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俗称鬼节,家乡人们叫做七月半。它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
中元节原为宗教节日。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是日道观作斋醮荐福。《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恶鬼,当时解脱。”一说始于佛教,为追荐祖先而举行。佛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曾设百味果供养十方僧众,救母于倒悬之中,佛教于是兴起盂兰盆兮。
农历七月,是庄稼成熟的季节,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季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在我的家乡是献岁祭祖的日子,也是人们感谢神农氏和后稷,庆祝五谷丰登的日子。庄稼人最重感情的,也是最不忘根本的。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房屋田产,是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为了那几间房屋、几亩热土,先人们付出了毕生的辛劳。他们怀念先人,对先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按照家乡的习俗,在七月初十下午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陆陆续续在正堂屋神台前的桌子上摆上先祖的照片,三种供果,点燃灯火或蜡烛,敲三下响钟,然后焚香烧纸,迎接逝去的亲人来家过节。十一至十五这几天,每日三餐,主妇都要恭敬的供上茶、饭、酒等,请先人来享用。一面小声地念叨保佑全家兴旺平安一类的祷词,然后叫我们这些"细把戏”轮流跪拜先祖。每年这几天,家长都会警告孩子,下午要早点回家,以免运气低,碰上野鬼。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这几天,我的父母都十分虔诚。早上起床后,洗漱、扫地、热水、生火,一家人各司其职,母亲会倒掉茶罐里的隔夜茶,把茶罐洗干净,烧一壶新茶。在正堂屋的神台前的大方桌上,摆上三个碗,倒上三杯热茶,摆上花生、烫皮、包子等供品给先祖供茶,一天的恭敬就此开始。这几天的中餐、晚餐的菜也是接待宾客的礼数,每餐必有几个好菜,如:肉、鱼、豆腐、辣子炒鸡蛋等,总之是竭尽所能。但是泥鳅、黄鳝千万不能上桌的。据说在先祖的眼里,这是一条条蛇。每餐等先祖享用完后,母亲在桌边奠了酒,把碗里的小饭团回一下甑,我们这才能装饭吃。自然这平时很少吃得到的好菜一下子都到了我们的肚里,我尤其开心,饭量大增。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先祖吃的饭不能直接吃?母亲说,直接吃的话会没有记性。
七月半,父亲还会用钱凿打纸钱。只见父亲用短木棰敲击钱凿,从黄纸的一角开始打,打一下,纸上就留下一个深深的铜钱印痕。一路路下来,线凿印紧挨着,铺满了整张黄纸,一叠纸钱才算打成了,接着又换上另外一叠。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纸钱上要打上钱印?父亲说:“要用钱凿打上钱印,才是阴间能用的钱,光板的黄纸在阴间是不能用的,是假钱。”
七月半接近尾声,家家户户都要烧稻草灰,办“碱水吊粒”,或办粑哩,用来“打发”先祖。办碱水吊粒的碱水是把干净的稻草烧成灰,然后用布把灰包起来,烧开水冲洗出来的水就成了碱水。把碱水浸泡粘米磨成米浆,蒸熟后做成吊粒。下午天黑之前,家家户户提着粑哩、吊粒、钱纸、礼包(礼包里装着纸鞋、纸衣服等)来到正厅屋的禾坪上,各家摆上一张小方桌,男人点完香、肃立一旁,女人在地上烧纸钱、烧大礼包。待烧完后,男人开始点燃鞭炮,“噼噼啪啪”声响彻云霄。女人们则说:“老爷爷、老奶奶,没什么好招待的,多带点粑哩、吊粒回去。”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故乡的很多风俗都在慢慢消失,唯独七月半“接先祖”、“供饭”和“打发”的风俗一直传承至今。我们要让这古老的风俗一直传承下去,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先祖和先农。
文/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