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智宝
今年7月初,陕西岐山县凤鸣区域敬老院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授予“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中秋的一天,笔者慕名前去采访这所出了名的敬老院。
笔者来到敬老院后,不论是院里的工作人员,还是集中供养的老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敬老院之所以办得好,与院长张少军分不开,他功劳大得很,要写就写我们的张院长。”说着,许多老人们还翘起大拇指夸赞“张少军是我们敬老院里孤寡老人的好儿子”。按照大家的意愿,笔者改变了计划,把原来采访敬老院集体变为采访院长张少军,记录下了他用爱心温暖孤寡老人们的事迹。
今年37岁的共产党员张少军,原在县民政局从事秘书工作。他勤奋好学,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朴实憨厚,乐善好施,为大家所称道。2014年3月凤鸣区域敬老院成立时,县上领导毅然决定调任张少军为敬老院院长。张少军深感肩上担子很重,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不负组织的期望,努力办好敬老院,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给每位老人。他从上班第一天起就承担起敬老院筹建工作任务。工程完工后,院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布,没有办公设施,他就和院领导班子一班人一边带领工作人员整理环境,购置办公设施,一边带领工作人员走村串户,调查摸底。按照“对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做到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动员农村特困老人入住。不到两个月时间,敬老院就住进了33位孤寡老人。他对入住的老人似亲人一样关怀照顾,经常到房间谈心,细心了解老人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尽力为老人排难解忧,深受老人爱戴。
65岁的雍川镇小营村村民李恩利,无儿无女,身体多病,无依无靠,生活举步维艰。2016年11月初,院长张少军下乡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村镇干部联系,办理了“五保”手续,收进了敬老院。李恩利老人原来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病。2017年4月,旧病突发,急送县中医医院住院治疗,被医生诊断为不可治愈,叮咛为其准备后事。这时张少军却不甘心。他想,这位老人一生无儿无女,从来没有享受过天伦之乐,应尽力抢救,让他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顿时,张少军开着自己的车,把老人从岐山县中医医院迅速转移到宝鸡解放军第三陆军医院住院治疗。由于病情严重,这所医院也不愿意接收老人住院,张少军软缠硬磨,向医生诉说老人的家境,医生终于被感动收下了老人。住院费要预交1万元,由于敬老院财务实行的是零现金运营制度,一时敬老院也拿不出这么一笔资金,当即,张少军就从自己工资卡里拿出1万元代老人交了住院费,让老人顺利住进医院。医院在给老人做全面体检时,老人行动不便,张少军就抱着老人做各项检查。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他为老人一口一口喂饭,一勺一勺喂水。就这样,老人住院共15天时间,他就在老人身边陪伴了7天,直到老人病情减轻,方才离开医院。老人出院后,需要照常用药,他照样开着自己的车去宝鸡为老人买药。在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和敬老院领导、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下,半年后老人身体完全康复。现在老人能积极参加院各项活动。他逢人便说:“是敬老院领导和工作人员帮我捡回了这条老命呀”。
张少军不仅把入住敬老院的特困老人挂在心上,还时常关心着那些无依无靠的“流浪汉”。2016年9月的一天,张少军在去故郡镇郑家桥村下乡时,发现一个个子矮小、又瘦又弱,衣服又脏又破的小伙子在捡垃圾吃。他主动上前询问,发现这个20岁出头的小伙有自闭症,无语言。通过与周围村民交谈了解到,这个小伙叫杨少熊,在出生不久父亲在一煤矿做工不幸遇难,母亲精神受到打击,在杨少熊一岁多时出走,他跟随奶奶生活了一段时间,奶奶也去世了,从此,杨少熊就成了一个孤儿,以流浪为生。还因患自闭症疾病,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少军主动与相关村镇领导联系,帮助杨少熊办理了手续,接其来院入住,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针对杨少熊生活自理能力差,张少军就对杨少熊从培养基本生活常识抓起,手把手教握筷、洗脸、洗头、刷牙、洗袜子等生活常识。针对杨少熊尿床、无抗体的病史,张少军与当地医院联系,送杨少熊连续四次住院治疗,他还亲自为其找中药偏方为其治病。现在的杨少熊不仅能生活自理,身体强壮,身高达1.7米以上,还能与院里其他供养人员及工作人员进行语言交流,简单的事情也能说清楚了。在大家的印象里,如今的杨少熊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样。
