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C今天推荐的这部作品只有区区两万字,但却字字扎在人心上。
惊悚、阴暗、变态,这些全都可以算的上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词。
它的作者芥川龙之介,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被称为大正时代的“鬼才”。
35岁便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
芥川龙之介
这个瘦小、略带神经质的男人,总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在他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48篇小说及大量小品、随笔等。
熟悉他的读者会发现,他笔下的艺术世界里时常弥漫着一股死亡意识。
甚至在作品中写道“所有神的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
这种略带悲观主义的思维方式与芥川龙之介的个人生活及当时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这也让他成为区别与其他作家的根本特质。
在他对人对己悲剧处境的特有认知中,从细小琐碎的平常事物里,将人性的某些方面,剖析的那么尖锐而透彻。
而我们今天要说到的这本《地狱变》中更是把对人性的探讨推到了极致。
故事发生在日本封建社会,封建公侯崛川大公的府邸中生活着一位容貌丑陋,脾气古怪的画师良秀以及他的小女儿。
良秀因其在绘画上的才气而备受大公器重。
他本人也毫不谦虚,经常以本朝第一画师自居。
他对自己的技艺相当自信,但那些作品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欣赏得来的,画吉祥天女时能将其画成卑微的傀儡,相传半夜经过他画在寺院门口的作品,能听到叹息和抽泣声。
在绘画之外的世界,所有人都不喜欢良秀,他小气、贪心、无耻、懒惰,在他身上实在是找不到一个优点。
要说这人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估计就是他还有一个十分乖巧可爱的女儿。
良秀的这个小女儿是崛川府中的小侍女,府中上上下下的人都十分喜欢她,良秀本人更是对这个唯一的女儿疼爱有加。
然而平静的生活却被一块屏风打破了。
一天,良秀收到了崛川大公一个新的任务,让他画一幅以“地狱变”为主题的屏风。
接到任务的良秀仿佛走火入魔一般的投入到创作中,为了让画作更加逼真,良秀甚至会让弟子们扮演画中的人物,承受地狱的折磨。
这到底有多残忍?书中有这样的场景:
良秀举起了手,轻轻地抚弄猫头鹰背上的羽毛。突然,大鸟发出了尖利短促的叫声,张开双爪,抓向弟子的脑门。弟子急忙用袖子遮挡住差点被抓伤的脸。可那猫头鹰又扑了下来,嘴里还尖叫着不断攻击弟子。
大鸟的攻击本就让人害怕,但更让人害怕的是良秀眼睁睁看着弟子被攻击,还慢慢地摊开画纸,舔舔画笔,竟然开始画起少年弟子被攻击的惨烈景象。
良秀对他人毫不关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泯灭人性,这些艺术至上的思想体现,恰巧是芥川龙之介自己的心意化身。
可以说良秀就是芥川龙之介心中理想的艺术家形象,这种艺术家的心中,除了艺术,容不下任何东西。
无独有偶,《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同样是一位艺术至上的写照者。
人到中年,放弃工作,抛家弃子,一个人跑到巴黎贫民区,从头开始学画画。
到了巴黎的他食不果腹,贫病交加,一位画家救了他,他却为了完成一张画作勾引画家的妻子,画作完成后又无情的抛弃了她。
最后他流落小岛,娶了一位土著妻子,说是妻子其实更像是保姆。
后半生,斯特里因为麻风病双目失明,却依然坚持画画 。
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可恶的渣男,甚至让人费解他的所作所为。
但贫穷、疾病、孤独、非议、名利,所有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画画。
那么如良秀和斯特里一般,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不顾一切呢?
我们回到故事中,也许会有答案。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屏风即将完稿的时候,画作却遇到了瓶颈。
原来“地狱变”屏风已经基本完成,只差中间一块空白的地方,良秀却无从下笔。
那篇空白画面的内容其实早有规划,那就是在屏风中间画一辆从半空落下来的槟榔车,车中一位衣着华丽的美艳贵妇人,披散着头发痛苦挣扎,她被大火呛的眉头紧皱,仰脸对着车篷,拼命拽住窗帘抵挡周围的火花。
就是这样一个槟榔车上的贵妇人难住了良秀,为了获得灵感,良秀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请求崛川大公真的在槟榔车里烧死一个美妇人给他看。
如此疯狂的主意,大公竟然还默许了。
万恶的封建社会啊!到底哪个美妇人这么倒霉要被活生生烧死?!
答案在三天后揭晓了。
这天大公如约将良秀叫到了烧车的地方,让他靠近观看。
侍卫朝槟榔车扔下火把,红彤彤的火苗瞬间烧掉了窗帘。
这个美妇人的容貌慢慢显现了出来……
车里的少女竟然是良秀最疼爱的女儿!
很快,火焰就将少女洁白的肌肤烧得一团焦。
良秀崩溃了,双手前伸想要救出自己的女儿。
但此时他做出了更令人恐怖的事情。
那就是,面对眼前的景象流露出由衷的喜悦,他的灵感来了……
一个月后,这幅“地狱变”屏风完成了。
失去女儿的良秀的最终命运如何,大家可以去书中找到答案。
但说回这幅印着生命的屏风,这些不能被常人所认知的人性背后,良秀所表现出的“艺术至上”是变态行为吗?
首先艺术是什么?艺术本就是脱胎于现实生活的产物。
常人已认为世间绝无仅有的优秀作品,艺术家却毫不吝惜的毁掉,重塑。这样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过太多。但出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艺术家必须对自己进行严苛的约束。
“艺术至上”就是这样一种类似于宗教信条的思想,而良秀正是这一信条最忠实的信徒。
艺术家若想在世间生存,必然会受到很多束缚——比如道德。如若不坚持艺术至上主义,就很难诞生伟大的作品。而一旦坚守艺术至上主义,则必然要丢弃人性。
当因为艺术而在心中产生不符合普世道德规范的想法时,这种强烈而残忍的自我意识,便会切断我与他人的人性羁绊,从而产生绝对的利己主义。
福楼拜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了。”
蒋方舟在《一本好书》中对此同样有所感受。
这些看似疯狂的举动背后其实是一种“非做不可”的梦想感召,世人鲜少有人做到,他们背负着梦想的枷锁,如苦行僧般的修炼,只为完成自我的救赎。
这条路道阻且长,小C敬他们是条汉子,却不希望他们出现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