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幼儿园张老师”,分享我的育儿原创,一起感受教育过程的美好!
记得小学三年级那年,我在奶奶家度过了一个暑假,临回家时,奶奶说要给我买一个文具盒做礼物,我高兴坏了。
我和奶奶、表弟在商场的文具柜台上下端详,文具盒大致就是三种,最普通的铁盒有卡通图案;中档的里面分为两层,格子很多;高档的设置有机关,按下去的同时不同的位置就会自动弹出。
其实我已经打定主意买那个最便宜的盒子了,因为那时候自动文具盒刚刚流行,买了的同学上课就顾着玩,都不认真听课,这种文具盒也比较贵,所以老师不让家长给孩子买,但是奶奶不知道。
奶奶笑眯眯地拉着我说:你看,这些文具盒你喜欢哪一个随便挑,奶奶给你买,没问题。
我开始对着橱窗一个个看过去,看的过程中奶奶却一点也没闲着,她用山东方言不急不慢地说:叫我说,这个文具盒最好(她用手指着最便宜的也是我准备买的那款),你看那个花儿多好看,里头放的东西多。那个(自动的和双层的)不好用,咱对门那个小孩他妈都说不好。
奶奶嘴上说让我挑,但对于当时已经八九岁的我来说,也基本具有了听话听音的能力,我明白:奶奶把苦日子过惯了,为人又节俭,这种文具盒在80年代也算得上奢侈了,她其实是不希望我选择另外两款价格高的文具盒。
我想了想说:哎呀,我不买了,我那个文具盒还能用呢,买了浪费,下次再买。
奶奶好像突然松了一口气,但是仍旧说:你不要了啊?唉,我说买一个给你你还非不要,那就下次买吧。
这件事以后,奶奶常常在家人面前夸赞我是个懂事的孩子。我和奶奶的关系谈不上亲昵,更多的是客气。
奶奶生活得不容易,我发自内心的体谅她,但是当我成年之后,用同样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家长,发现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奶奶那种方式却还在被许多家长使用,只是让孩子选择的东西从文具盒变成了一个培训班、一个玩具或者其他。
家长们喜欢摆出对孩子尊重的态度鼓励孩子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却又用各种方式把孩子往自己内心早已定好的目标上推。他们以为孩子不懂,内心为自己的巧招而欣喜,其实孩子什么都明白的,这种表面上的尊重披着虚伪的外衣,把孩子推得离我们越来越远。
“虚伪式尊重”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尊重孩子的行为,但是又具备尊重的表象,“虚伪式尊重”一定会言语平和、氛围宽松,并且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但是也一定会伴随有家长有意无意的劝说、哄骗,并集中指向成人已经基本确定好的结果。
每个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严格说来,谁也不会故意对孩子采取恶劣的管理方式,“虚伪式尊重”表现出的集中问题是家长的一种心态:家长既想通过尊重的方式让孩子和自己建立起信任的亲密关系,又想达到自己短平快的育儿管理目标,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把尊重理解为“形式”
和孩子完成沟通、交流、意见征集等环节,然后一件事情就戛然而止了。父母将替代孩子全权处理所有事宜。当孩子提出质疑时,家长会说:我们上次沟通过了,沟通的很愉快,你的意思爸爸妈妈明白了,你听话,放心吧,没问题的。
把尊重理解为“说服”
有的家长常常这样表白:我对孩子从来都是很尊重的,关于孩子的事情都让孩子来决定。这样的家长也确实是这么做的,遇到问题一定会问孩子:你喜欢哪一个啊?你想要哪一个啊?可是到了真正做决定的环节,家长开始忙着在说服孩子上面发力,态度是好的、方式也是温柔的,结果就一定要按照家长说的来。那么这个过程充其量就是一个说服的过程,没有尊重的实质。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首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尊重原本就是相互之间的事情,对孩子尊重的不真诚,换回的是孩子逆向的反馈:
消耗信任 虚伪式尊重会让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逐步丧失,因为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够真诚的处事方式,孩子一般都是很单纯的,在孩子看来,家长这种做法是非常可笑的,所以会有一些孩子会评价自己的父母:我妈妈有时候可假了。
消耗亲昵 因为尊重的虚伪,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抗拒感和怀疑,破坏幼年时期所建立的亲昵感,也有一些孩子会因此而出现叛逆的问题。这时,家长常常觉得莫名其妙,认为自己把孩子惯坏了。
理解 比对抗更有价值
