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都比较熟悉几个词汇比如:盛世、中兴、治世等名词。这些名词的大义指,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某一阶段能够保持国家繁荣昌盛、文治武功达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现象。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对外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中国封建历史上接近70多个所谓的“中兴”,你会发现大都不是名实不副就是滥竽充数。
历史上真正的中兴,就是汉朝的“昭宣中兴”、唐朝的“大中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等
被遗忘的盛世——昭宣中兴
汉武帝晚年,脾气性格变得多疑,尤其自己的儿子都不相信,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重用奸佞小人,导致“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及孙子都死于非命。为了保住刘家子孙后代的江山,不惜“杀母留子”,最终8岁的刘弗陵登上皇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昭帝。
汉昭帝年幼由首辅大臣、大司马霍光掌权,霍光没有让汉昭帝失望,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保证了边疆的安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汉昭帝突然病逝,又没有子嗣。霍光就立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即位。
霍光辅政汉昭帝的时候,做事还是一向谨言慎行,循规蹈矩。由于长时间辅政,霍光变得权衡跋扈,刘贺即位二十七天,霍光就上奏太后废黜了刘贺。为了继续专权,霍光选择了刘据之孙刘病已即位,后改名刘询。就是历史上的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以后,接着霍禹谋反一事,铲除了霍氏家族的势力,权力真正到了汉宣帝手里,他延续了汉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由于宣帝本身就做过牢,特别痛恨冤狱。先后十次大赦天下,释放了大量无辜的人。
西汉在汉昭帝和汉宣帝的统治下,社会呈现一派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景象,班固则在《汉书》中赞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佯德殷宗、周宣矣!”
唐朝最后的辉煌——大中之治
唐朝国运289年,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李忱开创的大中之治。大中之治可贵之处,他是由唐宣宗李忱一个人支撑的。唐宣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结束了牛李党争,又效仿唐太宗,以“治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
历史上对唐宣宗评价非常高,《册府元龟》记载:“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献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
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一共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国君,时间持续了百年之久。在这段时间,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疆域面积变得更加辽阔。
康乾盛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光代表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局面,还让欧洲人对清朝这个神秘古国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清朝,一时间中国的文化渗透到了欧洲的各个方面。
历史上的大多数盛世,大都不是名实不副就是滥竽充数,比较真实的还有文景之治、武德之治、贞观之治等等,想要达到盛世,皇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你认为历史上那些之治属于真实的?那些之治是滥竽充数?欢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