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喜剧的内核永远是悲剧。
最近全网热播的《小欢喜》就证实了这一点:
三个高考家庭,有人家缺钱,有人家缺健康,有人家缺自由,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尤其是最近播出的剧情,陶虹饰演的妈妈“宋倩”,把女儿逼成抑郁症,甚至不堪重负下选择跳桥自杀,虐哭无数人!
网友纷纷表示这哪里是“小欢喜”,这分明是“大悲咒”嘛!
01
求求你别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剧中的宋倩,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单亲妈妈,她所有的生活重心全都是围绕着女儿英子进行。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高考志愿,全都一手包办。
为了随时监督女儿的学习,她把女儿的卧室一面墙,改成透明玻璃窗。
女儿的一举一动,全在自己眼皮底下,毫无隐私可言。
为了给女儿补充营养,每天逼着女儿生吃海参,喝难以下咽的燕窝和中药,连吃根油条也要考虑卫不卫生。
一切与高考无关的东西全都不能碰,天文馆的志愿讲解不准去,女儿喜欢的乐高玩具全都没收。
所有的时间都必须花在各种试卷习题上。
女儿想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可妈妈宋倩坚持要让她考北大清华。
女儿稍有叛逆和反抗,换来的就是妈妈宋倩的崩溃与指责。
“我起早贪黑地为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嘛,我压力不大啊!?”
“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们俩的人生理想应该是一样的呀”。
“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吗!”
一字一句如滔天巨浪劈头而来,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道德绑架式的爱直接剥夺了女儿和宋倩平等交流的权利。
女儿始终活在母亲巨大的压力和愧疚中,为了不惹母亲生气,只能一次次让步,一次次违背自己的本心,小心翼翼地看着母亲的脸色生活。
终于不堪重负的女儿连续34天痛苦地失眠,抑郁到崩溃跳桥寻求解脱。
就在这种关头了,母亲宋倩还没觉醒,以为女儿只是因为,不让她上南大而任性,追问到: “你为什么非要去上那个南大啊?”
女儿崩溃地爆发:“我不是非要去上什么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这不是戏剧夸张,而是有真实人物原型。英子的原型就是中山大学的副教授胡一鸣。
2007年,胡一鸣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父母期望的学校,坚持报考了南京大学天文系。
多年来,他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今是发现引力波的科研团队中的一员。
求求你,别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别再插手“我们”的人生,这样超负荷的爱太过沉重,我们真的承担不起,人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请放手。
正如《小欢喜》中童文洁所说:
“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挨个都得撞,咱们自己也是这样,跌跌撞撞一路走了过来,没人能替代。”
所有打着“为你好”旗号,剥夺孩子自由的爱,都是家庭暴力。
02
爱,是有底线有分寸的
《我家那小子》节目中,朱雨辰的妈妈就是典型的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的家长,她几乎在用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甚至完全丧失自我。
朱雨辰上大学,她亲自帮他铺床,挨个问他的室友睡觉打不打呼噜。
朱雨辰工作后,她背着一口大锅,带着80只螃蟹风尘仆仆地搬到北京陪在儿子身边。
每天早上4点爬起来给儿子熬梨汁,十几年没有间断。
不仅梨汁,她还为儿子准备各种果汁,中草药汤剂,肉汤……每天去工作,朱雨辰都要带着一堆瓶瓶罐罐。
朱雨辰偶尔不想喝,她还会生气:我辛辛苦苦大清早爬起来熬的梨汁你竟然不喝?爱你还是害你?
不孝的大帽子扣下来谁受得了?到底是谁规定的你辛苦付出,我就必须感恩戴德地接受?
一只沙漠中快渴死的骆驼,只想喝一口水,你却给了一堆馒头,不吃还怪它不懂感恩。
熬完梨汁,然后做饭,就算是住酒店都要给儿子做饭,她的宗旨就是:
“不管儿子走到哪里,南征北战,我都会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
而且每天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直言自己顶2个菲佣。
高晓松曾在《奇葩说》中说到:“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人格,他们不配有自己的亲密关系,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
儿子学会做饭,她都惊恐万分,觉得儿子肯定是受委屈了,不然怎么能学会做饭呢?