《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
这说明对于孩子来说,有想法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作为成人,不可能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孩子去思考,因此成人因为决定去和孩子开展对抗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我们应该更多的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深入地沟通,看看孩子为什么这么想,他考虑的点在哪里。孩子也远远没有成人想的那么不懂事,他们很多时候都是非常善良的,只要沟通到位了,孩子会主动给予成人支持和谅解,并不需要欺骗的方式来达成一致。
坦诚 比哄骗更能安心
尊重孩子的核心是把孩子的所思所想作为考虑项并且适度采纳。在这一点上,有些家长是有困惑的:如果孩子的选择不合理或者根本就不能实现,我也要尊重他吗?这不是惯孩子吗?这里我建议家长们一定要记得对孩子坦诚。如果这件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应该直白的告诉孩子。就像我的奶奶,如果她告诉我:文具盒太贵了,奶奶只能买便宜的那个。我的内心只会更加体谅她,同情她、感激她。
如果孩子所做的选择是错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去试错,当结果摆在孩子面前时,家长也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决定可能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想一想。而不是嘲笑:让你听话你不听,这下弄糟糕了吧?
家长们绝对不要为了让孩子认可自己的决定而哄骗孩子,因为每一次哄骗总是会有暴露的时候,哄骗对于孩子信任感的消耗是无法弥补的。
共情 感受孩子的所思所想
孩子与家长因为决定而对抗时,家长一定要进行共情,试想一下孩子为什么反应这么大,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想?有了共情,家长对孩子的反馈会投入更多的感情,会更加理智。
有一次,外面下雨,我儿子非要穿那双皮鞋去幼儿园。要知道,这双鞋不能踩水的,他不停的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同班的某个小朋友和他说好了,今天要穿皮鞋在表演区玩一个游戏,大约就是要用到皮鞋作为装扮。我想了想,如果我和别人说好了,最后又食言,貌似确实不太好,就用塑料袋把这双鞋装着带到幼儿园,结果那个孩子根本没带。我儿子立刻轻松地对我说:早知道我就不带了,他也没带啊!还不如听你的呢,妈妈。
尊重不等于放任
有时候孩子也并不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们和成人一样,可能就是想给自己要个说法。所以我们不能单纯认为尊重就是无条件满足,这是放任,不是尊重。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和孩子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权衡和决定,孩子一旦背负了责任,他会懂得慎重的含义。
真诚是源于内心
尊重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与真诚密切相关。家长是要敷衍孩子还是真的想要给予孩子尊重,这种感觉是无法欺瞒孩子的,可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会被迷惑,但是孩子作为当事人,绝对不会分不清楚,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和孩子耍“小聪明”,要知道,他明白,只是不拆穿而已。
结语:我和我妈的关系一直是一种朋友般的状态,我们常常无话不谈。我妈生病了、有困难了,我一定是最着急的那一个,我们这样的亲子关系让妈妈在晚年得到了很多心理慰藉,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妈妈对我的坦诚。
上周日和妈妈出去逛商场,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我决定找个饭店吃饭,看了好几家我妈都不满意,不是说这个不好吃就是那个不卫生,我被她搞得超级烦躁,就不耐烦地问:那你说吃啥嘛?就是这句话,瞬间点燃了我们的沟通模式,我妈说:你还不明白我的意思,这里这么贵的,在这儿吃饭我心疼。
听妈妈这么说,我忍不住笑了:就喜欢你坦诚直白的样子,走,让你开心,咱回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