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向佛的唐僧,在西天路上真的没有犯戒?看蝎子精怎么说的

2023-08-04   渺茫的风景

原标题:一心向佛的唐僧,在西天路上真的没有犯戒?看蝎子精怎么说的

唐僧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这九九八十一难,是西天取经路上佛祖对唐僧的考验,这一路上,但凡唐僧的心性有所动摇,他都不能取得真经,但是,读者不禁感到疑惑,佛家戒律那么多,唐僧到底是如何守住本心的,他又有没有犯戒呢?

蝎子精的一番话向读者解答了这个疑惑……

蝎子精的考验

在唐三藏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若说起寻常的艰难,也无非是气候恶劣、山路难行、以及出使到其它国家可能会碰到的语言、文化不通等问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就已经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了。

唐僧要面临的第二重困难,就是取经路上的魑魅魍魉,几乎所有的妖怪都知道吃了唐僧的肉就能长生不老,唐僧就是妖怪们眼中的香饽饽,妖怪们就算拼上性命,也要参与到这场豪赌中来。

在许多读者看来,唐僧在取经路上遇到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那些性情凶残的妖怪,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纵观整个《西游记》,凡是遇到想吃唐僧肉的妖怪,师徒四人消灭这些妖怪即可,在扫清了障碍过后,他们就可以重新踏上取经的征程。

在取经路上,唐三藏面临的最大考验并不是妖怪和天气,在取经路上,唐三藏面临的最大考验,正是自己的内心。

作为一名出家人,唐僧必须严守着清规戒律,要断绝自己凡俗的情感,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无论是天气地理条件的恶劣、还是路上各路精怪的凶猛,归根结底都是对师徒四人肉体的磨炼,尽管忍受这种艰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唐僧可以借助三个本领强大的徒弟,特别是大徒弟孙悟空,只要孙悟空在,到最后总能化险为夷。

但是,精神上的考验只能由唐僧一人面对,唐僧的一面是作为坚定不移地寻求真经的转世灵童,一面则是作为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在取经的路上,这两面注定是冲突的。

精神上的考验从何而来?——在西天取经的途中,由于唐僧外表英俊、气质超凡,也有许多妖精对唐僧起了非分之想,想要和唐僧结为夫妇,其中有一只蝎子精,更是挑逗大胆地向唐僧提出了许多问题。

在《西游记》中,蝎子精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妖精,不同于受教条约束一板一眼的神仙,蝎子精生性叛逆,打出生起就有着一股玩世不恭的气息,曾经因为一时好奇,在西天雷音寺听如来讲佛法。

如来见状,就推了蝎子精一把,没想到蝎子精是个不服输的主,当即便用尾巴上的钩子扎了如来一口,扎的如来疼痛不已,蝎子精则趁乱逃走,来到人间寻得一处洞府,恰好听闻去西天取经的圣僧来到此处,在长生不老的诱惑下,无所拘束的蝎子精显然起了兴趣。

起了一番调虎离山将唐僧的几个徒弟引开后,蝎子精使出一阵妖风,便将唐僧抓进了自己的洞穴,又见唐僧相貌俊秀,气质脱俗,蝎子精顿时起了非分之想,想要将唐僧留在洞府,与自己做一对夫妻。

见唐僧一本正经,不言不语,蝎子精又起了调侃的心思,她偏要考验一下这位圣僧是否真的有传说中那么清心寡欲,是不是一直恪守着清规戒律。

蝎子精要手下端来了两盆馍馍,对唐僧道:“御弟莫烦,我知你在女儿国赴宴时还未曾进食,我这里有两碟馍馍,一碟是素的,一碟是荤的,可以用来压压惊。”

三个徒弟都不在身边,唐僧不知道他们的安危,他自己也没有摸清楚状况,倘若激怒了蝎子精,自己岂不白白丢了性命?思索再三,唐僧还是问道:“荤的何如,素的何如?”

蝎子精答道:“荤的是人肉馅的馍馍,素的是邓沙馅的馍馍。”唐僧当即要来了素的,将素的劈为两半,自己吃一半,剩下的一半递给了蝎子精。

蝎子精见状,起了调侃的心思,她笑着问道:“御弟,你怎么不将荤的劈破于我?”

