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之袁世凯:民国枭雄还是窃国大盗?

2019-07-24   位长安

谈到袁世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窃国大盗”四个字,似乎他就是一个卖主求荣、道德败坏、祸国殃民、无情无义的卖国贼,是永远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

电视剧《走向共和》却拨开云雾,以冷静的镜头为我们展示了迥然不同的袁世凯,这是一位中国上下五千年官场厚黑学的集大成者。

这个人老成谋国,高瞻远瞩,有政治手腕,在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上有原则有担当也有自己的想法;权谋诈道,厚黑哲学,无不精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如履薄冰,该仁厚则仁厚,该狠毒则狠毒。

对于朋友有仗义也有提防;对于女人既风流好色又有真性情;政治上有利民之举比如废科举、办新学、训练警察、组建新军,也有愚蠢行径比如仓皇称帝,大搞独裁,最终晚节不保,令人唏嘘。

他从发迹、鼎盛、再到没落都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下面我从为人做官,教育兴国,儿女情长,历史疑云四方面分析一下电视剧中的袁世凯,与诸位商榷一二。

为人做官:对上忠诚、知人善任,雄韬伟略,再造共和

袁世凯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剧变最重、最有意义的时代,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昏昏欲睡的清政府的大门。使得中国一下子从两千多年的王朝专制被迫过渡到代表先进文明的宪政共和。

一个人从社会的最底层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爬到社会的最顶端,袁世凯的为人处世有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袁世凯对待上司和主子十分忠诚,能够及时摆正自己的位置,这点可以由他与三任上司李鸿章、荣禄和慈禧的关系看出。

袁世凯之发迹得益于李鸿章的赏识。

袁在朝鲜期间处理朝鲜内政的表现使李鸿章对其赏识有加,而袁世凯也主动向李鸿章靠拢,以子侄自居,以表忠诚。

不过,袁世凯的忠诚是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比如李鸿章因甲午战败被迫下野,袁世凯就暗通翁同龢,并且委婉地怂恿李将大学士的闲职让给对头翁。

当然,袁毕竟聪明绝顶,懂得审时度势,鬼子六恭亲王死前遗言“翁同龢不可大用”,翁同龢被罢官免职,袁世凯重新回到了李鸿章的羽翼庇护下。李鸿章也未责怪他,还是正式举荐其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在死后让他全面接了自己的班。

袁世凯的第二个上司是荣禄。

得其举荐,袁世凯赴小站操练新式陆军。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家军队,所谓“吃袁大帅的饭,听袁大帅的话,替袁大帅出力”,成为袁世凯军队私有化的最好宣言。

袁世凯懂得投桃报李,对荣禄忠诚有加,视其为再生父母。很多人认为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出卖了光绪,属于卖主求荣,殊不知,当时袁世凯的主子明明是荣禄,而绝非对他无半点恩惠且毫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所以,卖主求荣的罪名,压根就不成立。

袁世凯的第三个主子是慈禧。

接任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后,他对慈禧的忠诚就变得理所应当和无以复加,张嘴闭嘴就是“太后及大清、大清及太后”的说法将其效忠之言行展现得淋漓尽致。

袁世凯对待朋友和下属有诚有意,爱护有加。

徐世昌是袁世凯的旧相识。

当年徐进京赶考,袁世凯资助其全部盘缠,自己落得个一日三餐以冷水充饥。此等诚意使徐世昌后来对他桃李相报,在袁世凯最落魄的时候收留了他,并为其写兵书,还辞去了翰林院的差事,跑到小站帮其练兵。

袁世凯对徐世昌也毫无保留,甚至将小站练兵的最终目的都和盘告之;并能以兄长视之,即使在当上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后,也是十分尊敬这位菊人兄。