张少军身上时常装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对每位老人的生日、生活习惯、家庭境况等记得一清二楚。院里规定,逢每月15日为每年当月出生的集体供养的农村特困老人过集体生日。每次生日,张少军和工作人员总是提前几天就张罗忙活起来了,代老人邀请嘉宾,通知亲朋好友,买肉买菜,布置餐厅。在集体生日这天,张少军都要带领工作人员为老人祝寿,并亲自为过生日的老人送生日礼物。在张少军的倡导下,每年重阳节为全院老人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改善生活、发放慰问金,还举办文艺汇演,活跃老人文化生活,组织社会爱心人士为老人送来关爱。每逢春节除夕之夜,张少军陪老人一起共度新春佳节,亲手为每位老人发红包,送祝福。院里的工作人员记得很清楚,自建院3年多来,张少军每年都是陪老人过的年。在那万家灯火通明的除夕夜,他自己总是舍小家,顾大家,没有按时回家过一个完整的全家团圆年。
今年7月28日,对于岐山县凤鸣区域敬老院的老人们来说又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天,院里为离世的老人徐林奎举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追悼仪式。
已年过七旬的徐林奎是枣林镇张家沟村村民,无妻无子,独自一人生活。因患先天性智障和脑梗,留下了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于2017年1月10日住进了敬老院享受集中供养政策。但由于原来身体的原因,脑梗越来越严重,体质越来越弱,起身、吃饭、大小便都要专人护理。经送医院治疗疗效不佳,病情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张少军很快与有关镇村领导联系,协商老人的后事。双方一致同意老人去世后实行火葬,院里并开始做好这位老人后事准备。7月下旬,老人在医院住院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老人逝世后,他和工作人员一起为老人洗脸、擦洗身体,从里到外穿戴好早已准备好的衣帽,张少军亲自联系县殡仪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7月28日那天,院里为老人还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追悼仪式,张少军亲自为老人致悼词。这天,敬老院还邀请镇村干部及亲属为老人送行。院里许多集中供养老人对徐林奎老人的后事办理感到非常满意,老人们动情地说:“我们住在这里的老人虽然都没儿没女,但我们身边有他们这么多的好人孝敬我们,关爱我们,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说,敬老院成立3年多来,已离世的3位孤寡老人都带着尊严离去,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享受到亲人般的临终关怀。
张少军经常说:“为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服务,关键要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如果没有那种像似孝敬自己父母的孝心,就当不了这个院长。”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张少军不仅对院里老人服务以身作则、亲力亲为,而且体现在抓紧抓好院里日常管理上。
凤鸣区域敬老院现有干部职工18名,承担着87名农村特困老人、失独家庭老人、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护理任务。在院长张少军的带领下,院里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在院里的日常管理上严格要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确保管理精细,供养服务精准。在饮食服务上确保老人吃得好吃得安全,每周制定食谱并上墙公布,并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需求提供不同口味的饭菜;在着装服务上,遵循一年四季自然规律,院里统一给老人配发绣制统一的敬老院字样和印有联系电话信息的品牌服装;卫生方面对老人宿舍物品的排放和个人床被的折叠等制定有统一标准,宿舍管理井井有条。在引导老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同时,护理人员每周为老人清洗一次衣服、床单、被罩、枕巾,保持服装干净整洁;在居住服务上,营造温馨家园,让老人有一个舒心的居住环境;在医疗服务上,突出预防保健,为每位老人每年体检一次,并建有个人健康档案;在临终关怀上,强化安慰服务,让老人们带着尊严安详离去。所有这些,老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深切感受到敬老院就是自己的家,管理人员就是自己的亲人。
张少军在事业上从不满足现状,勇于创新,一直追求着新的目标。现在的凤鸣区域敬老院,是原北郭乡政府因撤乡并镇闲置的地方。为了充分利用政府划拨给敬老院的土地资源,张少军统筹规划,除6.5亩建筑、绿地用地外,对其余的13.6亩废弃的土地进行复垦,用来搞种植园、养殖园、果园的“三园”建设,现在种植园每年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生产的粮食已基本达到老人们吃饭自给有余。种植的3亩蔬菜,品种多,不打农药,上的农家肥,无公害,都是绿色的,做到自给自足,不上街买菜,不但降低了生活成本,丰富了伙食花样,而且院里的老人们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增强了老人们的体质,减少了疾病,还增进了老人们之间的友谊,增加了老人们的生活乐趣,深受老人们欢迎。老人们风趣地把现在的种植园誉为敬老院里的“后花园”。
“我们院里还将很快启动建起果园及养殖园,其中果园8亩,计划栽种李子树、杏树、枣树、梨树、石榴树等,养殖园分别养殖鸡200只、羊50头、兔100只。对当前的种植园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品种,新建3座蔬菜大棚,做到让老人四季吃上绿色新鲜蔬菜,正在实施之中。”说起发展规划,院长张少军信心满满。人们坚信在院长张少军的带领下,岐山县凤鸣区域敬老院正在创新发展,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