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韩寒:我喜欢钱钟书、梁实秋、林语堂、胡适、鲁迅、沈从文

2019-04-29     探照灯

张英

70年来,中国文学的历史和命运,与整个新中国的历史和命运同频共振,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创作迎来黄金时代。无论大环境还是具体条件,都是文学发展的大好时期。

韩寒已经37岁了。作为作家,作为意见领袖,没有人达到韩寒的高度。当年《萌芽》杂志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涌现了一大批年少成名的作家。

除韩寒之外,还有郭敬明、张悦然等。现在,十年已经过去了,最老的90后已经快30岁了,整个90后群体,却始终没有出现想韩寒那样有影响力的作家。

韩寒,作家、赛车手、导演

韩寒成长于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他在文学的天赋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在图书馆读了几次少儿报刊后告诉父亲:那些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写得太滥太幼稚了,我完全可以比他们写得更好。

此后的一个月,韩寒写了十多篇小说、散文,发表在《少年文艺》、《少男少女》等刊物里。在报纸上看到第一届新概念大赛的征文启事,他将自己的两篇文章按地址寄去。决赛时,《杯中窥人》获得了新概念大赛一等奖。

2000年初,韩寒的《三重门》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几年时间了卖了几百万册。

幸亏我没有上大学,或者是上大学的中文系——全世界最没有必要存在的一个系,上中文系真不如出去卖卖艺,你学会的、你掌握的、你了解的东西,都要比在中文系里面啃了那么多年的理论和名著好很多。

我和陈丹青做了一档电视节目,聊起读的文学书,结果节目播了惹来麻烦,一些靠文学吃饭的评论家一拥而上,说什么“千万不能忘本,更不能去骂本.这是道义,也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精神支柱.谁一旦叛离这个精神世界,谁必将被众人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大师“其地位是历史的决定、人民的选择,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颠覆大师贬低大家可笑而且徒劳。”

还有一些把烧香拜佛当成职业道德的文学评论家,说我们“除了媚俗,就是沽名。这是笔者对韩寒等人攻击文学大师的基本看法,其中折射的历史的虚无和文化的狂妄,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还有什么”作为公众人物,你自己的喜好,你自己的个人审美是不能放在媒体上对公众发表的。”还有什么“与大师们相比,韩寒们缺乏的不仅是“文笔”,还有文学的学养,个体的修养,以及对文学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

看这些文章,我觉得很好笑,那些所谓炮轰或者侮辱,是别人生怕不够劲爆少人看,自己加的标题。这就好比我一拍你的肩膀,说,哥们,你今天穿的衣服我不是很喜欢。最后就演变成我痛扁了别人一顿。

其实我当时说的大意是,我觉得写文章,首先文学是文字的学位,一个人文笔好不好放在第一位,我觉得文笔很好的人各方面都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后来我发现图书馆里的很多作家不具备这个能力,和沈从文、梁实秋、钱钟书那批人相比,他们很不注重文笔和文采,矛盾、冰心他们的文笔都很差。

我比较庆幸,我并没有受到那些文学作品的影响,我能现在写文章,有一点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就是是受到梁实秋、林语堂、鲁迅那批人的影响。文学作品,排第一位是文笔,第二位是里面的情绪情怀,但我们现在不承认这些要素,如果你的作品很幽默,他们会觉得你这个作品没有重量。

那个节目里我的唯一错就是,把老舍和巴金搞混了。老舍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我本意是巴金和茅盾的文笔很差,但巴金老舍茅盾冰心这四位作家,在中国的政治文学体系里,往往是打包在一起的,所以我一时搞混了一个,在此要向老舍先生说声抱歉。我很坚定的认为,巴金,冰心,茅盾三人的文笔和文采非常一般。

我不大明白,评论三个作家的文笔很一般,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会变成侮辱大师和毒害青年。还有什么“文化名人不应该在媒介发表不负责言论,尤其是大嘴巴言论错误导向舆论,出言不逊的结果伤害整个民族的文学尊严。”

鲁迅

文学原来是那样受伤害的。怎么几句话就把整个民族的文学尊严就伤害了呢?作者的名字叫民族么?为什么这个叫“不负责任的言论”呢?我当然为我说的话负责任了。这又不是我一时激动胡说的,我从小学看语文课本的时候就这么认为了。而这怎么就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了呢?批评者,您的小名叫正确么?

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情怀,作品的文采和说真话。对于我们一直强调的“文以载道”和“思想性”,我觉得是应该放在最后的。因为文学很容易变成政治的妓女,导致的结果就是,你跟对了人,你就是崇高和灵魂,你跟错了人,一模一样的文字,你就变成了反动和毒草。

学者胡适

还有评论说:“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追念之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是一位有责任文化人的基本修养,贬低大师甚至出言不逊已经超出文艺争鸣的范畴。”

这段话我很不认同。首先,这是你的大师,不是我的大师。其次,我不觉得我说茅盾冰心巴金文笔不好是对他们出言不逊。只要不是人身攻击,再大的大师,都是可以自由的评说的。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书以后,连读后感都发不得?

作家沈从文

其次,一位有责任的文化人的基本修养是有骨气,说真话,不献媚,不阿谀,绝对不是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追念之心。文化人不是来烧香的。我也不觉得这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如果一个民族,都必须有那么几个作家,写的作品所有的全好,没有一点不好。你说不好就是没人格和涵养,有问题,这是啥法规啊?也不用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必须抛弃自己的阅读口味无条件臣服于他们?

梁实秋夫妇

所谓的“冰心的书读不下去”,这也是陈丹青,包括我的真实想法。任何人都有权利觉得另外一个人的书不在自己的审美里,读不下去。如果大家读我的书读不下去,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而为什么在某些评论家眼里,读不下去冰心就是人格和文学品格出了问题呢?你不能非得逼着我看得津津有味才行吧,我的确是不喜欢,我也只是把我内心真实想法说了出来。

作家张爱玲

读书是好事,但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人的喜好,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大师,这和道德没有任何的关联。所以,看见很多在网上痛骂我的人,他们的措辞之激烈,表现之激动,让我顿生疑惑,我怀疑你们是否都完整的“尊敬”的大师的书?是否还记得冰心老舍茅盾巴金原名叫什么?

对于他们的真读者,对我留言说,其实巴金写的很好,并且告诉我为什么好,哪段的那里很好。那我对他们也很尊重,我也会尝试去再去看看。这是正常的文学观点的不同。而不是借着这三个“大师”的帽子给别人扣更高的帽子,顺便名正言顺的骂两句。

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文笔和文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家必须要拥有独特和出色的文字技术和文字风格,这是所谓的思想性和感情真挚是不能代替的,这也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中国历来的作家都是很看重这点的,从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无不如此,再到后来的白话文中,钱钟书梁实秋林语堂胡适鲁迅沈从文包括张爱玲都做的都不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uOSCmwBmyVoG_1ZOP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