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是这几年娱乐圈里诞生的一个新词。
饭是Fans(粉丝),也有喜欢之意。圈,指的是圈子。
两者合并,顾名思义,说的就是那些喜欢共同偶像的人所组成的粉丝团。
这本来只是一个中性词,如今却渐渐具有了一层负面属性。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那些极端的疯狂粉丝。
李诞曾经就调侃说,娱乐圈里现在的粉丝,都特别不拿自己当外人,十分凶残。
这么听起来好像不太对,但仔细想想,明星身边的那些保镖,防的都是谁,心里自有答案。
有的私生饭确实做得过分,又是查航班行程,又是买卖身份证信息。为了离偶像更近一点,甚至不惜侵犯他人的隐私。
这些,都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而这样的故事,难道只是发生在21世纪吗?
著名作家斯蒂芬·金早在1987年,就用一本《头号书迷》告诉我们:
这个世界其实从不缺少极端的追随者。
更甚的是,这样扭曲的关系其实不只会发生在明星与粉丝之间。
《头号书迷》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柯清心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出版年: 2015-8-1
情感绑架之“为你好”
《头号书迷》的故事,要从一场车祸开始讲起。
畅销书作家保罗遭遇了一场车祸,好在被退休的护士安妮救起。
巧的是,安妮恰好是保罗的书迷,其中最爱的就是关于苦儿的故事。
本以为这样一场“邂逅”,带来的应该是一段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暖心故事。殊不知,斯蒂芬·金别出心裁地安排,竟让这场故事走向了惊心动魄的节奏。
看似温柔的安妮,其实怀有极端扭曲的私欲。
她一再给保罗服用毒品,只为给自己喜欢的苦儿一角续命。
而保罗,为了生存。只能在安妮的囚禁之下,开始为死去的主角创作一本复活之作《苦儿还魂记》。
在这样的关系之间,保罗与安妮的角力逐渐开展,故事愈发令人欲罢不能。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这不过是明星与粉丝之间的极端关系而已。就像刘德华之于杨丽娟,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再不然,就像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他多次想要完结这个系列,却只能在疯狂书迷的哀求与威胁里一再写了下去。
但实际上,斯蒂芬·金所制造的惊悚,远不止于此。
故事里,我们一开始所见的安妮,是以善解人意,温柔可人的形象示人。
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才发现,她的柔情之下尽是匕首。
时而和善,时而威胁。用笑来包装阴谋,用柔和来掩盖罪恶。
如此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保罗臣服于她,听从于她,归顺于她。
就像书里安妮说的那句“我是你的头号书迷,你必须要听听我们这些粉丝的意见,这是为你好。”
这样“为你好”式的控制,意味着我对你的任何要求都是合情合理,你不能反驳。
究其内里,这不就是跟咱们日常生活里最熟悉那套“为你好”的说辞吗?
斯蒂芬·金巧妙地把这种日常的控制放置在一个极端的故事情境里。
所以为什么这本书所带来的心理恐惧让许多人欲罢不能,正因为它是熟悉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
这可能存在于教育关系中,比如父母常说“我为你好”,实际上是“你必须听我的”。
也可能存在于恋爱关系里,比如恋人常说“我是爱你才这么做”,实际上并不care你的需求。
就像史航老师谈到的。
斯蒂芬·金不会给你弄个沙漠古堡式的罕见惊悚,而是直接给你当代都市人都躲不掉的恐怖感。
你可能会说,那他们关系既不是情侣,也非亲人,保罗大可以挣脱这样精神sm的关系。
但大家别忘了,除了保罗身体条件不允许之外,“药”作为《头号书迷》里的关键物品,也被斯蒂芬·金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让保罗与安妮之间的关系更加欲说还休,带有难以割裂的复杂。
药所具有的成瘾性,让保罗深深被安妮牵制。这是他减缓痛苦的解药,也是他无法逃离的根源。如许子东老师所说,它的存在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糖衣,又是炮弹。
不仅是保罗与安妮,其实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看似甜蜜的情感压制。
比如ta试图控制我的发型、我的装扮、我的朋友圈,但因为ta爱我,所以我需要用服从来表达对ta的感谢。
比如父母总是强迫我做出选择,但因为他们对我有养育之恩,所以我必须用听话来表达孝顺。
看,这不都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正在发生吗?
