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里,对于深圳在金融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寄予厚望,并且明确支持深圳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
在《意见》正式发布后的这2周时间里,深圳陆续迎来了外汇管理和国企改革方面的两大重要利好政策。而就在昨天,29号,央行行长易纲也来深圳了,这一系列事件透露出了哪些信号呢?
8月29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会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一行。
双方表示,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展数字货币研究、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实现深圳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在笔者的印象中,易纲作为央行行长,其实很少与地方官员的会见。这次来深圳与王伟中会见并商谈多项金融方面的政策,被业内认为是深圳在金融方面迎来的一波重大利好。
外汇新举措公布
同一天(8月29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深圳外汇局印发通知,在前期前海试点的基础上,在深圳市全辖开展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这将有效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根据试点政策,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由“先审后付”变为“先付后抽查”。试点企业在办理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的境内支付时,不再需要事前向银行逐笔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相应的,银行审核业务时间由试点前的几小时大幅缩短至试点后的几分钟,企业提交材料由一大摞简化为一张纸。
其实早在2018年2月,深圳已率先获批在前海启动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截至2019年6月末,深圳前海已有71家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办理了该项业务,支付金额折合14.9亿美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院长王健教授,对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表示,过去几年,中国正在逐步开放资本项目,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允许深圳外汇改革试点扩围,是中国向前一步的试点改革举措。外汇资金在流动过程中,清算、结算等都需要相关的配套服务,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由“先审后付”变为“先付后抽查”,能大幅节约外资企业跑行政审批的成本,对外资企业运营效率、运营时间的灵活度,都有重大的影响。
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已获批
8月21日,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正式获批。
方案提出,深圳将从九大方面进行39项试验探索。
本次综改试验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在国资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做得更好,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达到4.5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以下,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00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00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位居全国领先地位。推动85%以上的国有资本聚集到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以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领域。
如何实施呢?
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提出:
将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资与民资、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共同繁荣。
将探索创新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改革。将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作为深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形式,不断激发管理层和核心骨干的“出资人精神”。
将实施“上市公司+”战略。依托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综合运用股权、基金、资金等运作方式,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
将制定市属国资资源整合重组方案,开放性推进内外部资源整合重组。
其中,推动国有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成为综改试验的重头戏。根据方案,到2022年,深圳将力争实现每家市国资委直管企业原则上控股1家以上上市公司。
消息来源:内容综合自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