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天团!这是温州新型知识分子群体,曾在国内多领域各领风骚

2020-08-09   温州古道

原标题:留学天团!这是温州新型知识分子群体,曾在国内多领域各领风骚

温州三十六坊 前天

1911年前后,温州、宁波与上海之间轮船客运已非常便利。海运的发展让温州城变成“瓯为海国,市半洋行”的模样。因此温州出国留学相对更加方便,人数也就更多。

胡珠生先生《温州近代史》载,晚近温州出国留学的学生,民国时期有250多人(永嘉35人,乐清39人,瑞安85人,平阳26人,文成18人,泰顺5人,玉环1人,未明县籍7人),加上晚清,总共386人。

清代温州人著述约315家586种,大都集中在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而1911~1949年,温州人的著述约238家700多种,大多属科技、文教等方面著作。这些作者中,相当部分是温籍留学生。他们 是百年前温州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有的站在学术顶峰、有的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多门学科影响温州乃至中国发展。

晚清温籍留学生较多的日本弘文学院

三十六坊君分两期整理晚清至近代部分温籍留学生名单,其中晚清留学生情况已于上周五推送。 这个周末,我们来看看民初留学海外的部分温州学子情况。 因往期常有相关人物专题推送,又囿于资料限制,如有不足之处,请读者留言补充。

潘怀素:开创一条乐律研究新路子

潘怀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平阳人,少时进测绘学堂学习,20多岁留学日本攻读法政。 1921年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创 办的“创造社”。 后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潘怀素

潘怀素回国后任《晨报》记者,曾翻译出版《转型期的经济学》《和影子赛跑》等著作,又多年兼任北京、燕京、中山、安徽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怀素任政务院参事,后致力于中国古代乐律研究,成为我国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 1957年,他的研究专著《敦煌琵琶解读研究》一书,为研究敦煌曲谱提供了宝贵资料。 经过30多年努力,他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乐律一一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

1983年,在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律学学术研讨会,专家们认为潘怀素的功绩,在于开创了一条律学研究的新路。如今,国内许多这方面的专家,正沿着他的研究方向继续前进。

伍献文:开中国海洋科考先河

伍献文(1900~1985),字显闻,瑞安人。1918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瑞安中学毕业,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成为我国近代著名动物学家秉志的高足。1921年,伍献文赴任厦门大学动物系助教。1929年,他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博物馆鱼类实验室罗勒教授指导下,从事鱼类研究。1932年,获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伍献文

回国后,伍献文主持中央研究院国立自然博物馆动物学部工作,任研究员兼任巴黎博物馆客籍研究员,从事鱼类、蠕虫类、河蟹和蝎类生物研究,发表了《中国沙蟹志略》、《中国之蝎及蝎蛛》等论文。这些都是国内学者研究该类动物的领先之作。 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当选为理事,曾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广西、贵州、云南等边远地区,发现一批未载新物种。 1935年6月至11月,他组织了我国第一次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对渤海湾及山东半岛的海洋及海洋生物进行调查。

1948年,伍献文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委员。此后,他相继担任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等,是我国鱼类学和水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曾省:著名农业昆虫学家

曾省(1899~1968),又名曾省之,瑞安人,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科毕业,留校任助教。“南高师”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后,他转入生物系,在秉志教授指导下,一边任助教,一边补习必修课程,完成本科规定学分,于1924年获学士学位。1929年,经推荐,他得到中华文化基金资助,前往法国里昂大学理学院攻读昆虫学、寄生虫学和真菌学,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

曾省

1932年,曾省途经莫斯科回国,被聘任为青岛大学生物系主任兼教授,并开展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1934年,前往济南筹建农学院,并任院长。1935年秋,他接受四川大学任叔永校长之邀出任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1946年担任汉口商品检验局技正,兼湖北省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后来转入华中大学,一直在生物系任教授。

1951年,曾省参与筹建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并任副所长兼植物保护系主任,研究员。六年后奉调北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负责昆虫标本室工作,并主持《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1-2集)编审工作。

王国松:我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发起人

王国松(1903~1983),字劲夫,温州人,1925年毕业于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科,并留校任助教。1930年他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公费留学并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三年后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担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等职。

