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外交双管齐下,日本寻求战略自主新突破?

2019-12-30   南方周末

2019年1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中日韩合作2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三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中日韩合作20周年纪念封”发行仪式。 (新华社记者 张领/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2月26日《南方周末》)

安倍在亚洲和中东的种种布局,都显示日本外交的战略自主性正在上升。亚洲是日本自主外交最关键的突破点。

在中东,日本的政策也不再以单纯的维护日本能源安全为目标,通过向中东派遣自卫队,日本也在寻求扩大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影响。

最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在紧锣密鼓地奔忙着。

2019 年12 月23 日,安倍访华,并参加次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访华前,安倍刚刚与访日的伊朗总统鲁哈尼举行会谈。鲁哈尼对日本即将向中东派遣自卫队表示理解,安倍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表示“强烈谴责”。

安倍在亚洲和中东的种种布局,都显示日本外交的战略自主性正在上升。

亚洲是日本自主外交最关键的突破点,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就是日本自主外交的尝试之一。在中东,日本的政策也不再以单纯的维护日本能源安全为目标,通过向中东派遣自卫队,日本也在寻求扩大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安倍希望建立“新三国时代”

参加在成都举行的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是安倍担任日本首相后的第三次访华。

跟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中美摩擦不断和中日关系回暖背景下举行,日本的战略走向,也成为本次会议最大看点之一。

日本与美国是紧密盟友,但随着美国退出TPP 等自由贸易机制以及在防务上批评盟友,日本也开始多面下注,寻求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亚洲邻国则成了日本外交自主的突破点。

在亚洲,日本一方面加强与中国、韩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对于美国也没有表现出“绝对服从”。

尽管中、日两国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问题上一直争议不断,作为美国紧密同盟国的日本,在中美最近一年多的贸易战中,与中国保持持续升温的态势。

在成都召开的记者会上,安倍表示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年春天访日制定中日“第五个政治文件”持积极态度。

中日此前签署了四个重要政治文件,分别为1972 年宣布邦交正常化的《日中联合声明》、1978 年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1998 年的《日中联合宣言》和2008年的《日中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方对此持开放态度,认为若能制定新的政治文件,将成为一项‘重要成果’。”中国驻日大使孔铉佑说。

现在的中日关系,或许正如2019 年11 月25 日外交部长王毅访日时形容的那样,“经历曲折反复,取得今天局面来之不易。”

中日关系的回暖,也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营造了积极氛围。

中日韩是亚洲重要国家和经济体,今年也是中日韩合作20 周年。

在此次会谈中,三国领导人除了对尽快签署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达成一致外,三国还表示将为实现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开展紧密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次三国领导人会议召开地点成都,是《三国演义》中蜀国都城所在,安倍晋三特别在会议上表示,希望建立“新三国时代”。

“中日韩三国并非魏蜀吴,不是相争关系,希望三国可以与国际社会一同合作发展。”安倍说。

在加强与中韩合作的同时,日本在外交上也不再完全追随美国的步伐。

自1964 年美日同盟成立以来,军事同盟色彩鲜明。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下,日本实际上是非自主外交。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的外交战略转变为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下,寻求自主外交。

“日本在亚洲的外交战略,和它总体的自主外交战略是一致的。近年来,日本在寻求各个突破点来增强自主外交。其中,亚洲邻国就是日本最关键的突破点。”中华日本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兰教授说。

然而就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之际,美国表态将把中程导弹部署在东亚,搅局之举颇为耐人寻味。2012 年,三国领导人在北京会晤之后,就出现了日本野田政府对中国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方针的不和谐局面。而在2015 年11 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韩国会晤之后,韩国宣布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又让中韩两国关系陡然降温。

在中东,从能源外交转向“调停者”

在来中国参加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前几天,日本政府宣布,最快于2020 年1 月下旬向相隔万里的中东派遣自卫队。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在美国与中东之间斡旋,以保障日本国内的石油供给。

中东的石油对日本有多重要?

日本原油进口约90%依赖中东国家。根据日本资源能源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原油进口来源国,前5 位都是中东国家: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伊朗。

1973 年发生的石油资源危机,更加让日本明白了能源供给的重要性。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部长会议决定对亲以色列的美、欧、日等国减少或停止石油供应。对于当时国内石油储备仅有4天的日本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维系美日同盟依然是日本外交的第一考量。同时,日本也在灵活地追求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以维护其国家利益。

2019 年12 月13 日,日本自民党召开国防小组会等联席会议,批准了政府提出的海上自卫队中东派遣相关内阁会议决定草案。

草案写明发生不测事态,“将下令采取海上警备行动进行应对,努力迅速作出决策。”关于保护的船舶,提出“根据个别情况加以应对”,为把外籍船只纳入保护对象留下了余地。

派遣规模包括护卫舰和巡逻机机组人员等在内共250人左右。

与抗议美国在波斯湾成立“护航联盟”不同的是,伊朗总统鲁哈尼对日本向中东派遣自卫队表示“理解”。

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单方面重启制裁伊朗以来,伊朗与美国的紧张情势剧烈升温。

为回应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伊朗已三度采取反制措施。但是,美国似乎想让这场“战火”燃烧得更旺。除了陈兵波斯湾之外,美国还对伊朗实施了不断加码的经济制裁。

