章里,一位读者的留言,我截图保存至今,每当重新读起,总是忍不住的掉眼泪。
“几年前,我在银行工作。一天有个先生来办业务,说他爱人信用卡账单来了要给她还款,我一看账单只有一百块年费,就跟他说这是年费让您爱人刷几次卡就能免的。先生说没事我给还了吧,通知她可能不太方便。当时我有点着急,因为这个明明这个钱可以不用交,说话语气就有点冲。我说您爱人您怎么还联系不到呀?特别简单刷几次卡就行不限金额根本不用交这一百块。先生态度一直特别温和平静,他说你知道马航370吗。我当时有点懵说我知道。然后他说,我爱人就在那上面。我特别难受,说了好几次对不起,我马上给您办。先生跟我说没事,我就是为了让这卡一直保持正常使用的状态,你说万一,哪天她要用了呢。我使劲点头说是。直到现在,每次想起来都难过的想哭。”
记得一位老前辈曾跟我讲过,当一个人乘坐航班,会有六个人在关注着这个航班。或许是亲人,或许是朋友,或许是专车的师傅,或许是酒店的礼宾,我们航空业每年运输旅客数亿人次,受到各种各样的目光在所难免。
也基于此,我们这些相对较懂的人更应该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每一个个平台,讲好每一个航空故事。这不单纯的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数十万在民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更是为了那些我们迎来送往的旅客。
今天这篇有点长,很多话却依然没有说透,全篇都是个人主观意见,有异议的前辈请见谅,但记得嗷,云端有你也有我,我们一直在努力。
对了,我那天拿到个奖: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