包办了朱雨辰的生活起居还不算,连工作都要管,以安全健康为名,不让儿子接拍有动作镜头的戏。
包揽了生活和工作也就罢了,甚至连儿子的每段感情她都会插手干预,考核标准就是看符不符合“贤妻良母”。
在这样密不透风地爱下,导致朱雨辰和姐姐即使年过四十,依然不敢结婚。
朱雨辰不止一次在节目中无奈地表示:“妈妈给的这种爱,压力太大了。”
朱妈妈始终不明白,这种自我牺牲式的付出,除了感动自己,带给别人的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负担。爱,是有底线有分寸的。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03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董卿,如今的著名主持人,央视的当家花旦,镜头前永远知性优雅,却在提起童年时,当着镜头哭花了妆。
作为独生女的她,父亲对她的严厉和苛刻程度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父亲从小就要求她每天刷碗、擦地,不让她照镜子,不给她买新衣服,不准参加任何文体活动。
从刚一识字,就逼着她背诗词、抄成语、抄古诗,每天天不亮,就叫她起来去操场上跑1000米。
从高一到高三寒暑假期间,董卿必须到宾馆里,当清洁工“勤工俭学”,每天挣1块钱,一个月挣30块。
董卿含泪回忆到:“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
铺床单时要把床垫抬起一角,特别费力。”
委屈又伤心地董卿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爸爸的亲生女儿。
在这样不被认可的家庭里长大,董卿骨子里一直很自卑,始终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她说:“我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所以做很多事情只能用命去博,把事情做好。”
原生家庭的阴影,一直影响着她的前半生。
被称为中国莫扎特的钢琴家郎朗,从小就有钢琴天才的称号,而这些荣誉背后,其实藏着郎朗爸爸的“狼式教育”。
上学期间一天至少练琴4个小时,除此之外,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还会加倍练习,每天的时间几乎全部被钢琴占据,就算是过年走亲戚,去舅舅家没有琴怎么办?那就在地上练指法。
每天只有练琴练琴练琴,被逼的极点的郎朗曾经对练琴产生了极大的抵抗情绪,曾经一度拒绝练琴,结果爸爸竟然把郎朗拉到天台,说不练琴就去死,要么吃药(维生素),要么跳下去。
郎朗曾经在他的自传中写到:“你一定像活不过明天那样练琴,你必须练到每个人都必须看到,没有人有理由拒绝你,你是第一名,永远会是第一名。”
如今他功成名就,享誉世界,可是他的童年不快乐,那些荣誉是他牺牲了整个童年作为代价换来的。
我今日练琴,只是为了将来不练琴。
知乎上有个问题说:有个极其严厉的父亲,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网友说:即使现在生活一切看似“完美”,但内心的创伤很难自我治愈。
有人说,郎朗和董卿的成功就应该归功于他们父亲的严厉。可是这世界上有几个郎朗和董卿,他们因为内心强大扛过来了,那其他人呢?
多少人因为撑不住父母的高压性格扭曲,多少人因为被逼到极致丧失生活的希望选择轻生,多少人终生都无法与自我和解,甚至将这一阴影带给下一代。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04
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则在等孩子说句谢谢
北大留美高材生写万字长文,控诉父母“过度关爱”的新闻,曾经在全网闹得沸沸扬扬。
34岁的王猛(化名)从小成绩优异,以市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后又赴美留学,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的父母也是别人眼中教子有方的模范家长。
可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个人,自从2006年,他长达13年不回家过春节,从2012年,他写下长达15000字的文章控诉父母曾对他造成的伤害。
行文间,情绪激动,言辞激烈,随后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正式与父母决裂。
王猛从小到大一直活在父母的控制欲下,父母和他说话永远是命令式的,他没有一丝决定权。
没有穿衣自由。
小学时班里搞文艺表演,班主任让大家穿及膝短裤来,而王猛的母亲却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从而导致老师的不满。
没有交友自由。
高中毕业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仅限于一个院子里,所有认识的小朋友,都是父母熟知的人,“我没有自己的世界”。
没有独立生活的自由。
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逃脱父母的束缚,却没想到,在他离开前,父母已经找人帮他安排好了一切,让远方的亲戚好好照顾他,还时不时地给他打电话或者通过他身边的同学,来“密切”关注他的一切。
在这种“监控”下王猛崩溃了,成年又如何,逃得再远又如何,他始终逃不脱父母的“五指山”。
绝望下王猛不惜写万字长文与父母决裂,有人指责他耍小孩子脾气,不孝,可是孝是单方面的,爱是相互的,不要拿孝来绑架别人。
而父母看到这些文字时,根本没当回事,以为他是像往常一样抱怨,不解地说:“又是那些事,怎么总抓着不放呢”。
他们从没有真正地反省过自己,却不知道就是这样的小事把他们越推越远。
《小欢喜》中有一幕:季区长在一次争执中,打了儿子一巴掌,两人关系激化,之后他当着很多人的面,给儿子鞠躬道歉,认真诚恳。
这一幕让无数网友动容落泪,一向高高在上的领导,一直端着架子的严父,却愿意低下头向儿子道歉,这是一场平等的对话,一场多年来的和解。
生活中有多少“死要面子”的家长从不会自我反思,即使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肯拉下脸去道歉,只会轻轻翻篇,对孩子心理上受过的创伤选择视而不见。
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则在等孩子说句谢谢。
05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叫做《妈妈的遥控器》,讲了一个妈妈用遥控器控制儿子生活的故事。
中学生纪培伟某天突然发现,自己被困在星期三,每天都会发生与昨天一模一样的事情:
每天都赶不上车上学迟到,每天遇到同一个司机,每天遇到同样的同学说同样的话,每天他都把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
生活陷入了一个重复循环的怪圈无法挣脱。
却没想到妈妈在第三次接到这份成绩单时突然说:“我不是都已经给你三次机会了,你还没学会教训。”
原来纪培伟想和朋友去夏令营,但是妈妈之前就说过,要想去玩就只能拿成绩换,无奈之下,他仿造了老师的印章,造了假的成绩单。
而妈妈无意中获得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控制儿子的人生。
儿子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只要稍微不符合妈妈的要求,她就按下遥控器让时间倒带重来,直到他按照自己的要求“改正”为止。
连儿子遇到初恋,妈妈也毫不犹豫地按下遥控回到他们不认识的时期。
就算儿子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丧失了一切生活希望的儿子,想自杀寻求解脱,却发现每次都被妈妈用遥控器按键回到自杀前那一刻。
他尝试了无数种死法,割腕、触电、溺水、跳楼,却都被妈妈用遥控器“救”下来。
纪培伟绝望地说:“你到底要我再死几次?”
而生活中多少父母手握着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这个遥控器是“孝”,是“父母爱”,是“我为你付出了多少”……
很多人始终无法理解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以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私有资产,企图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却不懂得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生命是需要被尊重和珍惜的。
就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到:“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