杨度,一介狂士,虽是宪政幕僚身份,袁世凯却对其多礼有加。

杨度刚从日本回来,袁送他“旷世逸才”之牌匾,视其为自己的宪政导师,让杨度直呼其名“慰亭”。

杨度耿直口快,常常直言袁世凯的问题,甚至当面顶撞,然而袁世凯从未显露出一丝愠色,而是始终尊敬。

用人方面,袁世凯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赵秉钧本是摆摊之人,因其父与袁世凯有八拜之交,赵便拿着他老子的介绍信去投奔袁世凯。虽无一技之长,但仅凭“你交给我的事情总能办好”一句话就打动了袁。赵秉钧最后官至国务院总理,与袁世凯的信任是分不开的。

赵秉钧推荐杨士琦,袁世凯毫不怀疑,当即委以重任,将北洋的整个银库交给他掌管。袁世凯为小儿子办满月酒,所获礼品一眼未瞧就交给杨士琦,让其兑换成银票专用于慈禧太后回銮用,而自己并不过问这笔钱,由此可见对其之信任。

除了赵秉钧和杨士琦之外,留学派如冯国璋、段祺瑞、王世珍,市井派如孟恩远、曹锟、张勋,袁世凯都能一视同仁,委以重任。他经常挂在嘴边那句“如果皇帝有什么赏赐,还真少不了你小子的”,充分表现了其对下属的爱护和诚意。颇有点《亮剑》中李云龙与魏和尚、张大彪打骂即爱的味道。

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对敌人则毫不手软。袁世凯的死对头小醇王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慈禧的亲外甥,位高权重,深得隆宠。袁世凯在与其梁子实在无法化解的情况下,只好硬碰到底。

载沣身份特殊,但袁世凯仍毫无惧色,在厘定新官制会议上,袁世凯对载沣肆意嘲讽,令其难堪。后来载沣升任大清摄政王大权在握,袁世凯仍旧坚持与其与锋相对,逼其下台。此等勇气,令人钦佩!

除了载沣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其余小的对手,袁世凯同样干净利落。处死马三俊、参奏盛宣怀、打击瞿鸿机和岑椿萱等人,可谓不择手段,令人胆寒!

对于中间派,袁世凯则尽量采取拉拢态度,比如贪得无厌的庆王和被这部剧有些丑化的李莲英,袁世凯动辄就是50万甚至100万的银票孝敬。我们不得不叹服袁世凯的大气和魄力!

单由这部电视剧而言,袁世凯是清末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最杰出的实干家和务实主义者。他继承李鸿章的遗志:重整北洋、操练新军、兴办实业,这里有很多事情如办新式学堂、废科举等是李鸿章想办而未办得了的。

袁世凯手创了中国的警察、邮政等部门和制度,尤其是在清末立宪、厘定新官制等重大决策时,袁世凯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无可代替。

袁世凯最大的功绩就是促成了共和,他一手策划清帝退位和民国成立,其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的做事风格一览无余。

不夸张地说,世界史上,唯一一起专制过渡到共和却没有伴随大规模牺牲与流血事件的恐怕只有中国。由此而论,袁世凯功莫大焉!

当然,一个人如果过于务实,缺乏理论支撑,最后也许会功亏一篑,袁世凯最后令人诧异的称帝行为,恰恰反映了他缺乏曾国藩、李鸿章等高瞻远瞩的思维和张之洞、左宗棠严于律己的行事作风吧。

教育兴国: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倡导留学,重用海归

如果说为人处世和治国安邦方面,袁世凯有很多被人指摘之处的话,那么在教育兴国方面,他却做得十分给力完美,甚至某种程度上而言,他是近代史上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第一人。

1 废除科举

科举制自隋文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延续到清末,已经有近1300多年的历史,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在唐宋时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封建帝国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进士,满足了国家统治的需求,维护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然而从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就导致科举考试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大量的有才之士无法在案牍之上显露才华,很多庸碌之辈靠着死记硬背溜须拍马进入官场。使得明朝清朝六百年思想知识界几处处于万马齐喑的境地。

到了晚清,科举考试几经完全不能适应国家对新式人才的需求,作为科举落地的袁世凯从小就对其深恶痛绝,所以废除科举一事他第一个大力支持并坚挺到底。

1905年,由袁世凯领衔,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等奏请朝廷停止科举考试,推广西式学校,得到批准。清政府谕令从1906年起停止所有乡试、会试和各省岁试。

这样,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为新式学校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袁世凯后来经常与其子女谈起这件事,认为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事情,依我看来,这件事确实值得骄傲一辈子!

