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法
在今大名县城南关、引河东岸,有一个村庄名叫匡公堤。有人讲起这个村子名称的来历,说此地古时原为一段黄河大堤,因姓匡的人家居住其上而得名。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据考证,这个村子的名称,要追溯到公元16世纪70年代的明朝万历年间。
那时,今天的大名县,是元城、大名两县。元城县的治地在大名府城内;大名县治地有一个时期在旧大名县治,简称旧治,即今天大名县城之南的旧治村;后又移治府内。因此,元城、大名两县又称附郭县。据《大名县志》记载,万历年间,府城东南,即今大名县城东南,有个村子名铜台铺。元城、大名两县在这里交壤,漳、卫两条河流也正巧在这里会合。这两条河流,每当秋季雨霖,上游泄洪下来,河水暴涨,犹如脱缰野马,冲破堤防,冲塌房屋,淹没良田,还严重威胁作为一府两县治地的大名府城的安全。府县两级政府差不多是年年治理,但总也根治不了。百姓们遭殃,府县官员也十分头疼。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春,山东胶州一个叫匡铎的进士来大名任知府。匡铎一到任,就下到民间访察疾苦。百姓们告诉他,这里千苦万苦,最苦的还是常年饱受水灾。匡铎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他带着府县官员,找当地的明白人,详细了解历年治水情况,反复察看地形,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召集两县一些有名望的父老,把自己的意图告诉大家:“这次治理两河,与往年不同。往年治河,不是挖河道,就是筑大堤;这一次,是堵、泄结合。堵,就是沿漳河故道、铜台铺一带,南北筑一道堤堰,引水向北,以杀漳河水势;泄,就是在府城西面开挖一条新渠,使漳水汇入艾家口故道。可是,这样干,工程大,耗资多,老百姓困苦,承担不下来。本府决定,这次筑堤,所有费用由府、县两级政府负担,决不烦扰百姓,望乡里百姓踊跃参加。”在旁的父老们感动地跪下磕头。回到村里,他们主动帮着府县做工作,赶紧动员百姓积极投入治河工程。两项工程从当年六月动工,由于百姓们自愿参加,十几天后,东面的大堤和西头的新河一起竣工。东堤高一丈四尺,接近5米;南北长九十余丈,合30多米;宽两丈有余,将近7米。堤成渠就,等到了秋季,老天连着下了几场雨,上游的山水又倾泻而来,河水眼看着大涨。可是,咆哮的河水再也不能随意任性,而是顺着城东的老河道北去,或是乖乖的汇入城西新渠,淹不着民田,够不着房屋。秋收下来,老百姓还获得了好收成。
不识字的百姓这样夸奖知府匡铎,治水犹如防盗,匡公不光发动大家把盗贼赶跑,还加高、筑牢自家的院墙。当地有名望的人士纷纷论议:古往今来,治水者众多,往往不是填土封堵、忽略疏导,就是一味筑堤。匡公客观地分析利害,准确地拿出办法,开河疏导与筑堤修坝并举,真可谓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抓住根本,这才是真正的治水之道。他们又据此推论:理政与治水一理。匡公只要象筑堤治水一样,真心诚意想法为百姓办事,就一定会把咱大名治理好。老百姓的眼睛是杆秤,老百姓的心中也有一本帐。谁做了好事,老百姓看得清楚,心里也记得明白。匡铎修河筑堤制住了洪水,保住了庄田,保护了府城,两县百姓感念不忘。当地吏民尊称知府匡铎为“匡公”,还为他勒石树碑,让世人、后代永远记住他的名字,让他的事迹代代流芳。过去,每当洪水来临,铜台铺总是首当其冲。现在,这村的百姓看到洪水再也淹不到村里,地里的庄稼也保住了,因此对匡公另有一番深情。他们把自己居住的村子改名匡公堤,以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知府匡铎给村民带来的恩泽。
如今,四百多年过去。随着岁月的流逝,匡公碑亦不知所向;但是,匡公堤之村名,传延至今。
(选自《大名府》杂志2018年春季卷)
匡 铎 (生卒年月不详) 字淑教、松野,祖籍南直隶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其祖父匡德官胶州正千户,定居胶州。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遂任北直隶(今河北省)涞水县知县。据当地实情奏请减免徭役和税银,裁减为朝廷寄养的马匹数量,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后调升为监察御史,继而又调任兵科给事中。在反对宦官冯宝与宰相张居正联手驱逐大学土高拱一事中,引起朝廷不满,外放北直隶大名府知府(今北京大名县)。当时,府境内的漳、卫两河常发水灾。他调集民工在府城北三里处筑起20余里长堤,为百姓除患,世人称该堤为“匡公堤”。不久,再次遭贬为夷陵州(今湖北宜昌市)知州,又调任河南南阳府同知。晚年,升任刑部郎中,继任陕西宁夏道按察司佥事。78岁病逝。
匡铎:明代官吏,知医。胶州(今属山东)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出守大名府。平时留心医药,每于公余收集验方单方,后辑成《痘疹方》一卷,大名府推官王敬民为之序。现仅日本存有刻本。
清代:苏春
孤城郭外眺烟波,日落云寒朔气多。
四海萍踪人易老,万山雪色雁初过。
穆陵壮气连边塞,漳水分流纳卫河。
更值天涯将岁暮,平生心事独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