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实用剧”《新居之约》 手把手教装修小白如何避雷

2022-05-13     深度文娱

原标题:家装“实用剧”《新居之约》 手把手教装修小白如何避雷

唯有安居,方可乐业。“房子”,可谓是人们永恒的热议话题。

据《2022中国居民购房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有63.15%的受访者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36.85%的受访者无自己独立住房。

对于年轻人来说,房子是独立空间的向往,是奋斗的动力。

对于中年人来说,房子是结婚生子的刚需,是强大的依靠。

对于老年人来说,房子是自身养老的保障,是温馨的港湾。

倘若买不起房子,会让人心生焦灼。而就算买得起房子,也不意味着就此一劳永逸:首付何时能凑够,房产证上的名字怎么写,装修的团队是否靠谱,邻居和物业会不会惹麻烦……在“房子”这个大问题下,还隐藏着犹如一团乱麻的琐碎繁杂。

文 | 吕昕彤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新居之约》,便是瞄准了老百姓买房后所关心的首要大事——“装修”,在手把手地教观众要如何精准“避雷”的同时,也揭开了人性的复杂多面。

仅凭“装修”二字,便足以引人联想一系列困扰:设计师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家装选材的品质和环保效果、装修公司的团队是否可靠有保障……

说到底,剧集的故事,本就源于生活。

带装修小白精准“避雷”

细数那些装修“潜规则”

几乎每一个接触过装修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家装行业可谓是内幕重重,其中的“门道”可太多了!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施工等,一旦对方怀着投机取巧之心,业主很容易就会被行业“潜规则”给套路了。

电视剧《新居之约》便是主打“真实牌”,展现了装修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剧中的主人公,是一对“欢喜搭档”。由潘粤明饰演的杨光,原本创办了一家小型装修公司,他通透世故,只想和气生财、照顾好家人,却因盲目包容家人无辜受到连累,背负了债务,只好将自己的公司挂靠到一家大型装饰公司下,成为一名项目经理。由王鸥饰演的天才设计师陈曦,有理想有才华,对待房屋设计有自己坚持,不易被他人左右。

二人之间原本因误会心生嫌隙,却在合作当中逐渐看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相互认可,决定通力合作,联手对抗行业内部乱象,努力为客户打造出理想的家。

借两位主人公的视角,观众得以开启装修行业的“黑幕之门”,寻得逐一击破之道。

全剧开篇的第一个装修避雷案例,场所是一位业主家的卫生间。业主想要换成防滑地砖,可装修的工人却发现,装修所用的防水涂料是劣质有毒材料,善意提醒了业主。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陈曦还一眼看出了同类问题:业主购买的家具被“偷梁换柱”了!业主原本订购的是橡木家具,却在入户时被偷换成橡胶木的材质,正是因为不懂行情、难以区分木材的差异,便被不法商家在材料上动了手脚,赚取差价。

业主把对房子装修效果的期许,付费交由装修公司去实现,原本想的是省心省力、交给专业的人打造自己心目当中理想的“家”,却因为种种“坑”而毁了心情、失了钱财、费了时间。在现实生活当中,装修公司或团队凭借自己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差来以次充好,或是擅自加价、蒙骗业主的情况不乏少数。众多丰富的实操案例,不仅成为了电视剧《新居之约》编剧的灵感来源,也让观众在追剧的时候直呼写实,学到了如何“避坑”。

从装修中窥见人性

以人文视角探讨人间百态

剖析装修的过程,亦是在观察人性。电视剧《新居之约》由房子和装修的话题延伸开来,并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一间间房子,一个个案例,以小见大,蕴含人情冷暖。

譬如,有的人装修是为了自己,满足个人的喜好和需要即可,而有的人装修是为了孩子、要为下一代考虑的更多。在剧中,有一对同时开始装修的邻居,一方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的装修诉求是把卧室一分为二,想的是能够有独处的一方天地。另一方是一对为自己的孩子装修的父母,他们想着孙子,想着全家团圆,一切要求都是为了孩子的舒适。

两户业主从各种的诉求出发,请到了不同类型的设计师:年轻人希望装修得时尚,情愿花高价签约业内知名的网红设计师,购入大牌家装产品。而老年人处处亲自出马,紧盯装修团队,生怕装修细节被动了手脚,邀请到了不需要设计费的普通包工头。这样的剧情设置十分写实,不一样的装修思路也引发了观众的话题讨论:

设计方案是否值得被付费?究竟要如何评判设计师的价值?

接地气的包工头杨光,对客户的要求尽可能地成全,剧中有一对小夫妻因为装修房子吵得不可开交:墙面要用小碎花墙纸还是乳胶漆?小卧室能不能改成书房?……到底该听谁的?杨光挣着装修的钱,还要调解家务事,他开动脑筋为小夫妻开源节流,尽量压缩装修成本。

而天才设计师陈曦,则执着于自己的设计理念,不愿一味迎合客户诉求,有着严谨的行事原则。在剧中,她会坚持设计值得付费的工作标准、不肯向客户低头,也会毫不留情的戳穿装修团队的暗箱操作、不惧当面翻脸。她还勇敢挑战奇葩户型,甚至破例不收取设计费。

“齐心协力搞装修,和平共处不打架”是两人决定合作之后立下的君子协议,他们要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客户,精彩纷呈的故事接连登场,编剧还巧妙设计了一系列妙趣的对话。

客户朱迪情场失意,想要把自己的住房装修成凡尔赛宫的风格,畅想自己在此尽享奢华,重新找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过上好生活。而杨光、陈曦两人的设计初稿,不足以实现朱迪的想法,甚至遭到了无情的怒怼:“我说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不是城乡结合部的凡尔赛宫。”陈曦听后一脸无语,而杨光灵机一动,直接回怼道:“这让人一看,里面住的就是一女王!”客户朱迪并不买账:“是女王,也不能住洗浴中心啊!”

以“房子”开启叙事

诉说绕不开的生存现实

在《新居之约》开播之前,以购房为主题、改编自滕肖澜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心居》刚刚热播收官,剧中细数了买房的种种“技巧”和背后的故事,一时亦引起观众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同样以“房子”开启叙事的电视剧佳作,还有以房屋中介为切入视角的《安家》、聚焦业主与物业之间矛盾的《我是业主》,更早的还有十几年前的热播话题剧《蜗居》。

《新居之约》,则是直击尚未被深度开发的“房子”相关话题——装修。

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所说:“中国电视剧很有意思,一方面它是最新兴的工业,一方面它又复活了古老的说书人角色。电视剧作为一个有效而迷人的说书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称作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常识系统最新、最直接的建构者。”电视剧,作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大众文化产品,从来就不仅仅意味着纯粹的娱乐消费,而是被注入了社会思考的属性。

房子既是现实需要,更是心理需要。套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房子关系着生理需求、也关系着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绕不开的生存现实。

从现实生活当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养分,电视剧《新居之约》的创作由此而来,不仅全面还原了家装行业的真实现状,详细展现了行业乱象,还戏剧性地呈现了贯穿装修始末的人情冷暖,并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我们装修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家。”杨光的这句台词,也揭示了家装行业的深层意义,装修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行当,更肩负着为人们缔造幸福新居的神圣使命,万家灯火、幸福点滴,皆与之息息相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74d05d3b9f0df731363292e5c2c8b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