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国宝,都去了哪里?

2023-05-19   中国国家地理

原标题:“消失”的国宝,都去了哪里?

“消失”的国宝,都去了哪里?

落叶归根,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怀

无论漂泊多远

故乡是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怀

而中国的文物也是一样

在漫长的岁月中

他们流入异国他乡

至今未能回家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

他们去了哪里

又何时才能归家

中国文物,颠沛流离的一生

许多人都知道我国不少文物都流落异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

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称,在全世界 47个国家,至少 218家博物馆中,收藏着 167万多件中国文物。而民间的私人收藏量,竟是这个数字的10倍。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类型相当丰富:有瓷器、 铜器、玉器、字画、木雕、甲骨、家具,甚至还有整体书房和整座墓葬。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据说,这是明末大将祖大寿的墓葬。除棺椁、尸身之外,墓前石像生、墓门、石五供和墓冢等部分,都于1919年被古董商乔治·克劳弗斯代表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购

文物从 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时代完整,种类齐全。

无论是数字之庞大,还是种类之丰富,都让任何一个中国人震撼不已。

而这些文物是为何离开了故乡,流浪在外?

战争掠夺

文物流失最主要的途径是 战争掠夺和代理征集

战争抢劫主要有三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侵占圆明园后,在圆明园中大肆抢劫掠夺,能搬走的就装箱运走,搬不走的就全部砸碎,甚至还放火烧毁证据。

这还没完, 40年后,也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这次他们进行了 更加彻底的搜寻和掠夺,上到故宫、颐和园、圆明园,下到官府、寺庙,绝不放过任何一处。

圆明园遗址

没有几个文物能幸免于难。其中,收藏于圆明园的《永乐大典》,在这两次抢劫中不是被运走,就是被大火烧毁, 原本8000册的《永乐大典》仅剩下了64册。

《永乐大典》,北京昌平十三陵博物馆馆藏定陵出土文物

而文物们经历的劫难还没止于此, 1937至1945年,日本军队攻入中国,期间带走了大量的文物。

例如 河南安阳殷墟,便有大批甲骨、青铜器被掳走, 日本也因此成为中国之外收藏商代甲骨文最多、青铜器最好的国家。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内雕刻甲骨文的立柱

代理征集

用白话翻译一下,其实就是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机构和个人通过“ 中介”获取中国的文物。

而这些“ 中介会通过官员、古董贩子、当地百姓、或者去现场等各种渠道拿到中国文物。

因为这种方式而“受害”的文物非常多,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1900年,八国联军抢劫圆明园,几乎在同一时间,地处 中国西域的文物却意外地重见天日

那一时期,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开启了一扇尘封许久的门,这个门内藏着5万多件文书、纸画、绢画等文物,这就是著名的 藏经洞

1907年,斯坦因拍摄的藏经洞照片

而这一消息的流出,吸引的不是清政府的重视和保护,而是一批又一批闻风而来的外国考古学家和探险家。

1907年,在它被发现的七年后,一位名叫 斯坦因的英国探险家来到此地,通过“忽悠”和贿赂王道士,将 24箱写本和5箱艺术品带回了英国。

一年后, 1908年,法国汉学家 伯希和来到了敦煌,以600两银子为代价,又换取了 一万多件敦煌文书。

伯希和正在藏经洞里挑选经书

等到清政府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没剩下多少文物了。经过英、俄、法、德等国代理们的“征集”, 五万件的文物流失了四万多件,它们以各种方式被外国人带出国。

何以为家?