唐僧当即答道:“我是出家人,不敢破荤(戒)。”

蝎子精闻言笑得更开心了,她意味深长地看着唐僧,问道:“你说你是出家人不敢破荤,可前几日在子母河喝高,今日却又在我洞府吃邓沙陷?”

唐僧答道:“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

这一番对话,正是蝎子精对唐僧的一场考验,每一句话都暗藏玄机,在对话中,蝎子精一度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不是唐三藏急中生智,只怕他早就掉入了蝎子精的语言陷阱中了。

那么蝎子精的问话中究竟有何种深意呢?

首先,蝎子精拿出荤素两碟馍馍,就是在试探唐僧,而唐僧果不其然地选择了素馍馍,并将其中的一半分给了她,她便问为何不“劈破”荤的,这句话有双关的意思。

蝎子精问的荤既指肉食,也是一种大胆的暗示——我想与你结为道侣,我也不会要你还俗,你依旧可以念念佛经,为何你不与我一起留在洞府,做一对快活神仙呢?

面对蝎子精的第一个问题,唐僧回答地言简意赅,就是自己身为出家人,要恪守戒律,守着荤戒,所以不能吃荤腥的食物,守着淫戒,所以不能与你结为道侣。

蝎子精听了这话,也不感到生气,因为她手上还有一个唐僧的把柄,这也就是她向唐僧提出的下一个问题。

既然你唐僧说着自己守荤戒不吃荤腥,但是我分明记得你在女儿国喝了子母河水,而子母河水喝了就会怀孕,这个水就是荤,并且吃了我洞府的东西,你说你不敢,但是却做了出家人不应该做的事,这你又怎么解释?

唐僧见蝎子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深知这也不是一个好糊弄的妖精,思索了一番,就有了这十个字的答案,其中“水高”也是一语双关,既暗喻着河水,也是指女儿国。

女儿国国王想要留住他,但他匆匆赶路,不愿意留在女儿国,但是“沙陷(馅)马行迟。”他在蝎子精的洞府滞留,吃下邓沙陷的馍馍,实在属于形势所迫。

当然,对唐僧的这个回答,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在小说中,此时的孙悟空化作一只小飞虫潜入了蝎子精的洞府,唐僧和蝎子精的对话被孙悟空听得一清二楚,而在这个对话结束后,孙悟空竟然害怕师傅道心受到影响,才匆匆现出原形,与蝎子精打响了第一场战斗。

如果将唐僧的两句话这样理解,似乎也不能解释孙悟空的急切,因此唐僧说的话还可能有这样一层意思:在女儿国我不愿留下,因此我离开了,但是在你的洞府我却走不了了,唐僧说出这番话,意在讨好蝎子精,免得惹怒了蝎子精,自己也性命难保。

而在蝎子精的话语中,“吃水高”谐音为“吃水糕”,水糕是一种民间流行的面点,这种面点造型圆整,中间有一个红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女性的乳房,蝎子精便是在调侃唐僧在女儿国“吃豆腐”。

所谓的“邓沙陷”正是今天常见的豆沙馅,蝎子精说唐僧吃了自己洞府的馍馍,其中的挑逗意味就很明显。

若是这样解释,这番话让孙悟空理解出另一种意思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听到此处,孙悟空生害怕师傅动了凡心,破了修行者的清规戒律,才匆匆现出原型,未经准备便与蝎子精缠斗了起来,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情节。

诚然这样理解也无可厚非,只是无论唐僧的回答是倾向哪一个意思,他都是不接受蝎子精的条件的,所以在蝎子精面前,唐僧并没有破戒,也坚持着自己的本心。

以为没有充足的战前准备,也没有对敌人的本领进行充分了解,孙悟空便被蝎子精蛰伤逃走,胜利归来的蝎子精就把唐僧强行捆入洞房,想要与唐僧成亲,在原则性问题面前,唐僧誓死不从,恼羞成怒的蝎子精将唐僧绑了起来,只得作罢。