2 兴办新学

前段时间,山东大学因为学伴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感慨百年名校为何堕落到如斯地步?国人崇洋媚外之心理何日能真正改观?

我也在想,如果袁世凯活着,对这件事会如何处置呢?因为山东大学正是当年袁世凯亲创。1901年袁世凯上书光绪帝,创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即现在的山东大学(时称山东大学堂)。

袁世凯在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前面,积极兴办新式学校,通过组建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筹措办学经费和培养师资等措施,使得他管辖下的直隶省(今河北省)的新式教育发展迅速。

此外,他建立了以“北洋六镇”为首的现代化陆军及“保定陆军学堂”、“军医学堂”等一大批军事院校。为了保证学生上课的安全,他还创办北京、天津两市的现代化警察部队,使民国初北京、天津两市的治安曾享誉全世界。

据我查得资料显示: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直隶办有专门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处,中学堂30所,小学堂7391所,女子学堂121所,蒙养院2所,总计8723所,是整个洋务运动期间兴办新式学堂最多的省份。

直隶有学生16.4万多人,位居全国第二,但学务资产有480万两,名列全国第一。

3 倡导留学

从1896年的留日13人到1901年的上百人,从清末开始,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1901年8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前据湖南、湖北、四川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用意甚善,著各省督抚,一体仿照办理”。

袁世凯响应清政府号召,在他任内,积极派遣留学生出国。不单如此,他从自己每月薪金中取三分之一(200两)作为奖学金,来资助由北洋所创办新式军事学堂中学生。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孙传芳、张士钰、张树六、刘洵等人。

1903年,袁世凯就在北洋大学堂中选出王宠惠等8人赴美留学,这是新政期间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同年,他从举人或秀才中选拔吴鼎昌等20人赴日留学。

除了留学生之外,袁世凯还破天荒地建议国家应该选派现任的官吏出国游历,真正学习一下西方的管理体制。

这才有了剧中几个年轻官员去了日本与伊藤博文交流两国情况,伊藤博文缅怀已故的李鸿章,感慨在国内不被重用的严复。

除了建议国家之外,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在直隶整饬吏治期间,命令一些未赴任之州县实缺官员赴日本游历三个月,参观日本行政、司法、官署及学校、实业,回省后才能赴任新职。他认为“此项官绅游历为目前行政改良之渐,即将来地方自治之基”。

4 重用海归

我们常常感慨很多留学生一入欧洲深似海,从此祖国是路人。他们之所以留在国外不回家,一方面是国外的待遇高,另一方面还在于回国得不到重用。

大家一直争议邓稼先回国效力,杨振宁国外享福,以此批判杨振宁不爱国,其实杨振宁并非不想回国,只是他之所学偏重物理理论,在当时的国内并不能有真正用武之处。

袁世凯深谙此道,知道留学生本质上都想回国效力,而且日本之富强也与大量留学生为国投身有莫大关系。所以他非常重视对留学生的安排和任用。

他任驻朝鲜总督之时,即把早年留学美国的唐绍仪收在幕下,且不断重用。后来,袁世凯回国被提拔后,唐还在袁手下主管对外事务,特别是有关筑路交涉。

在天津小站练兵时,袁世凯就大胆提拔曾经留学国外的军事毕业生,其中最著名就是后来成为直、皖军阀代表人物的冯国璋和段祺瑞。

这张照片出自《建党伟业》

冯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1895年,他到日本学习军事,汇编成书,得袁世凯赏识,被任命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一手修订新军兵法操典。

