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 | 文化符号——连接个体与中华民族的桥梁

2023-10-20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纵论 | 文化符号——连接个体与中华民族的桥梁

纵论 | 文化符号——连接个体与中华民族的桥梁

深度

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信息载体,在个体与中华民族之间架设连接的桥梁,释放出相同的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未来梦想等大量认同资源,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原文:文化符号是连接个体与中华民族的桥梁

作者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 常轶军

图片 |网络

文化是识别民族的重要标识。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社会群体历经漫长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代表性符号,是其思维方式、信仰风俗、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等的凝练表达。保护好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就是保护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卡西尔认为,人是一种符号性动物,因此文化符号是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中华民族具有共识性的文化符号的指引,可以促使人们形成中华民族认同。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符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用语言文字符号,二是地理节日符号,三是政治象征符号。

通用语言文字符号是民族认同的催化剂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文化符号。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合体,文字则是记载语言的符号。语言文字既是承载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工具,又是存续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更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标识,其变迁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意义。因此,语言的统一性关系到国家能力、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决定了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

新时代,为了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尤其是在具有自己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形成共同体意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青少年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政治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有利于青少年从小学习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接受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历史认知。语言文字将发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沟通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说,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难以形成认同。

事实上,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都把统一的语言文字作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比如,加拿大在法语区魁北克省推广英语教育,法国在科西嘉岛推广法语,都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认同功能。因此,为了增强大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大力推广通用语言文字,让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催化剂,让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发生直接的化学反应。

地理、节日符号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

每个国家、民族生存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要素是构成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要素之一,不仅是地理问题,而且具有文化意涵。地理符号是重要文化象征,体现着不同民族身份认同,每个民族都因不同于其他民族而独一无二,自然也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地理符号标识。比如,富士山是日本的标志,长江、长城是中国的标志,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标志,有的地理符号甚至上升到民族精神标示的高度,比如奔腾不息、咆哮向前的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除了山川河流,自然界的动物也成为民族象征的符号,比如北极熊让我们联想到俄罗斯,大熊猫让我们联想到中国,袋鼠让我们联想到澳大利亚等。总之,地理符号是促进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为了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我们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地理符号资源,进行广泛的传播,使人们由对于地理要素的认同迁移到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比如对中华民族的地理符号长江、黄河、长城、珠峰、泰山、大熊猫等,都可以广泛宣传,进行文化包装和心理塑造,由地理认同实现民族认同。

除了地理符号,节日也是一种认同符号。节日是一个在当下唤起过去然后回到当下的过程,节日的设置通常反映了民族国家在当下叙说过去的立场。节日暗示过去与现在的连续性,有利于人们明白现在来自哪里,将走向何方,通过引入过去界定现在的位置。因此,节日有利于对于现在的认同。为此,我们应该设立节日符号,看似平淡、抽象的时间元素,一旦将其与特定历史人物、事件和人类愿景结合在一起,就会华丽转身为节日符号。节日背后往往具有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支撑,成为述说故事的一种契机。每一个节日都定期讲述一个故事,通过故事了解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增强对现在的认同。对中华民族而言,我们传统的四大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与节日直接相关的一些物品也成为文化符号,比如饺子、粽子、春联、月饼、中国结等,每个文化符号都讲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愿望,代表亲情、团圆、丰收、美满、幸福等寓意,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基因,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通过节日宣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最终实现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

政治象征符号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

人类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产生出政治象征符号,这些政治象征符号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政治符号为政治权力所凝聚之象征,其构成乃系基于社会流行信念,铸为群众向往之标志,由之激发群众情绪,影响群众信仰与行动,达成政治目的。政治象征符号有利于我们认识政治,简化政治问题,把握政治内涵,遵守政治规则。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政治象征符号。首先,政治人物象征符号。政治人物是一个时代政治的缩影,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比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他们象征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为了反抗殖民者的统治不屈不挠的斗争,象征着牺牲自我、克己奉公的政治品格,象征着开拓进取、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除了领袖人物,普通人民群众也可以是政治人物象征符号,比如雷锋、邱少云、黄继光等,象征中国人民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其次,建筑象征符号。建筑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载体,尤其是政治建筑,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很容易成为人们的象征符号。比如,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牺牲的烈士们的符号丰碑,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民族品格。比如,人民大会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造的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象征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团结,象征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最后,国家符号象征。国家就是人们认同的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语),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比如国歌、国旗、国徽都是国家的象征,升国旗、唱国歌会激发起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家园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总之,各种政治象征机制,在一定的时空语境下通过对政治象征物的解码和读取,释放出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有利于我们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总之,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信息载体,可以作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在个体与中华民族之间架设连接的桥梁,经过拥有相同的文化、精神、心理、性格等“民族密码”的人的解读,可以释放出相同的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未来梦想等大量认同资源,增强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当然,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文化符号都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这些文化符号几乎必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而且必须被全体中华民族儿女共同接受,具有共识性和共同性。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3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万象 | 沉浸式文旅项目需以传统文化为底蕴

社科成果 | 电影参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