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70家化妆品网店遭曝光

2023-12-19     青眼

原标题:超370家化妆品网店遭曝光

“顽疾”

日前,湖北经视发布的一则新闻引发行业关注。据报道,一家化妆品网店被德国某抗衰奢侈品牌方举报销售未经授权的化妆品。经调查,该化妆品网店所销售的产品没有中文标识及防伪标识。目前,湖北武汉硚口市监局已立案调查,查扣相关化妆品。

事实上,这起案件只是化妆品网店销售水货、假货的冰山一角,据青眼不完全统计,今年来,6个品牌曝光了超370家化妆品网店。同时,今年执法部门打掉的多个假冒化妆品团伙也多是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俨然,化妆品品牌的打假之路任重道远。

货值180万,已立案调查

据湖北经视报道,今年6月份,德国某抗衰奢侈品牌的中华区独家总代理王先生收到消费者反映,在网上一家名为“琦遇看世界”的网店里,购买了该品牌的一款产品,怀疑有问题。经该公司核查发现,该网店并未获得授权,由此,将情况举报给了辖区监管部门武汉硚口市监局。

王先生表示,为了进一步辨别真相,他们公证购买了一些产品,并且进行了证据保全。在公证处,他们发现,该化妆品网店售卖的产品存在明显问题,通过将两个产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到logo的位置明显不同,差距大概在1CM左右。“从外观上来讲是一眼假,所以这个店铺所有的销售行为,引起了我们充分的重视和进一步的调查。”王先生告诉湖北经视。

11月1日,武汉硚口市监局执法人员来到该网店发货地,发现了各式各样的进口化妆品。经统计,王先生公司的员工小洪共找到涉及该公司品牌的27个品类,602个单品,共装满6大纸箱,这些产品被武汉硚口市监局查扣带走,并立案调查。

据小洪回忆,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所涉及的产品均没有中文标识,防伪标识,以及跨境电商的标识。“很显然这些产品都不是通过我们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根据我们市场销售的价值,这六箱货大概约180万。”小洪告诉湖北经视。

除上述品牌外,还有多个其他品牌的进口化妆品,其中不乏一些高端品牌,均存在无中文标识、无跨境电商标识等问题。

据了解,由于货主何某迟迟拿不出这批货品的合法手续,武汉硚口市监局执法人员于11月8日已对这些货品进行了查扣。

据执法人员透露,目前该案件已经依法立案,共涉及货品1900多件。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货主何先生无法出具相关合法手续,且查证属于未经注册备案的、无中文标识的化妆品,将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其予以没收和罚款;如果涉嫌走私犯罪等违法行为,还将移交给相关部门,进行下一步调查。

今日,青眼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已无法搜索到“琦遇看世界”涉事店铺。

假货横行,造假手段升级

“任何一个品牌方做出这类举动,应该说所涉产品的销量较好,同时市面上也存在大量的窜货、水货、低价货。在品牌方找不到货源时,只能通过向监管部门举报等方式来处理。”有行业人士对此评论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消费升级的需求,化妆品进口规模也呈现出日益增加的态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累计进口金额达223.682亿美元;海关总署表示,尽管受疫情影响,2021年化妆品进口额依然同比增长了23.2%。

中国美妆进口品市场持续走高,但如上文提及的“无中文标签、无防伪标识”的“进口化妆品”却屡见不鲜。

事实上,我国化妆品相关法规早已明确,进口化妆品必须要有中文标签。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等规定,化妆品的最小销售单元应当有标签。进口化妆品可以直接使用中文标签,也可以加贴中文标签;加贴中文标签的,中文标签内容应当与原标签内容一致。

虽然对于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的化妆品,在中文标签上没有明确要求,但国家严厉打击代购、走私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遏制水货和假冒产品通过跨境渠道浑水摸鱼。

“此类现象屡禁不绝,主要有三种原因。”上海娅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李维斌表示,“一是品牌方原先没有规划进相关渠道,所以没有正规的代理商,也即没有正式的货源。二是渠道商想降低拿货成本,所以在市面上找小作坊冒牌生产便宜货。三是运营商的资质、采购量达不到品牌方的门槛,所以一起凑单采购。只要不是和品牌方或者是品牌方指定的代理商合作,都会出现这种风险。”

而在上述案件中,据王先生所言,该网店所售产品与品牌正规产品,logo位置存在明显差别,从外观上,即可分辨为假冒产品。假冒大牌层出不穷,特别是国际大牌,一直为制假、造假的重灾区。据青眼不完全梳理发现,仅今年12月份以来,已通报化妆品店售假的案例,就多达10多起。

比如,12月7日,江西公安公众号发文称,经调查,某专卖网店销售的“*芝”牌的化妆用品系假冒注册商标产品,两名犯罪嫌疑人通过找到该化妆品的假货供货商,以一笔极低的进货价买入,再以正品进货价向客户销售,涉案金额达160万元,目前已被永新县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

另外,据鹤城法院公布的一起假冒注册商标案显示,2021年12月以来,何某娟以低价购入明知是来源不明的迪奥、爱马仕、兰蔻等进口化妆品,通过自行打印中文标签等,在其多家化妆品门店对外销售。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罚款180万元。

事实上,对制假售假行为,我国刑法有明确的判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体来看,虽然法律已有明确规定,但是不少商家在明知是在生产假冒产品的情况,仍通过不同的造假手段,铤而走险。

超370家化妆品网店被曝光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市面上猖狂的假冒化妆品,品牌方正在积极维权。据青眼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6个化妆品品牌发布打假声明,曝光超370家未经授权,涉嫌销售假冒产品的网店,而这些网店遍布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

比如,海外小众美妆品牌zelens在其公众号指出,截止到8月23日,已有超250家化妆品网店在售zelens商品均为假冒伪劣产品;另外,新锐国货护肤品牌ddg滴滴肌密也于10月30日在小红书上发文称,共60家窜货化妆品网店通过掺假、伪造、仿制等非法手段冒充ddg滴滴肌密品牌产品进行生产、销售,损害了品牌形象,以及消费者权益。

对此,有资深行业人士表示,假冒伪劣产品,不仅误导了消费者,同时也让知名品牌的经济利益和品牌口碑双重受到负面影响,化妆品网店作为重灾区,执法部门应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专业从事韩妆进口贸易的上海鹏智贸易发展有限公司CEO柳兵波指出,中国化妆品网店假冒产品多,原因主要包含四点:一是市场监管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严格,导致一些不法商家有机可乘;二是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对假冒产品的识别能力有限,容易上当受骗;三是网络销售平台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防伪措施和技术手段;四是网络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容易滋生假冒产品。

“其实不仅仅是化妆品,中国每个零售板块均有假货。”李维斌指出,中国电商市场很大,存在不少盲区,比如,日本、韩国化妆品线上购买渠道就相对较少。此外,国内处罚力度和其他国家相比要低。

杭州美易添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琦认为,化妆品网店假冒产品层出不穷,很大程度在于平台执行力度不强。另外,部门化妆品C店的业主,鉴别假货的能力不强,且在利益驱动下,一味以低价来获取消费者。

打假之路,征途漫漫,还需多方携手共同抵制、打击制假、售假乱象,以此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8b910d4e5916493187a18da9089a3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