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市的信号越来越明朗。
官方在救市。
各种救市措施是一出接一出,市场下滑的态势正在得到缓解,很多地方已经出现回温,市场明显好转。
而那些仍在观望的群体,没关系,官方会刺激到你相信为止。
这段时间,刺激楼市的措施是一条接一条,反正政策工具箱里有的是法子,这条不中用,那就换一条。
信贷是松绑的核心,以“认房不认贷”政策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48个省市实施了这项政策,其中包括北上广深这4个一线城市。
在楼市下行阶段,一线城市尚可以通过松绑楼市虹吸周边,但二三线城市却很难——
因为有意向在这些城市买房的周边居民,早已入手。
二三线城市想要把房子卖出去,就必须得出奇招。比如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在几年前就提出要把房子卖到省外去,今年他们终于付诸行动了。
9月初,哈尔滨组团在南京江北开展了一场房产推介会,为期3天,参展项目涉及哈尔滨当地13家房企、21个楼盘,近5000套房源。
只可惜,哈尔滨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这场房产推介会的成交料为0。
是的,一套也没卖出去。
毕竟,南京楼市也很萎靡,各大售楼处拼命卷,各式优惠活动层出不穷,依旧没法儿将南京楼市的成交量拉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南京都不好使,更不要说2000公里之外的哈尔滨。
官方之所以这么尽心尽力地救房地产,主要还是因为地方财政。
很多地方,真的离不开土地这碗饭。
说到地方财政,地方债务的问题不容忽视。
9月26日,财政部发布《2023年8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8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38.75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4.93万亿元,专项债务23.82万亿元。
地方现在没钱,但身上的欠债一点儿都没少,甭管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都得还上,借新偿旧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今年前8个月,全国发行地方ZF债券总额约6.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4%,发行规模创同期历史新高。
另外,还有一个点也值得关注——ZF发行的特殊再融资债券。
以往发行的“普通再融资债券”,其募集资金是用于偿还到期ZF债券本金,而“特殊再融资债券”,募集来的资金是用来置换地方隐性债务的。
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规模也不小,截止10月12日,14个地方已发、待发的特殊再融资债券规模已达到5644.9亿,其中内蒙古、云南两地的额度已超千亿。
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一样,特殊再融资债券也会增加政府债务余额。而债务规模越滚越大,最后基本只有两种办法——
1、借新偿旧;
2、债务展期。
办法不在于新,管用就行,只要先把眼前的难题解决掉就ok,后面的问题可以交给后来的人做。
毕竟,船到桥头自然直。
对普通人来说,最关心的,还是口袋里的那点儿钱。
现在楼市下行,楼市已经出现分化,非核心区域的房产正在失去价值。
因为,楼市的预期不足了。
2022年的出生人口是965万,2023年的数据虽然没出来,但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大概率不会太高。
之前三四线城市能够发展起来,依靠的,就是人口优势。现在出生人口逐年减少,三四线城市的未来,可想而知。
楼市的重心,还是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
毕竟,目前高层在救楼市,地方在化债,2023年M2的增长速度每月都保持在2位数以上,大量的钱正在流进来。
我们之所以没感受到通胀,主要还是整个社会面对经济预期较悲观,老百姓都在存钱,货币没能流通起来。
不过也没关系,官方还在继续刺激楼市,一直刺激到你相信为止。
普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只要楼市出现反弹的迹象,大众总会恢复自己对楼市的预期,重新把钱扔进楼市。
只要楼市能够重启,一切都好说。
历史发展总是相似的,每一轮救市,都会有大量的钱流进房地产。
房地产仍然是货币的蓄水池,尤其是核心区域的优质资产,因为稀缺,它的价值会在通胀之后显露出来。
钱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流向不缺爱的人。
从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