在美伊摩擦不断升温、中东的局势越发复杂之际,相隔万里的日本也按捺不住了。

在中东,日本与伊朗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在美伊问题上,日本并非唯美国马首是瞻,而是希望充当“调停者”,缓解霍尔木兹海峡周边地区的紧张局势。

因为一旦加强制裁的美国政府与伊朗之间隔阂变大,日方在中东的斡旋外交将会遇阻。

2019 年6 月12 日至14 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伊朗,试图争取美伊双方重新直接谈判的机会。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认为,安倍选择这个时候出访伊朗,是因为日本要借此增加在美国战略棋盘中的地位,显示自己的战略价值。

事实上,日本很早就开始向中东派遣军事力量。除了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索马里等地进行长时间的护航外,日本还曾向中东地区和埃及多次派兵。

“在中东,日本不希望得罪美国,但希望树立一个独立外交的形象,增加自己的存在感。其实日本主要目的还是能源,日本想尽可能确保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高兰说。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调整了‘紧跟美国’的中东政策,在对美协调与石油外交中寻找平衡点。当两者矛盾不可调和时,日本会优先维护石油供应的稳定,并尽可能寻求美国的理解。”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须军说,“现在,日本当‘政治大国’的愿望日趋强烈。日本的中东政策不再以单纯的维护日本能源安全为目标,通过向中东地区派遣自卫队,寻求扩大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实现政治大国化。”

借“船”出海

2019 年12 月20 日,伊朗总统鲁哈尼访日。这是继2000 年时任总统哈塔米之后,伊朗总统19 年来再次访日。

在鲁哈尼访日前,日本将要向中东派遣自卫队的消息已经传开。

访日期间,鲁哈尼回应,“理解了日本的意图,对带着透明度向伊朗进行说明给予积极评价。”

“日本的战略自主性进一步上扬,拒绝参加美国牵头的波斯湾护航联盟,声称将以自己的方式为中东和平做贡献,日本利用中东‘俄进美退’的战略态势,明显加强了在中东的外交存在,中东外交从能源外交走向调停外交。”杨伯江评价道。

此次安倍政府作出向中东派遣自卫队的决定,充当“中间人”不遗余力地调停美伊矛盾,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日本在中东已经走得很远,涉足很深了。借‘船’(中东)出海,推行安倍的新外交理念,利用中东及国际格局的急速演变,扩大日本的地区影响力。中东成为日本突破和平宪法限制、让日本自卫队走向全球的最佳舞台和试金石。”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说。

与此同时,在日本国内,安倍晋三一直谋求在任期内实现“修宪”,“修宪”成了安倍的政治抱负之一。

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以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成这一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所以,日本宪法又被称为“和平宪法”。

所谓“修宪”,就是试图修改日本现行宪法的第九条,解禁日本自卫队。

据共同社报道,对于如何修宪,安倍的自民党提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在不改变第九条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有关自卫队的内容,明确日本自卫队的新功能和作用;第二种方案是基于自民党2012 年提出的修宪草案,即删除宪法第九条中“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内容,并进一步写明自卫队的目的和性质。

安倍自上任后,在推动“修宪”上一向不遗余力,“修宪”成了本届安倍政府的核心诉求。但他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参议院获得超过2/3 议员数的支持,并在全民公投中通过。而这两道“坎”,都不容易过。

也有人把安倍晋三和曾经担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做对比。他们都连续多年执政、致力于修宪。

虽然安倍政府还没有让修宪进入法定程序,但是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的行动并没有因此搁置,最早可以追溯到海湾战争。

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尽管日本政府提供了超过1 万亿日元的援助资金,还是遭到国际社会“出钱不流血”“支票外交”的讥讽和指责。

同年4月,日本声称“为了保障海湾地区海上交通安全,日本派遣海上自卫队前往波斯湾执行扫雷任务”。

行动命令是自卫队一般命令,理由是“为确保日本船舶的航行安全,在波斯湾执行清除、处理水雷作业”。

1992 年和1999 年,自民党政府先后促成国会通过了《国际和平合作法案》及《周边事态法案》,使日本向海外派遣自卫队获得了“法律依据”。2016 年3 月29 日,日本又正式开始实施包括《国际和平支持法》在内的“新安保法”。

与俄罗斯不断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形成对比,美国在中东事务上的影响力不断减弱。特朗普在中东的整体战略延续了奥巴马的“战略收缩”。虽然特朗普提出“阿富汗新战略”“伊朗新战略”等,但并无新突破。

新版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中东已不是美国政府的“核心关切”,特朗普政府不愿意在中东投入过多人力和财力。

日本进入中东,似乎恰逢其时。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陈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