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童(爸妈进化论主笔)
01
十字路口的选择是你的跳板,还是你的悔恨?
小萌是一个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她的目标是做外交官,在一次年级摸底测试的考试种,小萌的排名在全年级中是倒数几名,这个结果大大的挫败了她的实现目标的决心。
原本以为英语很好的自己,实际的排名只是从后往前才能排上名次。
但是小萌接受了这个事实,迅速开启了自己的1000天小树林计划,每天早上5点起床在师范大学的小树林开始学习英语。
大三在一次全国英语比赛中获得了第一,赢得了当年博鳌论坛实习生的名额,陪同国家领导人出席博鳌论坛,
自此她的人生开挂了。
熟悉这个故事的人,应该知道小萌就是时间效率精力管理专家——张萌,这个故事是她的1000天小树林计划。
面对如此惨烈的成绩,你会怎么做?看看下面的行为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有些人,想鸵鸟一样选择逃避,心底里不敢承认这个事实,行为上的表现是自暴自弃,放弃自己,沦为打游戏,谈恋爱一族,大学四年一晃而过,毕业时后悔莫及,但是时间不可追。
有些人,奋起直追,制定了目标,但是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时间,精力等判断不足,比如学习英语的时间,正好与学生会的活动时间重叠,于是放弃了英语计划,参加学生会的活动。
久而久之,提升英语的计划就被束之高阁,又去追求其他的目标。
还有一些人,进入大学之初,根本就没有目标。终于从严酷,紧张的高中逃离出来,唯一的目标就是玩,开启了放飞自我的模式。
行为决定结果,思维决定行为。
为什么我们和牛人的人生会有不同,差距是在一个一个看似普通的节点上拉开的。
我们在关键十字路口做出选的选择,导致了人生不同的结果。
是什么驱使牛人做出不悔的选择,而我们总是悔不当初?
是什么驱动牛人心无旁骛的实现制定的目标,我们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些似曾相识的经历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回忆,让你陷入沉思。
02
牛人的思维密码
一则上了热搜的菲律宾立志广告,讲述菲律宾国立名校毕业的第一位阿埃塔人诺曼金恩的故事。
广告通过诺曼金恩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他能书写这个传奇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年幼时与妈妈一起挖菜发现自己的肤色真的与泥土的颜色一样,于是他问妈妈:“是不是因为阿埃塔人的肤色与泥土一样,大家才说我们很脏。”母亲斩钉截铁的回答:“心不干净的人才是真的脏。”
这个回答给年幼的,还没形成是非观的小诺曼金恩一个明确的指引,对脏这个定义有了明确的认知。
第二次,已经上学的诺曼金恩在放学的路上,被同学嘲笑,没有穿新衣服,他很自卑,飞快的跑回了家,回去问妈妈:”我能不能有新的衣服。”
妈妈放下手中的活,看着她认真的说:”你是想用这些掩盖自己的贫穷吗?”面对孩子不置可否的低头不语,母亲又发出了引导性的提问:”你是敬佩过着轻松日子的人,还是经历苦难的人?”
