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中运
章丘区相公庄道流村郑家大院流传着半朝銮驾的故事,说的是郑氏家族传奇人物郑文玉在清朝乾隆年间,因向皇室献宝,得到乾隆赏识,与他义结金兰。以后,郑文玉又给乾隆皇帝的母亲看好了眼疾,老太后和乾隆帝大喜,赏赐了他半朝銮驾,让郑文玉衣锦还乡。郑氏家族以此作为荣耀,这个事也就代代流传下来。
最近,郑氏家族续修族谱,说起半朝銮驾之事,但不知所踪。据说,嘉庆年间,郑文玉的长孙媳张氏娘家办公事借了去,一直没有归还。据家谱记载郑文玉的长孙媳是南山张家庄,她是清同治年间武功将军郑绍甲的母亲,同治十年,同治皇帝下旨,封郑绍甲为武功将军,同时也封了他的母亲张氏为诰命夫人。
为了解真相,我同朋友于五月下旬,驱车前往官庄街道张家庄,探访半朝銮驾的下落。张家庄隶属官庄街道办事处,坐落在南部山区榆山子和黑山子脚下。走过华明水泥厂向南二公里,就到了张家庄。一进庄,洁净的街道首先映入眼帘,一般清新的空气夹带着甜甜的麦香迎面扑来,让人心旷神怡。山区麦早,这里已经开始收割小麦,一片忙碌气象。事先联系好了张家庄的张书记,她在村委和退休的张允瀛老师接待了我们。
张允瀛今年七十二岁,是一名退休教师,对清朝历史及村内情况比较了解。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说南山张家庄就是这里,不是东面的张庄,既然你们道流村老郑家祖上是官宦世家,那么与你们结为亲家必然是门当户对。张家庄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有个大户,听说有人做过官,现在他的后人张玉泉夫妇二人住在老家,不知是不是他家。张老师分析的很有道理,那时,郑氏家族已是官宦世家,名声在外,结为亲家的不是官府千金,也是名门望族、大家闺秀。于是,我们联系到了张玉泉老人。
张玉泉,张家庄一大户人家的后代,今年八十三岁,红黑的脸膛透着山里人的朴实和健康,身板硬朗,张允瀛老师替我们说明了来意。张玉泉老人说,他听祖上老奶奶说过,好像有这么回事,人家来要过几次,具体啥情况,就不清楚了。老人还说,他家祖上也有人当过大官。老人说的半朝銮驾一事与郑氏族人传说相吻合,但在人物的关系上有出入,这都不重要了,这佐证了郑氏家族流传的半朝銮驾确有此事,不是妄传。
探寻半朝銮驾已有着落,此行目的达到。但是张玉泉老人所说的家族显赫也同样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正好老人也邀请去他家坐坐,便欣然应允,借此机会,欣赏一下山区美景吧。出了村委会门口才发现,张家庄有新村和老村之分,村委会建在新村东西街东边路口,而张玉泉家却在山里老村。
于是驱车向老村而去。路边景色很是诱人,水泥路西边,是条山沟,路边有护栏。东边,茂密的树林走出了一条弯曲的小路,远处建有房屋。车向南行驶不远,路边一棵硕大的柏树映入了眼帘,宠大的树冠象一把大伞罩在空中,粗大树干上的树皮呈鳞状,尽显苍桑,从中可以看出它的树龄,树干上镶嵌有济南绿化委员会的序牌,A7---0037,底部四周装有护栏。往前不远,路东边又有一棵同样的柏树,也挂有号牌,据张允瀛说,早先路两边各有一排柏树,现在就剩这两粿了。我想,这两棵柏树不失为张家庄的一大景点了。
车开到旧村村里,有一条街贯穿南北,张玉泉的家在南北街中段往西去的一条小街,车就过不去了,只好徒步往前走,只见街口树下有老太太乘凉,其中一人年龄最大,面色红润,十分健谈,我们停下与老人闲聊起来,得知大娘已是95岁高龄了,真没看出来。山里人就是健康长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往前走去,过二个大门,就到了张玉泉家,他的家是个四合院,老两口住在西屋,北屋是主房。整个院落尽显清式建筑风格,北屋已改建,小瓦换成了大瓦,但不失原先模样。这时,张玉泉拿出一块三十公分见方,刻有福碌祯祥的木扳让我们看,上面一对蝙蝠刻的栩栩如生,十分逼真。这很可能是隔扇上的,看来他祖上当时还是很显赫的。
告辞老人,张老师领着去看村里的其他古迹。走在街上,发现旧村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房屋建造随高就低,错落有致,河流沟埑,穿插其中,古老的石板路、石头墙,在街上纳凉休闲的老人们,编织出一幅山区古村落原生态的淳朴祥和图。
从张玉泉家出来,拾级而下,向西没走多远,就看到一座小庙,张老师说这是大王庙。小庙坐西朝东,庙前是条河沟,由于天旱无雨,河里无水。河沟东面,有个石砌方台,张老师说这是个戏台,早时候村人怕山洪暴发,酿成水灾,每年6月都要唱戏上香摆供,求大王爷保佑平安。现在,大王庙依然保存完好,只是戏台上不知谁种上了蔬菜。
从大王庙往北走不远,就是有名的大泉了,大泉在河沟的北面,据张老师说,这个大泉还有个典故。说是道光年间,天旱无雨,村里吃水困难,有人提议在此处打井,打了十几米深,仍不见水,就泄了气,不想再往下挖了。有个叫张士忠的人坚决主张再下挖,结果,又往下挖了几米,一股清澈的泉水就喷涌而出。泉水不但充足,而甜而无水锈,可供五,六个村子人们用水。井的北面,立有一石碑,记载了此事。现在,村里建上井屋,按上了自来水,村民用水十分方便。因此,大泉的传说也就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
临走,真有点恋恋不舍,这趟张家庄之行,收获颇丰。山区的风景令人难以忘返,山区人的热情好客令人感动,尤其是村委领导提供了种种方便,使我们顺利成行,这才是令人最难以忘怀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