王国松

王国松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起人之一,曾担任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理事长、电力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顾问等,还参与编制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著有《平行导线的集肤效应》、《不振荡电路之极大放电率》、《矩形导体的集肤作用》等。

马星野:中国新闻界泰斗

马星野(1909~1991),平阳人。新闻学者、中国新闻界泰斗。他原名允伟,读小学时改名伟,后以“星野”为笔名。1931年,他被派往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深造,1934年5月返国后,担任多校新闻学教授及 宣传部新闻事业处处长等重要岗位。

马星野

抗战胜利后,马星野回到南京,出任中央日报社社长。1947年,他被选为新闻界代表,次年出席联合国首次世界新闻自由会议,会后访问美各大报社及通讯社。他曾获韩国汉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杰出新闻事业终生服务最高荣誉奖”、巴拿马共和国一等大绶勋章等,著有《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史》等10余种。

张肇骞:为我国植物学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张肇骞(1900~1972),号冠超,龙湾人,植物学家。他 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系,1933年赴英国皇家植物园及爱丁堡植物园留学。

张肇骞

1935年回国后,张肇骞历任广西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他擅长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研究,对中国华南地区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肇骞精通英、德、法、俄、拉丁文等多种语言,曾翻译出版了达尔文著的《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一书。他一生发现植物新种75个,新变种7个,新改名植物13个,为我国植物学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新中国首批中科院院士。

张更:我国石油地质教育事业创建人

张 更(1896~1982),字演参,瑞安人,192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学系,1928年毕业后到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1929年,调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期间,他调查了大量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1934年,他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世界著名矿床学家林格仑先生的学生。1936年回国,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任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等校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

张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陕北勘探大队总地质师、副大队长,西北石油管理局地质处处长,西北石油地质局副局长等职,亲赴生产前线,领导和参加我国西北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张更参加了建校工作并任地质系主任。他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是我国石油地质教育事业的创建人之一。

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莫基人

夏鼐(1910~1985),字作铭,水嘉县城(今温州鹿城区)人。193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师从著名考古学家格兰威尔教授。求学期间,参加当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英格兰坦彻斯特地区梅登堡山城遗址、埃及艾尔曼特遗址和巴勒斯坦杜隶尔遗址的考古发掘。

夏鼐

夏鼐从事考古研究工作长达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先后主持河南辉县车马坑遗址、北京定陵、湖南马王堆汉墓、广东南越王墓、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等重要发掘,使中国考古工作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

夏鼐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先后接待2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代表团来华访问,同时受邀赴法、英、美等10多个国家考察、讲学。获得过中国科学院、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意大利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土、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人称“七国院士”。

梅祖芳:中国近现代著名民法学家

梅祖芳(梅仲协,1900~1971),温州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民法学家。早年在北京读书,后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33年后在国立中央大学、政治学校、东吴法学院等校执教,后任台湾大学法学院民法教授,被誉为“民法三杰”之一。

梅祖芳

梅祖芳的著作《民法要义》,1943年重庆初版,后多次重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6月新版,收入“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2004年1月再出修订版。另一著作《法律论》,1943年重庆初版,1947年再印,收入程波点校《法意发凡——清末民国法理学著述九种》,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吴襄:弥补中国生理学空白

吴襄(1910~1995),生理学家,苍南人,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46年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从事循环生理的研究,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受聘于大连大学,筹建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1950年起先后任大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主任,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生理学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院外委员。

吴襄

吴襄在血液、循环、肾脏生理及针灸机制、劳动生理方面研究甚多。他研究了中国人的生理水准,弥补了中国生理学这方面的空白。在中国的生理学教材建设中亦有许多贡献。他主编的《生理学大纲》自1947年出版以来,先后六次修订再版,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

《温州近代史》作者 胡珠生

《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

《民国温州著作:量多质精》作者 洪振宁 温州日报

《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晚清留美幼童》 作者:王晓秋

《平阳清末民初留学生名录》 作者 光明人家

《瑞安历史名人列传》编著 马邦城

《历代人物与温州》潘善庚 主编

编 辑 陈 复

美 编 薛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