中国的流失文物以 英、法、美、日四国的博物馆收藏居多,这其中不乏国宝级别的文物。此外还有加拿大、俄国、德国等国家藏有中国文物。

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重要欧洲博物馆

图源:应妮《中国流失文物的漫漫归程》

因为藏有中国文物的博物馆实在是太多了,难以一一列举,在此就挑些 “国宝级”的文物着重介绍。

英国

大英博物馆拥有3万件中国文物,堪称“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其中最为著名中国书画藏品当为 《女史箴图》,为东晋画家 顾恺之所绘,原画早在唐代就不知所踪了。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是 唐朝的摹本,因为神韵接近被奉为经典。南宋摹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唐代摹本原来存放于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它也未能逃脱魔爪。3年后,它以 25英镑的价格被“卖”入大英博物馆。

女史箴图(局部)

因参考日式折屏的形式,《女史箴图》被拦腰截断;后来又在表面加入的像薄膜一样的酸性物质,更导致多年之后,画卷出现干裂、掉粉现象,损坏严重

因为太脆弱,每年只公开展出一个月

前面提到过,莫高窟的不少文物都被带至海外,其中许多就流入了大英博物馆,现藏240多幅藏经洞绢本和纸本绘画。

其中最为出名的为藏经洞藏品 《引路菩萨》,为晚唐时期所作,画中描绘了菩萨为死去亡灵引路升往天国的场景。

《引路菩萨》

此画色彩妍丽,人物娴雅而又不乏豪门贵气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还陈列着一尊 辽代的三彩罗汉坐像,他于河北易县的山洞中被发现。

他与真人等大,紧锁的双眉,忧郁的神色,透露出阿罗汉对现世苦难的反省和对芸芸众生的怜悯。

三彩罗汉坐像

同类型的罗汉像,目前可查存世的共有十尊,可惜的是,这十尊目前都藏于海外。

商双羊尊是大英博物馆青铜器的代表,通体饰鳞纹,是商代晚期的盛酒器。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 绝无仅有的两件双羊尊之一,另一件则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

商代的双羊尊

由两只背部相连的羊组成,羊角弯曲,羊背相连,托起尊筒

有意思的是,羊的身上长的不是羊毛,而是鳞片

此外还有大英图书馆、印度事务部图书档案馆、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等等,均存有中国文物。

法国

法国是欧洲仅次于英国的中国文物收藏中心: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在数万件;吉美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中国文物占其藏品总数一半以上。

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吉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元代的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蓝釉制品传世极少,全世界不过十余件, 而这种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遗世不过五件。

除吉美博物馆外,颐和园与扬州博物馆各有一件。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吉美的这件 釉色纯正、饱满、均匀,且不说艺术成就,单就技术而言,此器标志着高温蓝釉的烧造成功,为明清两代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意义非凡。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 青铜器象尊

它是体长近1米的商代青铜礼器, 是目前全球所知动物型尊中的最大者。

这件象尊从中国流出的时间已难确定,甚至在上世纪初,一度被法国学者误判为 “缅甸或高棉的雕塑”,直到1922年才被纳入“中国雕塑范畴”。

吉美博物馆的青铜象尊,出土于湖南地区

除卢浮宫和吉美博物馆外,法国国家图书馆、枫丹白露宫和赛努奇博物馆均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

这其中有不少是 圆明园珍宝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这是一套反映了 圆明园当年盛况的画册,于乾隆元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根据圆明园实景绘制。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坦坦荡荡

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更是存满了从圆明园抢来的东西,例如青铜鎏金佛塔、景泰蓝麒麟等等。

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有很多中国文物

图源:中华遗产 2009年02期

美国

美国许多家博物馆收藏着中国的文物。

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费城博物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等等。

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重要美国博物馆

图源:应妮《中国流失文物的漫漫归程》

宾大博物馆藏有唐代昭陵六骏石刻中的“ 飒露紫”“卷毛䯄”(quán máo guā)。

“六骏”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天下、转战沙场时所骑的六匹战马。

因唐太宗非常喜爱这六匹马,于是令画家 阎立本先把“六骏”形象画出,然后再让石刻家阎立德刻在石屏上。

西安碑林博物馆里陈列的唐代昭陵六骏石刻

“飒露紫”和“拳毛䯄”是复制出来的

昭陵六骏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

1914年,这“ 二骏”被国内的古董商卢芹斋以 12.5万美元盗卖到国外,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明星”。