“控制”适用于一切情感关系
总之,开始为私生饭写书的保罗,就像是《一千零一夜》里的山鲁佐德,只能靠故事续命,来保全自己。
而这位书迷安妮,也绝非容易对付的主儿。
她不仅要求苦儿的故事合情合理,不能敷衍,不能马虎,还要求保罗对自己的每一次行径坦白,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看起来或许有些极端,但用史航老师的话说,这其实是一种熟悉的恐怖。
就像父母对小孩说,我不在这段时间你看没看电视?看了多久?为什么电视是热的?
就像情侣之间查岗,你这段时间到底做了什么?拿出证据?打开摄像头给我看看。
就像上下属关系里,我不看你的过程,只看你的结果,不行就宣判结束。
保罗与安妮之间的强迫共生关系,其实与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保罗想逃离吗,他求之不得。但空间的与世隔绝,可卡因的依赖,都让他无法轻易向一切反抗。
斯蒂芬·金在原著中写:“忠实的读者变成了挑剔的编辑。”
安妮对保罗正是如此,从赞颂他,崇拜他,一直走向重塑他,改变他,并毁灭他。
在这样双方斗智斗勇,敌对又依赖的关系里,保罗不断被压迫,只好顺应安妮之意,将已死的苦儿重新写活。
大家都知道,艺术家其实都害怕自己被束缚,被大众裹挟不得不一再创作同样的作品。更何况遇上安妮这样的疯子,想要以上帝的身份掌握书里人物的生杀大权。
但谁能料想到被安妮囚禁的保罗,竟然在绝望之中,魔怔似地写作起来。
就像书里写道的“写作不是苦难的渊源,相反,它诞生于苦难”。
当创作成为他的唯一支撑之时,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痛苦为保罗打开了新的一扇艺术之门,他灵感源源不绝,写出了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这样的安排无疑是一种讽刺。
这使得安妮与保罗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双向关系,在此书写苦儿故事的过程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暗中大BOSS的安妮,作为剧中NPC,掌握着保罗的死活,用极端狡猾与阴险的手段不惜在门上用头发丝来监控保罗的一举一动。
保罗呢?
为了扳回一局,只好沉浸在故事之中,不停与自己玩着“我行吗”的游戏激发灵感,期望借用苦儿让自己得以一线生机。
就当控制与反控制的对峙抵达最激烈的高峰,斯蒂芬·金用全局最惊悚的“砍腿”桥段,让恐怖的气氛推向高潮。
而读者们,只能在斯蒂芬·金下的“书中书”的套里,跟随喜怒无常的安妮,极度纠结的保罗,一同去猜想——保罗的结局到底是跟随苦儿死去,还是因为苦儿的重写得以新生?
一个孤立无援的深山旧居,一个假作温柔的变态杀手,一个被囚禁激发灵感的作家,一出重新创作的故事,斯蒂芬竟然用“控制”与“反控制”推动起一个完整的故事。
他把任何人的人生经验里都有过的控制欲经验放大,通过极端化的方式创造出了安妮与保罗,让每一个读者都不约而同感受到一种渗进内心的恐惧,因为他们都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
不信大家想想前段时间热播的《小欢喜》,其中宋倩与英子那对母女之间的痛苦根源,不也是控制与反控制吗?
因为婚姻的缺失,宋倩把所有的爱扑在女儿一个人身上。身处高三的英子被这样一个控制欲妈妈管控,让不少观众都在其中看见了中国式亲子关系。
尤其剧里那段宋倩发现英子逃课去爸爸家玩乐高,毁了孩子的成果不说,直接大打出手。
极端的控制与极端的不信任,不就是安妮的日常式化身吗。
这种摧毁,可能存在于任何一种情感形态里。
真切的恐怖永远不是来源于鬼神传说,而是真实到令人发指的日常。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对斯蒂芬老爷子的写作技艺膜拜得五体投地。
正是带着这样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老爷子给结尾留足了悬念,让你根本猜不透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就像大家熟悉的《闪灵》一样,斯蒂芬·金最擅长营造的悬疑气氛,永远不只是来自于故事本身,而是字字句句、丝丝入扣的心理动机的推演之中。
所以,小C当然不会直接告诉大家真正的ending。
去看书吧,只有翻开书你才会知道,二者不断撕裂拉锯的最后,究竟是一回谁输谁赢的较量,还是一场玉石俱焚的过火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