段祺瑞也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后来到德国学炮兵一年,于1896年被袁世凯调入新建陆军,提升为炮兵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

詹天佑于1872年由中国派出赴美留学,188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专科。1905年,在袁世凯保举下,詹天佑被聘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

京张铁路在那个年代让国人扬眉吐气,更让詹天佑名垂青史,可我们不要忘了,如果没有袁世凯的支持,詹天佑是不会取得如此成就的。可惜,国人如今只晓詹天佑之功,却遗忘袁世凯伯乐之力。

正是袁世凯对归国留学生的大胆任用,才使新建陆军成为当时除张之洞编练自强军之外最现代化的一支军队。

袁世凯是那个时代最具开拓精神的官员,他参与废除科举制度,倡导官吏出国游历,推动留学教育措施,使直隶的教育成为当时全国楷模。

他的教育措施,促进了清末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型,并推动了清末留学热潮出现及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由此而论,袁世凯堪称近代教育发展的革命先驱!

儿女情长: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慨多。

常言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走向共和》最让我动容的不是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也不是那些改天换地的风云人物,而是那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袁世凯与沈玉英

这是全剧最重头的一条情爱线,从第一集贯串到最后一集,袁世凯与沈玉英的有情有义,有始有终,真是看得人荡气回肠,感怀难胜。

沈玉英的扮演者是黄梅戏皇后韩再芬,演技超群,扮相精妙。把一个风尘女子蜕变为第一夫人的过程演绎得丝丝入扣,其节烈,其泼辣,其温婉,跃然眼前。

史上袁世凯有正妻于氏,袁世凯称帝后,于氏“顺位”为皇后;沈氏虽为大姨太,但名分上始终是妾而不是妻。但《走向共和》集中笔墨凸出沈玉英,确乎造成了相当感人的艺术效果。

全剧大约有10集左右重点展示了袁世凯与沈玉英的情感,我遴选其中5集,谈谈个人想法。

在第一集中,沈玉英初亮相,一股泼辣劲儿骂得龟奴辈狗血淋头:

“呸!你们这些王八羔子,也配说袁爷!他现在是秦琼卖马,英雄落难。朱洪武还有个讨米叫花的日子呢。一朝腾龙在天,你们哪,后悔的地方都没有!”

打发走了这起子势利眼儿,沈玉英回到房来,袁世凯自顾自地拨弄下琴弦:“立马横刀凭谁问?却是一红粉佳人!”他说明原由,李中堂来京奏事,该是走的时候了。

临走前,佳人轻抚瑶琴,袁世凯泼墨挥毫,在一条白绸上走笔淋漓。书罢,把绸子披在沈玉英肩颈上,道:“英子,这副对联你拿着,日后我要是有出将入相的那天,你拿着它来找我。”

沈玉英展绸而读,声泪俱下:“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慨多。”

沈玉英一把跪下抱住袁世凯,感泣难已:“袁爷!有了你这句话,我就值了,值了!从今以后,我,我会花钱把自己赎出来,寻个清净的小院儿住下,一门心思地,等着你回来!夜夜等着你,你可要回来呀!”听闻此言,袁世凯也不免英雄气短,眼角潸然。

到了第23集,袁世凯告密,太后在朝堂上怒斥皇帝,接着发作袁世凯:“袁世凯,你首鼠两端,我岂能容你!”喝令推出。袁世凯吓得七魂出窍,荣禄跪求,太后终免其一死。

袁世凯幸免于死,深夜回到北洋老巢,众将来迎,赵秉钧道:“找着了。”官轿抬到一处幽静小院儿,袁世凯推门而入,不回头地吩咐“你们都出去!”,喘息初定,他看呆了——英子淡妆素服,端坐于床沿,静静地等着他。

她果然不负所言,赎出自身,独居小院,洗去铅华,静待良人归来。袁世凯不动声色:“果然是非常之人,有非常之能。”然后眼角一热奔过去,扑在英子怀里,边哭边嚎:

