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逐渐渗透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许多文人学者兼融贯通儒、道、释三家思想,以儒学为本,佛道为用,得志时企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失意时便“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是这样,苏东坡也是这样,王维更甚,号摩诘居士,曾有“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而处销?”感叹。
纵观近代平阳历史亦不乏有刘绍宽、杨悌、苏渊雷等文人学者同佛教有着不结之缘。其中杨悌(1880~1951),是刘绍宽表弟,又名慕侗,字子恺或志凯,晚号“结一阁”主人,工于书法,张家堡(今浙江省龙港市平等社区张东村)人。幼时师从刘绍宽,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民国时期,历署浙江宁波、丽水地方检察厅检察长,浙江省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后任浙江临安、上虞县知县,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浙江省长公署自治评议员,萧山县法院院长等职。
民国二十一年(1932),杨悌从萧山县法院任上卸职回乡杜门读书,研究史籍,埋头著述。在闲暇之余,时常与其家附近孙店(今浙江省龙港市平等社区孙店村)涌泉观音院昌定禅师交往习佛。昌定禅师(1880-1964),俗名陈沛坤,炎亭(今浙江省苍南县炎亭镇)人。师于同年应空德之邀驻锡涌泉观音院弘法,苦行卓绝,远近信慕,徒众称盛,时人称之“圣僧”,因自远方而来涌泉观音院僧侣日多,不足以居,发愿募建药师寮,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杨悌撰文《涌泉观音院药师寮碑记》以记之。
涌泉观音院药师寮碑记
药师瑠璃光如来者,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瑠璃,其佛号药师瑠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十二大愿者,具载于经。大端令诸菩萨能解脱苦难,以获福利。反复开譬,其旨明切。凡净信者,所求皆遂。此经之大要也。浮屠昌定者,苦行卓绝,于邑之观音院讲法久矣,远近信慕,徒众称盛。观音院建于唐咸通间,乾隆《平阳志》载其有平地涌泉之异,故亦名曰“涌泉观音院”云。院中旧少寮舍,自昌定之来,僧侣至自远方者日多,不足以居,乃于寺中隙地建楼五楹,奉药师瑠璃光如来之像于中,额曰“药师寮”,属余为文以记之。昌定,余学佛导师也,其又奚辞?昔李延寿《北史.张元传》称,元有孝行,精释典。年十六时,其祖丧明,元恒忧泣,读《药师经》,有盲者得视之言,遂延七僧转经礼拜,愿祖目见明。如此历七日夜,其夜梦老翁以金锟疗其祖目,比三日而果明。此事实之见于正史彰彰可考者,经所谓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者,不其信欤?顾昌定以药师名寮,义盖有在。夫《楞严》无还、《金刚》无住之义,骤以语凡夫,则扞格而不入。使动以福利,晓以感应,则欢喜踊跃,易于信从矣。余既窥昌定名寮之意,又因以知其劝告学佛者先后浅深之序,乃粗述经旨与膜拜药师功德信而有征者,用相告语,俾来者有以起信焉。
前浙江萧山县法院院长佛弟子杨悌撰文并书
中华民国叁拾陆年( 1947)岁次丁亥拾月
药师寮碑记拓片
此碑现存浙江省龙港市平等社区孙店村涌泉观音院,青石材质,高97厘米,宽55厘米,文楷书阴刻17行,满行34字。碑记全文主旨清晰,浅显易懂,寓意深刻。开篇直抒药师瑠璃光如来者为何方神圣?其实药师佛是众所周知的,故寥寥数笔而过。紧接又轻描淡写地介绍昌定禅师以及涌泉观音院。最终所有之前铺垫目的是为阐明昌定禅师募修药师寮之深远用意,此处不惜笔墨引经据典。在佛法传播中,假如骤然同百姓讲解关于《楞严经》“无还”和《金刚经》“无住”的概念,其义理太过深奥隐晦,与百姓思想完全格格不入,一时肯定难以理解。但是假以膜拜药师瑠璃光如来和诵读《药师经》将会得到所求的福利回报来开导百姓信仰佛教,则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从而更加容易使百姓信服佛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VYrAHEBrZ4kL1Vi5a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