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建设幸福智慧社区 | 社会科学报
▋关注
最近发布的《城市社区蓝皮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2)》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在居住社区中度过,到2035年我国将有约70%的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区。社区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场所,“以人为本”的社区小细胞,将激发人民城市的大活力。未来,要不断探索以技术赋能,建设绿色、健康、有韧性的智慧社区。
原文:不断探索建设幸福智慧社区
作者 |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城市治理实验室主任 孙 轩
图片 |网络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正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管理、服务职能。为提高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给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智慧社区建设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探索和实践。从201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发布 《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到2022年由国家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智慧社区的概念内涵逐渐清晰。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日益明确。
早期,各地的智慧社区建设主要关注于技术层面,强调相关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政府主导的“网格化治理”和物业主导的“小区管理服务”为核心,开发了一系列创新应用,各城市也相继出台了诸多指导政策和准则。如今, 随着信息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城市功能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智慧社区建设开始更多地聚焦到居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强调通过线上线下的智慧服务来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其实,智慧社区从来都不仅仅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叠加运用,而是更加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加集约高效的治理系统,以及更加惠民温暖的社会服务。只有当事务办理方便快捷、民情反馈畅通准确、生活起居健康舒适、邻里交往热情和睦、老幼青壮文明关爱,其所在社区才能真正称为幸福智慧社区。
幸福智慧社区建设的重点是“以人为本”。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休闲、娱乐、文化,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而不同人群对其服务质量和服务的个性化要求也往往存在着一定差异。年轻人倾向于购物、交通、娱乐,老年人需要良好的医疗服务和休闲空间,青少年注重教育环境和文体活动;高收入白领对生活品质和服务质量有较高要求,普通工薪阶层则对生活便利和物美价廉更加关注。当前的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居民构建社区生活的“新图景”,通过提供适宜、多样、个性的生活服务,切实提升其居住幸福感。其中,四川成都通过“社智在线”应用平台建设,为城市居民打造了全新的社区智慧生活圈,不仅向其提供定制化的生活地图,而且能够动态分析市民需求,将市民诉求融入生活服务。
幸福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是“服务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如今的城市社区早已不再停留于最基本的居住功能,而是集生活体验、健康休养、社会交往于一体的居住场所。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社区管理服务平台需要不断完善;从线上办理、高效响应到实时互动,社区管理服务模式需要不断优化;从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到运营活动,社区管理服务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其中,天津中新生态城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一直积极探索,不仅于2020年首次发布 《智慧小区建设导则》,从软、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给不同小区评级打分,明确智慧社区的建设要求,而且于2022年再次组织相关单位和科研机构专家一同编写 《智慧社区建设管理与运营规范》团体标准,指导智慧社区进一步建设发展。
幸福智慧社区建设的体现是“应用拓展”。社区生活本质上是居民各方面日常起居活动的集合,涉及一系列具体的社会治理和服务场景。过去,我们习惯于将社区工作从整体上划分为党建、政务、物业、民生等不同领域,并分别开发相应管理服务系统,以支撑其功能业务开展;而如今,随着各方面业务的交叉融合和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求的提高,社区工作还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对各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各类型应用创新与拓展的需要。尤其是面对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不确定事件(如新冠疫情、自然灾害等),社区层面的监测预警、协调处置和应急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上海青浦区启动了“幸福云”智慧社区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融合运用和全景式应用平台的搭建,推动了基层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为社区科学决策、高效治理、便民服务奠定了基础,将“幸福温暖家”的社会治理愿景落到实处。
智慧社区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概念。技术只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前提和工具,利用技术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智慧社区的核心价值。当然,幸福智慧社区建设的背后,离不开社会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数字资源利用的规划与保障,以及改革创新项目的试点示范探索。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1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关注 | 建设人本社区,共创人民城市
关注 |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