“英子,我差,我,我差点儿就见不到你啦!太后,太后她要杀我!”沈玉英一瞬间宛似慈母,轻拍着袁的头顶,安慰道“不怕,我们不怕!”熨帖着这个男人雄强外表下伤痛脆弱的内心。

35集,太后回銮举行新政,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开启新学教育。袁世凯请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吕碧城做心血先生给诸位讲课,然而要破除老顽固们脑中千年森严壁垒,着实不易。

沈玉英领着总督大人的姨太太团,唱了一出好戏,为夫君擂鼓助威。你看沈玉英,领着“姐妹们”,大大方方,言笑晏晏,走过天津城的大街小巷,走过路人老少形形色色的喧闹指点,来到女学招生现场。

吕碧城虽是一代才女,面对如斯混乱场面却有些力不从心,沈玉英呢,不漏声色给吕解围:“碧城先生,我们这些,都是你的新学生!”吕碧城高兴道:“你们来了,我们天津新学可有希望了!”

这下子旁边那群看热闹的所谓绅士们忍不住酸溜溜来一句:“这群芳毕至,新学生辉呀。”

58集,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和解,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电邀孙中山北上,招待酒会上,沈玉英一袭尊贵红色长裙,向孙文伸出纤手:“孙先生,我能请你跳个舞吗?”舞会中央,袁夫人与孙先生翩然共舞,一个动作简单,一个舞姿灵秀。

沈玉英,这位当年的风尘女子如今俨然出落成中西兼通的贤内助!从她泼辣骂街呵退龟奴,到化身慈母安抚惊魂甫定的丈夫,从她机智乔装演戏助阵先生,到社交场所仪态大方尽显外交风范...沈玉英之蜕变令人惊喜!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最后两集:

65集,袁世凯打算登基为帝,沈玉英给大总统剃头。

英子:“你,真的想当皇帝?”

袁世凯:“听谁说的?哪有的事儿。”

英子把他脑袋搬过来,“别动!你连我也要骗啊?”

袁世凯:“你真想当皇后?”

英子俯下身来,似开玩笑似正经道:“想。”

袁世凯仰头大笑:“要是一个婊子,也当上了皇后——哈哈哈哈!”

沈玉英也笑了,捉住男人的头颈,“要是一个痞子,也能当上皇帝——”

袁世凯:“那才算有理想有抱负呢。”沈玉英:“那我也算,没看走眼。”

两个人玩笑之语,却让人感觉一种甜蜜的幸福。

67集 袁世凯被儿子误导做了皇帝,结果全国反对,袁大总统四面楚歌。然而如同虞姬对西楚霸王不离不弃一般,沈玉英此刻也默默陪伴着袁世凯。

袁府偌大的西式大厅里,匾额上四个黯淡的大字:诞膺天命。匾额下歪着身子坐着苍老委顿的大总统。他手搭凉棚,试探着问了声:“英子?”沈玉英从厅外走过来,袁世凯仍在唤她,“英子,关了它,关了它……关灯……”灯光关。

灯光黯淡,袁世凯白发丛生,此刻他的内心无比落寞与惊惧,众叛亲离,弦断有谁可听?只有英子,悄悄走过来,拭去他的泪痕,抚慰他的伤痛。

他示意英子穿上那件没来得及也永远来不及穿的皇后服,他给她挨个扣上扣子。她捉住他的手,苍老冰凉的手,含情含泪地看着他。

他让她站远了看,他苍老的头点了点,微笑道:“我总算让你当上了皇后。”

她展颜,他连着唤了两声英子,噙泪,“咱们这辈子,”连着挥了两下手,“没白活!”

英子微笑着骄傲地点头。

她骄傲地转身而去,手执白绸,递给夫郎。他手摸白绸,老泪横流。白绸上是那副她珍藏几十年的对联: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慨多。

“还留着呢。”

袁世凯微微苦笑,仰头一句:

“我总算没有辜负你。”

英子一笑:“我知足了!”

