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以李时珍的二十七脉论,还是以李中梓、李延昰叔侄的二十八脉论,浮脉都是排在第一个来论述的脉象。那么,浮脉这种脉象要怎样去掌握呢?由于古代对于脉象的形态描述都是采用的取象比类的方法,这对于现代人学习脉诊的人来说,可以说是迷雾重重。唯有拨开乌云见日明,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脉象。
1.历代医家对浮脉的取象比类的比较
对于浮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很明确的就是“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这里说的如微风吹鸟背上毛以及如循榆荚主要的重心在于浮脉的轻清之象。而王叔和在《脉经》里对浮脉的描述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个概念比较理论化,意思是轻手按脉,感觉脉象能够充盈贯指,但是稍微用力重按,就会感到脉象的搏动力度出现弱化。然而对于浮脉的含义描述的最确切的是《濒湖脉学》,“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16字堪称浮脉真言,其中最精妙的在于“如水漂木”四字,从这四个字中不难发现,浮脉本身是带有浮力的,是一种浮中沉三个层面的浮分位置的脉象,就像水上漂浮的木头,用手往下按,木头会随着手指往下沉,手指一松,木头立马会弹起来,这就是浮脉的真谛。
2.浮脉最应该加以鉴别的几种脉象
浮脉的这种形态,也是有一些类似的脉象的,所以在临床中,需要加以鉴别。当然,历代脉学专著里,对浮脉的相类脉罗列的比较多,但其实真正需要却别的却只有几种。
第一个需要鉴别的是芤脉,浮脉“如水漂木”,芤脉“如捻葱叶”,二者脉象都是在浮分,而且都有轻清之象,但是芤脉中间空、两边实,犹如葱管一般,用力按住葱管,就会发现,葱管的中间是空的,对于浮脉和芤脉两种脉象来说,区分起来还是不难的。
第二种需要区别的是革脉,因为革脉是芤脉与弦脉的结合体,既然浮脉与芤脉需要鉴别,那浮脉与革脉也需要鉴别。浮脉“如水漂木”,而革脉“如按鼓皮”,都有脉在浮分的特点,但是革脉外急中空,犹如手指按在鼓皮上,四周都有紧急感,但手指中间却是空虚的。所以,这两种脉象鉴别起来并不难。
第三种需要鉴别的是散脉,浮脉与散脉都有脉在浮分,重按渐渐乏力的特点,但不同的是,浮脉虽然重按也会乏力,但是手指一松,力度立马回来了,但是散脉不一样,它在浮分的时候就有一种凌乱的感觉,而且重按渐渐乏力,再重按就没有了,所以这两种脉象也不是很难鉴别。
3.浮脉既是平脉,又是病脉,也是死脉
浮脉是平脉,主要体现在时令脉上,浮而和缓,不疾不徐,快慢适中,力度恰当,并且往来流畅而不滞涩,如果又在秋季出现,那就是正常的无病之脉。
浮脉是病脉,主要体现在浮脉过度有力或者过度无力,以及脉象浮而不和缓,也不在秋季的情况下,这就是病脉。一般来讲,有力而浮,为外感病,多为实证,如风、寒、痰、热之类;不及,即无力而浮,为内伤里症,如气血虚损之类。
浮脉是死脉,主要体现在浮而无根,十分萧条,轻取如风吹毛,稍重则无,并且脉来萧条零散,尤其是在春季见到这种脉,那就是肺气将绝的征兆。一般来说,都是会影响人的生命安全的,一旦出现这种脉象,需要及时去医院全面检查,并及时接受治疗,以免出现意外。
4.浮脉对应秋金,金性下沉,究竟是如何与轻清在上的浮脉相应的
浮脉法天,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在五行为金,但是这里却暗藏一个很奇妙的学问。我们都知道肺与秋金相应,金性重浊,有下沉之象,它与轻清在上的浮脉又是如何相应的?表面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令人费解,但是这里面所隐藏的东西却很少有人真正明白。
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从肺的功能来讲的,肺金虽然肃降,但是肺所主的却是一身之气,“天以气运于外而摄水,地以行居中而浮于水”,这些都是气的作用。从《易经》的思维来看,干金为气之象,至清、至刚、至健,正是金的写照。这样一来,还会觉得肺金与浮脉不相应吗?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说是于脉诊初学者脑后一针,犹如醍醐灌顶,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之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四点,必能对浮脉的真谛有所深刻的体悟。诚能如是,便可步入脉学之门了。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