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杀庞涓处在今大名县埝头乡东西马陵村之间

2019-06-22   大名信息港

大名县美丽乡村巡礼

秉承领导人提出的留下乡愁、传承文脉的理念,围绕东马陵村的人文地理环境,遵从老百姓约定俗成的称谓,根据南北为街、东西为路的管理,对东马陵村的街道命名提出如下方案:

一、以南北为街的命名

1、马陵道街。位于村西,随着历史发展的变迁,孙膑射杀庞涓的马陵道已失去交通要道的作用,该街位于马陵道东侧,替代了历史上马陵道的交通要道作用,故以马陵道命名。

2、南北街。在马陵道街东北,遵从村民俗称小南北街而命名。

3、西城墙街。东马陵历史上建有寨墙,该街道为西寨墙东的一条街道,故称之为西城墙街。

4、徐家拐街。这条街道居住的为徐姓人家,村民俗称此地为徐家拐,故以徐家拐命名。

5、东南门街。东马陵寨城有东、西、东南三座城门,此街道位居东南门东侧,故以东南门命名。

6、东南坑街。该街为新发展的街道,街道西北为该村的东南坑,故称之为东南坑街。

7、大队部街。村民俗称村两室为大队部,故称村两室前的街道为大队部街。

8、马颊河北街。位居村最东侧,为南北一条街道。

该街道南即马颊河,马颊河为大禹治水的河道之一,北宋时为黄河东流故道,命名马颊河北街是出于人文角度。

二、以东西为路的命名

1、北大坑路。该路为村最东北的一条新发展的街巷,街巷最西为北大坑,故称之为北大坑路。该地为原马陵小学旧校址,村民也称之老学校处。

2、城隍庙路。因该路中间路北有座城隍庙,庙左右有东城门、西城门旧址,城隍护佑一村平安,故以城隍庙路命名。

3、杨家拐路。位于村中间。杨姓已绝户,但村民俗此地为杨家拐。

4、西南楼路。村内原有一富裕户建有一座土楼,为村内最宏伟的建筑,历代俗称西南楼,故以此称之。

5、三皇庙路。该街道北侧、徐家拐正对处有座三皇庙,故称此街巷为三皇庙路。

桂士辉 2017/1/15 星期日 18:58:46

三、马陵文化

1、马陵道。清康熙《元城县志》:“城东南五十里,曰马陵道,即齐将孙膑伏弩杀庞涓处。”

同治《元城县志》:“一曰马陵道,府东南五十里。《左传》:成七年,公会诸侯救郑,同盟于马陵。《战国策》:梁惠王二十七年,伐韩,齐救韩,使田忌、孙膑直走魏都,魏将庞涓倍道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乃使万弩夹道而伏。涓至,杀之。即此处。是时梁尚都安邑,齐入魏境,道出此也。隋因置马陵县。宋人河北漕运,往往于黎阳或马陵道口装卸,盖津要所关矣。迄今故形尚在。”

2、射杀庞涓处。民国《大名县志》“大名县详图”在东马陵村标注有“射庞涓处”。

3、有关马陵的赞誉。《元城县志》:“南有马陵之险,东有沙麓之雄。”

4、有关马陵的诗文。

过马陵道

崔仑[1]

马陵道,乱埠如垒生积草。

为道齐军万弩发,将军失路苦不早。

火树竿折弓櫜红,世事交情令人老。

罴据虎穴逐鹿归,韩王称快储君恼。

乌鸢欲下而吊魂[2],禾黍悲风以萦抱。

我马玄黄陟此冈[3],愁云十里无城堡。

风凄凄,马陵道。

日色一鞭沿野花,伤心不忍问耆老。

【校释】

[1] 崔仑:事迹不详。

[2] 乌鸢:乌鸦和老鹰。均为贪食之鸟。

[3]玄黄:马病貌。《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颓……陟彼高岗,我马玄黄。”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虺颓叠韵字,玄黄双声字,皆谓病貌也。”