这一刻我脑海不禁浮现出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的一幕:

阿朱说:便跟着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也永不后悔。

萧峰说:四海列国,千秋万代,就只有一个阿朱。

也许,袁世凯应该补一句:四海列国,千秋万代,就只有一个英子。

袁世凯终于是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尿毒症发,是压倒他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病床上的袁世凯挣开五指,嘶哑着嗓子奋力道:“不!她,不,走!”霜发斑斑的沈玉英,搂着白发苍苍的袁世凯,她陪伴着他走完最后一程。

历史疑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16年袁世凯做洪宪皇帝,有人在北京街头贴着一幅对联:

上联:中华民国万岁。

下联:袁世凯千古!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幅“最不相对”的对联。寓意一目了然,人们对袁世凯的痛恨在这幅对联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袁世凯谢世之日,有人在他的书案上发现了他亲笔书写的一句话:

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这是他死前留以自挽的话啊!

想当年他初出茅庐时曾方言“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之后,随军入朝,锋芒初露,奠定了他的军事基础;他寻求自强之道,小站练兵,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

他保境安民,创建警察部队;他力废科举,大办学校,创办中国近代公、检、法体系;他创办商会,发展实业,加强金融管理,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他顺应潮流,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

像这样一位一生波澜起伏的人物,评价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个人物太复杂太多变,我力有未逮,无法给出客观公正的看法。不过有几个小问题,倒是想跟诸位商榷一二。

不是洗白的“洗白”

袁世凯为人诟病有四:

一曰戊戌政变的告密,

二曰辛亥年间的窃国,

三曰接受“二十一条”

四曰背叛共和而称帝。

告密一事上文我已经解释过,他的真正主子是慈禧与荣禄,并非光绪,不存在卖主求荣一说。且他告密不告密,与与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无直接因果。即便他不告密,戊戌变法也成功不了。

窃国之说颠倒黑白。袁世凯举重若轻,收拾残局,维持了中国的统一,使革命引发的全国混战、天下大坏的不堪设想的后果化于无形。平心而言,他不是窃国,而是救国

二十一条事件,目前研究资料证明是袁世凯授意故意透露日本的要求,借国内舆论来增加拒绝的筹码。而和日本军方有秘密勾结、甘愿接受二十一条的恰恰正是想借机反袁的孙文。这事目前尚无定论,我不做评价。

背叛共和称帝是袁世凯最大的污点,这一点无法洗白。

中国的进步和袁世凯的利益本来没有大冲突,他甚至是革命的最大受益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理应了解共和一旦在中国出现,实际上是给他带来了难得的跳跃发展机会,应该意识到历史给了他成为伟大人物的难得机遇。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他感觉到的是历史给了他当皇帝的机会,并付诸实施,加上他野心私欲太大,又好迷信,其家人和部属的怂恿使他产生了称帝的闹剧,也暴露了他是乱世枭雄的面目,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

最后说一下这部剧对袁世凯的塑造,我不得不再次重申:

《走向共和》是我国这几十年电视剧中最尊重历史的一部。剧中没有反面人物,没有一个最大的反派为所有事情买单,只能说近代史上我国的衰落是整体的衰落,而非个人所能扭转和决定!

大清国人人有病,愚昧之病,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从不知平等为何物,不知自爱且不懂爱。如鲁迅先生所言,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人民?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民。我只见过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这是剧中袁世凯说的最经典的一句话,此片有意要把他塑造成枭雄,他也只能是枭雄而不是英雄。他有才略有手段,但是他并不理解孙中山的革命,他不知道民 主共和的重要。

袁世凯和孙中山的根本区别在于,孙中山完全是出于公心,为民族,求解放,一生奔波;袁世凯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才去干,客观上也做了一些好事,但最后野心膨胀,陷入万劫不复。袁的想法是,做总统,权利在民,民众是总统之敌,做皇帝,大权在握,民众是他的奴隶。

最后用杨度写给袁世凯的一幅对联结束本文: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对于袁世凯,大家作何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