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不是我朝的四大名医吗?原来连个痢疾都治不好!”看着服用了朱丹溪的药后,病情加重,命在旦夕的叶仪,朋友们一片哗然。
当时正值金秋八月,大地一派丰收。这天一早,朱丹溪的好友叶仪就上吐下泻,肚子一阵一阵抽痛。到下午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发起了高热。
叶仪也曾学过一些岐黄之术,判断自己应该是得了痢疾。本来这也不算大病,药病对症,只需几副药就可痊愈。
可叶仪自觉这痢疾来势汹汹,不只肚子疼痛不已,还一直高热不退。就让家人去把好友朱丹溪请到家中,为自己看病。
朱丹溪来到叶仪家,一番望闻问切后,说:“是痢疾,无需担心,只需几副药就可痊愈。”
家人听后,都很高兴,一颗颗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
哪知,连着吃了几副药,叶仪的病却丝毫不见起色。
服药以来,叶仪的肚子仍然在反复作痛,高热也一直没退。每每肚子疼痛时,他就感到肛门坠胀,想要大便。虽然自从生病以来,他就没有食欲,再未进食,但这种想要大便的感觉却并没有减轻。
在这种肚痛与泄泻的反复折腾下,叶仪的精神困惫不堪,已经起不了床了。
最后,无奈之下,他只得让家人在草席与床板中间挖了一个洞,躺在床上任其泄泻。
看着叶仪在服用朱丹溪的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亲戚朋友一片哗然。
有人背地里议论:“朱丹溪不是四大名医吗?怎连个痢疾都治不好?”还有人直接找到叶仪家人,劝他们赶紧换个医生,不然叶仪怕是凶多吉少。
很快,众人的议论就传到了朱丹溪的耳中,面对众人的猜疑,他没有丝毫慌乱,依然一如既往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叶仪服药十天后,他觉得自己的病越来越重了。不但痢疾的症状没有丝毫减轻,而且喉间还发出辘辘的痰声,堵得声音都发不出来,就连呻吟声都变得细若蚊蝇。
看着奄奄一息的叶仪,家人都偷偷抹眼泪,找到叶仪说:“看来丹溪先生也是徒有虚名啊!咱还是换个医生来看看吧!”
叶仪听后摇摇头说:“不用了,我相信丹溪,我这病连他都治不好,别的医生怕是更回天乏术了。唉,都说痢疾也能要人命,看来,我这是得了要我命的痢疾了。”
于是,他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嘱咐后事:“这次父亲怕是要不治身亡了,往后你们兄弟二人要互相扶持,相亲相爱。”
两个孩子听着父亲的遗言,悲伤不已,不禁嚎啕大哭。
有邻居听到叶家的动静,觉得一定是叶仪命归黄泉了,就赶紧跑去告诉朱丹溪。朱丹溪听罢仍然很淡定,说:“必定是道听途说,不可信。”
第二天一早,朱丹溪就来到叶仪家,果然见叶仪还安然躺在病床上。
他又亲自煎了一副药,让叶仪服下。这一剂药下去,叶仪只觉苦到极致,从嘴里到胃里,再到肚里都是苦的。
只是这一帖药下去,叶仪一天内去了两次大便,排出了许多污秽之物,恶臭逼人。
更为神奇的是,自从排出这些东西后,叶仪的体温逐渐降了下来,到了夜间,浑身竟然感到轻松了许多。
天亮后,叶仪只觉肚里饥肠辘辘,想要进食。朱丹溪就让叶仪家人给叶仪煮了些白粥。叶仪在食用了少许白粥后,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就这样,没几天,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叶仪,身体竟然逐渐好转,直至最后痊愈。
当朋友们得知叶仪在鬼门关上转了一圈后,竟然奇迹般地又痊愈了,都感到很奇怪。其实,就连叶仪自己也诧异不已。
于是,就找了个机会问朱丹溪:“为什么我吃了10天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本以为好不了了,可最后怎么又痊愈了?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朱丹溪这才道出原因。
原来,叶仪的身体一贯虚弱,这次痢疾就是因他身体虚弱饮食积滞而引起的。治疗这个病症,本来只需疏通积滞的饮食就可以。
但是,叶仪的身体实在太虚了,如果妄加疏导,身体无法承受,反有危险。
于是,朱丹溪就决定先为他滋补身体。只是痢疾在身,就施行滋补,必然会使病症更加严重。这也就是为什么叶仪吃了朱丹溪的药后,病情反而加重的原因。
而在为叶仪滋补十天后,他的身体已经能够承受疏通之药的药性了,所以朱丹溪只用了一剂荡涤除积之药,叶仪的痢疾就药到病除。
朱丹溪为叶仪治疗痢疾,使用的是先补后攻之法。他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虽然一些小病也绝不能大意,必须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出治疗方案,绝不能一方通用。
正所谓:庸医小病要人命,良医救人效如神。
医学的进步,也需敢于超越,敢于推陈出新。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