最后得道而来的孙悟空消灭了蝎子精,成功救出了唐僧,唐僧也算顺利通过了这场考验。

从女儿国之行看唐僧是否破戒

这一推一拉,正是蝎子精和唐僧的一场心理博弈,一个热情似火,大胆挑逗,一个心如止水,进退有度,双方都是有备而来。

而如果将蝎子精的问题看作是对唐僧道心的一场考验,那这其中便更有文章,与其说给出考验的是蝎子精,倒不如说唐僧面临的真正考验是在蝎子精口中反复提及的女儿国。

而唐僧在取经之路上究竟有没有破戒,读者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争议的源头,也在女儿国之行上。

唐僧从女儿国借过,女儿国王对这位英俊的僧人一见倾心,想要将唐僧留在女儿国和自己共度一生,最终被唐僧的大义感动,留着一腔思念地目送师徒四人远去,这就是人们对女儿国故事的记忆。

尽管这个版本和原书中记载的故事有所出入,但唐僧确实在女儿国动了凡心。

人们说自古以来情字难解,哪怕是多年修习佛法的高僧,都会有动心破戒的时候,唐僧既是转世灵童,又是肉体凡胎,在女儿国之行以前,他的人生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寻求佛法,成为一代高僧。

但女儿国的存在,女儿国国王的真情流露,让唐僧这颗久经寂寞的心也产生了些许的涟漪,对一个人而言,到底是成佛成祖重要,还是简简单单地过好世俗生活就行,这两种人生选择,究竟哪一个对他来说才更为真实?

而如果动了凡心就是对佛祖的不真诚,那成佛的标准是否又太过苛刻?

尽管故事的最后,唐僧依旧选择了西天取经之路,但这更能说明,至少唐僧不是纯粹的六根清净之人。

在女儿国里,他数次仿徨挣扎,当女王情真意切地说出:“招赘御弟爷爷为夫,坐南面称孤,我王愿为帝后……”时,唐僧并没有坚定地拒绝,而是沉思许久,低头不语。

而女王同样问过唐僧吃荤还是吃素的问题,唐僧回答自己吃素,却在后面紧接着来了一句“但是未曾戒酒,可饮几杯素酒。”在面对女儿国国王的时候,唐僧远没有在蝎子精面前那般斩钉截铁,而素酒一饮,唐僧就已经破了酒戒。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女儿国国王无疑是一个理想中的妻子:她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同时还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女儿国国王的出现象征着唐僧受到所有的世俗诱惑,说不动心那是假的。

此后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唐僧还是坚定了自己最初的理想,重新踏上征程,那怎么回应女王的盛情呢?师徒四人就进行了一番设计,先哄女儿国国王开心,和她来一场假结婚,拿到通关文书了就继续上路。

这个计划就这么顺利地进行了,国王欣喜若狂,立刻和唐僧举办了婚礼,唐僧究竟是何反应并没有详细地说明,但是至少,他是不排斥这件事情的,丝毫没有在妖精洞府的那种战战兢兢。

只是,按照佛家戒律来说,不管唐僧是真结婚还是假结婚,他都已经又破了一戒,可见西天取经之路确实考验重重,哪怕心如止水,也难免因为人间种种而泛起丝丝涟漪。

但是唐僧依旧成功取到了真经,这又是为什么?女儿国情节正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从小在佛寺长大的唐僧并不知道何为爱情,一个决定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人,如果自己都没有经历过感情,他又怎么会理解人间的感情呢?

在唐僧的成佛之路上,感情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一个人的神性须得从人性中来,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西行之路上一度破戒的唐僧,最终却依旧拥有成佛的资格。

必先经历爱恨嗔痴,才能参破爱恨嗔痴。

参考文献

《西游记》;吴承恩

《 试论中的“小女人”形象——以百花羞、蝎子精 为例》;中国知网;2015年10月1日

《之“女儿国”影视改编研究》;中国知网;2020年6月1日

《 普兰科迦:孔雀河里流淌着“女儿国”的传说》;中国知网;202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