大名郡斋纪事

边浴礼

为客连年惯,尘劳丑此身。诗名狂笑我,生计远因人。

几榻高斋静,琴书镇日亲。畿南形胜地,留滞几经旬。

五代东京旧,寻来巷陌迷。民风余晋魏,地势划燕齐。

村带长河远,沙衔夕照低。青杨千万树,犹拂短长堤。

大名旧县西门外有堤长五里,旁植青杨数百株。

城南马陵道,战地尚依然。径狭难通骑,林深不辨天。

兴亡空七国,营垒阅千年。败镞耕民拾,苔花紫翠缠。

自注:马陵道故迹在城南七里。此误以马村为马陵。

丰碑传五礼,偃卧傍郊坰。天水遗文古,沧桑浩劫经。

龟趺淋雨黑,鸟篆绣苔青。过客思摹拓,难寻墨妙亭。

天雄怀古 梅成栋

听唱宣防瓠子歌,天雄从古厄洪波。

漳流善啮金堤溃,卫水常漂竹箭多。

东郡已非秦版筑,北门漫指宋山河。

于今四海归清晏,斥卤青青遍稼禾。

西来山色太行奇,故垒无从问虎皮。

毛偃定谋城濮战,君臣笑破楚人师。

一龙失水无家日,五鹿穷途乞食时。

可是英雄争末路,艰难曾此赋流离。

段泄高踪尚可称,文侯凤教远难征。

频年征戍劳鸡泊,抵死恩仇殉马陵。

马陵

唐代、胡曾

坠叶萧萧九月天,驱赢独过马陵前。

路傍古木虫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

马 陵

明、李先芳

迥合长堤卫水秋,

满林黄叶荻飕飕。

居人近指马陵道,

遗迹遥传瓦屋头。

昔日孙庞曾决胜,

只今草木尚含愁。

不知七圣皆迷地,

犹自停车吊古丘。

2017/1/15 星期日 18:59:06

桂士辉 2017/1/15 星期日 18:59:06

5、马陵战址之争。正着手写《马陵战址考辨》一文,大意如下:射杀庞涓处在今大名县埝头乡东西马陵村之间。马陵战址有三说:元城说(今大名说)、范县说(今莘县说)、郯城说。马陵战址在大名县史有定论,对莘县、郯城二说应辨清源流,以正视听,避免误说流传,贻误后世。春秋战国记事“有名邑以名邑冠名,无名邑冠以国名”,此战役冠名马陵而不系国名,马陵必为当时名邑,莘、郯城、大名三地唯有大名县的马陵为历史名邑,史籍中从未记载莘县、郯城在战国时期有地冠名马陵。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云:“马陵在卫地元城县东南”。这是史籍中最早明指马陵在大名。“地近则宜核,时近则迹真”,大名说为真。孙膑故里束馆镇在马陵东二十余里,孙膑早年生活在马陵,熟知这里的地形地貌,故而虽膑脚但仍能运筹帷幄,置伏取胜。《孙膑兵法•陈忌问垒》记载,布阵方面,以金属蒺藜作为壕沟、以战车作为城墙、以盾牌作为城上矮墙。兵种配备方面,持长柄甲士在前,短兵器次后,弓弩最后。侦察方面,相距五里远的地方设置观察哨,各观察哨能相互望见。可见,战地是丘陵地貌,既不是“涧谷深峻,可以置伏”的莘县,更不是高山峻岭的郯城马陵山(马岭山),大名沙鹿山崩后的地貌最为适宜。莘县说始于东晋虞喜。虞喜《志林》:“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始出现鄄城说,即今莘县说。东晋时期中原战乱频仍,由模棱两可的推测语气可知,虞喜未到此地考察,指此陵为马陵不足取。又以东晋地貌指为战国,更大误,且此地貌与《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地貌不符。唐朝张守节附和虞喜说,认为“齐师走大梁,败魏马陵,岂合更渡河北至魏州元城哉”,乃是地理常识错误。杜预所言元城治所在黄河东,为汉元城县治,刘黑闼攻魏州不下,引兵南拔之元城即是。唐元城县治与汉元城县治并非一地,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复置元城县于王莽城,开元十三年(725年)移元城县治附郭。张守节以唐元城县处于黄河西侧而非论元城说,明显不成立。故而《通典》《元和郡县志》等持元城说。郯城说始于清乾隆年间修的《沂州志》。因郯城有马岭山,附会为马陵山,遂由马陵山又附会出马陵战址,为论证己说成立,更是任意篡改文献,不足辩。徐鸿修等《马陵战址“新说”商榷》(《山东大学学报》第4期)严正指出:“山东郯城县马陵之战研究课题组在坚持和发展《沂州志》误说时所表现的主观片面性和任意添改古书等不正之风,在近年的学术讨论中是罕见的!”《山东通志》对三说评论为:“通志列此山(马岭山)于郯城,谓在县东十五里,以山接郯城界也。又谓齐孙膑胜庞涓于此,其说则误。战国马陵在今直隶大名府元城县东南十五里,后人谓在曹州府濮州者误,谓在沂州府属者愈误。”

桂士辉 2017/1/15 星期日 18:59:36

马陵

俯挹中州尽,河山表里来。

天悬句注险,水划孟门开。

一笑雄图失,长歌故国回。

遥从狐突庙,直下马陵台。

《屈大均全集 (一) 》

桂士辉 2017/1/15 星期日 18:59:39

入船裕二

入船裕二(1924年—)日本诗人。

马陵伏

不图黥与膑,可见佚劳筹。

万弩一齐发,马陵长恨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