这位伟大的母亲在面对孩子的问题,采用的方式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肤色,自己的贫穷,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然后引导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她从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直面自己,接纳自己,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和判断的思维习惯的种子。
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个种子会逐渐长大,有一天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的体系。
通过这种思维做出的决定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
这样的决定不会因为隐藏不完美,去做违背自己的内心的事情,在执行的过程中少了挣扎,淡了彷徨。
这样的决定更坚定,能将所有的心力集中在制定的目标上;
这样的决定是以自身为基础,清楚自己的优势,更懂得自己的劣势,懂得调用优势资源,避免或者锻炼短板,制定适合周密的目标实现路径,不会半途而废。
03
原生家庭,思维习惯的摇篮
华尔街英语的创始人Luigi T. Peccenin,曾经说过思维是由2大因素决定,一种是不可变的DNA,一种是可变的环境,可变的环境又包括原生家庭、学历教育、自我成长和人脉资源。
这里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可变的环境中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我们思维习惯形成的摇篮。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进入社会后走了很多弯路,跌入的很多坑,都是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代价。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不能真正认识自己,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
牛人早在孩提时代就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
时间差和认知差是不同人生轨迹的根本原因。
造成这种差距的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培养和影响。
试想一下,诺曼金恩对母亲的提问,你的父母会怎么回答呢?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
诚然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许给不了孩子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强大的人脉资源,
但是希望孩子人生旅途平坦顺利,仍是我们心中对孩子最朴素的愿望。
我们不求孩子大富大贵,但是仍然希望它能够早日进入自己的人生跑道,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我们不妨学习下诺曼金恩的母亲。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适时沟通及协调配合的沟通这两种有效沟通。
所谓适时沟通,是接受对方发出的信息,自己能够理解,最后做出恰当反馈的过程。
具体到亲子关系中来说,交流的每个瞬间,父母能立即感受并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并及时地做出回应。
为了达到适时沟通,父母要用心倾听,而不要只专注于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即便不能立即明白孩子的意思,也要知道孩子在表达有某种需求的愿望。
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不想收拾玩具,不想睡觉,不想写作业,遇到这些情况,大多数父母的反应是这个孩子一点也不听话,之前跟他说过的,现在又忘了。
其实这个时候是引导孩子发现真正自己的关键时刻,也是让孩子能够认识自己的关键时刻。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
比如想要一个玩具,可以问孩子问什么想要这个玩具?
孩子的回答可能是其他小伙伴有。
这是可以进一步引导,这个玩具是因为小伙伴有,自己才想要,还是自己真的喜欢这个玩具?
孩子的回答可能是因为小伙伴有自己也想要,或者自己真的喜欢这个玩具。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孩子是在攀比,还是真对这个玩具感兴趣。
比如不想收拾玩具,可以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收拾呢?
孩子的回答可能是因为玩具太多太乱,收拾不了;也可能是着急想去玩下一个项目。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孩子是因为惧怕困难而不愿干,还是因为没有有始有终的意识而不愿意去做等等。
04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耐心的引导沟通,都是获取这个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这个原因我们可以认识孩子,从而更精准的引导孩子,纠正孩子,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输入给孩子。
其次,父母分析孩子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就需要去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引导他做出合适的选择。
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是因为攀比,你会发现孩子有攀比心,作为过来人的父母知道攀比心的危害,他会让孩子在攀比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我们就要抓住个机会,引导孩子削减或者消除他的攀比心。
我们可以这样做,妈妈可以给你买这个玩具,但是你要告诉妈妈获得这个玩具后,你是真的因为拥有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玩具而快乐吗?还是自己喜欢这个玩具?告诉妈妈你真实的想法哦。
通过这样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告诉他自己真正快乐的源泉。
比如孩子不收拾玩具,是因为玩具太多太乱,很难下手。
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孩子面对困难,首先不应逃避,要想办法;再次告诉孩子要将困难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思维方法。
孩子不想收拾玩具,是因为着急想玩下一个项目。
这个时候就是告诉他最事情要有头有尾,没有结尾就不要开始另一个事情的观念。
最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也最愿意模仿父母,当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们在帮孩子梳理,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当反观自己,反省自己,孩子的问题有时就是父母的问题。
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8年,或者更少。
在这短暂的时光中,孩子在这里将会获得影响他一生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能影响他日后时路途平顺,还是坎坷,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生,就让这中思维习惯代替我们守护孩子的一生。
让它在孩子的关键时刻,帮助孩子做出不悔的选择,跳过人生的大坑,伴随孩子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共勉!
作者简介:简童,富书专栏作者,早起践行者,时间管理践行者,瑜伽达人,喜欢与自己死磕,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相信文字的力量;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