飒露紫

“飒露”在突厥语中是勇健的意思,它是六幅石雕中唯一一个带有人物的

说到阎立本,就不得不提它的 《历代帝王图》,现存于波士顿美术馆。

它作于唐朝初年,是 表现古代帝王生活的人物画

画中一共包含了 13个帝王和他们的侍卫,帝王的头上写有他们的庙号、姓名和在位年数。《历代帝王图》代表了 初唐时期人物画的最高水准。

《历代帝王图》(局部)

唐代阎立本画作,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共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汉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宣帝陈顼、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美国似乎非常“钟爱”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除了《历代帝王图》,还有 《五色鹦鹉图卷》

该画由是 宋徽宗赵佶创作,就是那位当皇帝不太行,但是画花鸟一绝的皇帝。

他的笔触细劲工致,画面右侧是他标志的 瘦金体题诗,也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五色鹦鹉卷图

还有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为宋代摹本;南宋陈容的 《九龙图》;张萱的 《捣练图》,为宋徽宗摹本,这些以及其他画作都存放于美国各大博物馆。

《九龙图》(局部)

《九龙图》是南宋画家陈容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淡设色画作,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画中九条猛龙身形矫健,势不可挡

图源: 中华遗产 2017年08期

日本

1945年10月, 抗日战争结束不久,南京国民政府着手调查文物被掠和损失的情况。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被劫、遭毁的公私文物共计 360多万件,这还只是粗略的计算。

这其中的许多文物都流向了日本的博物馆或成为私人收藏。 东京国立博物馆,就藏有中国历代文物珍品 9万多件

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里有不少 天龙山石窟的文物。

天龙山石窟包括东魏至唐代各时期所开凿的 24个石窟,雕刻有200多尊佛像、菩萨像等等。

太原天龙山石窟

1920年代,日本古董商 山中商社勾结当地和尚,短短几年就将 石窟的石刻尽数盗卖

《如来倚坐像》天龙山第21窟

《菩萨头像》天龙山第14窟

说到国宝级文物,不得不提 “曜变天目茶碗”,源自我国 建窑(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

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 以蓝色为主,呈彩虹般的光芒

曜变美丽至极,日本人形容该茶碗都是用“ 碗中宇宙”这种词,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

曜变天目碗,转动时仿佛能看见星空。

曜变天目碗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如何传入日本已经无法考究了。

世界仅存 完整的三件宋代曜变天目茶碗 都藏于日本,被列为日本国宝,每十年展出一次

还有半只出土于杭州

此外还有许多字画,都是旷世名作,像李迪的 《红白芙蓉图》、王羲之的 《丧乱帖》等等,目前都藏于日本。

《丧乱帖》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泉屋博物馆、松冈美术馆、根津美术馆、正仓院等地也都藏有中国文物。

拿走文物容易,拿回来却不易。

当我们站在外国的博物馆,看到祖国的文物,心中是说不出来的滋味。

但文物回家谈何容易,如何界定流失文物的“非法” 和“合法”,双方都各执一词。

无论如何,我们都期望文物能早日回归故乡。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应妮.中国流失文物的漫漫归程[J].公关世界,2019,No.453(10):12-21.

[2] 李慧竹.中国博物馆与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J].中国博物馆,2010(04):25-27.

[3] 夏厦.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知多少[J].传承,2010(04):48-49.

[4]陆青松.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中华遗产. 2017 年06期

[5] 如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透过日本收藏中国.中华遗产. 2017年08期

[6] 玉垒关.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丝路两端的浮沉.中华遗产. 2018年04期

因微信近期推送规则改版

未加“星标”就无法展示完整封面

将会错过我们精挑细选的大图封面

后续精心编辑内容

也很容易被淹没

若您喜欢我们的文章

请为我们添加爱的“星标”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倩倩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图虫、网络

话题

你在国外还看见过哪些印象深刻的“国宝”?

在《漫长的季节》中,看到东北的“底色”

都说北京是“美食荒漠”,你觉得呢?

数字背后的地理密码,理解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