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看动画片很专注,看书坐不住?过度强化超聚焦不可取!

2019-05-18   幼儿园张老师

点击右上角关注“幼儿园张老师”,分享我的育儿原创,一起感受教育过程的美好!


田姨家的孙子亮亮上小学一年级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亮亮的老师就找妈妈谈了几次话,集中问题都是亮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老师上课的时候,亮亮在玩铅笔盒;老师提问,亮亮看着坐在那里,心早都飞到窗外去了,老师叫了几声都没回过神儿来。

亮亮的状态让人感到忧心,连带着一年级的学习成绩也遭遇滑铁卢,一家人为了孩子忧心忡忡。

田姨找到我,希望能给她一点好的建议:小张,你说我家亮亮如果真的不专心,那为什么他在家看动画片的时候一个小时都不带动的?有时候我叫他,他都听不到。所以我想着是不是学校老师讲课没意思,我家亮亮不爱听?我家亮亮小时候谁不夸孩子聪明?怎么上了学成这个样子了?真是愁死人。

我:阿姨,你家亮亮经常看动画片吗?

田姨:对呀,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回家都看一会儿,我怕他眼睛看坏了,一天就看一两集,我家亮亮乖着呢,一看动画片一动不动,我正好做饭。

我:阿姨,看动画的注意力和看书学习的注意力不是一种。

田姨:注意力就是注意力,这有什么不一样的?

看着田姨满脸的困惑,我想说:

很多家长都因为认识不清这个问题,而对孩子产生了教育的误判。

儿童为什么看动画片很专注,看书坐不住?

动画片的视觉特点

动画片是一种将静止画面连续播放从而产生动态视觉效果的儿童娱乐产品,动画片对儿童的视觉刺激是持续的。儿童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因为色彩鲜艳、情节完整,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就能对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动画片是一种娱乐方式,带给儿童的是轻松的体验。

看书学习的视觉特点

儿童在看书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静止的文字或者老师的口授内容在大脑中进行思考和转化,从而理解和记忆一定的知识,学习的视觉感受往往是静止的,与动画片相比,没有强烈的愉悦感,因此更考验孩子对注意力的自我把控。

孩子喜欢电子产品是抗拒孤独的一种方式

除了动画片,平板电脑、手机、网络游戏都容易让孩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一方面电子产品的动态效果让孩子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获得信息和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动态的电子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安全感,弱化了孤独感。

大人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如果刚看完电视就开始写作业,房间里静悄悄的,写上一两行字就感到非常无聊,接着开始不断回想刚才电视里的剧情,反反复复。

但是我们小时候的那些学霸们,可以连续一天沉浸在图书里,就好像书比动画片好看千万倍一般,实际现在想来,不过是他们习惯了看书这种注意方式罢了。

动态视觉刺激容易激发儿童的超聚焦注意

电子产品所提供的动态视觉刺激激发了孩子的超聚焦注意方式。

“超聚焦(Hyper Focus)”是将注意力特别集中在某一个狭小物体上,而完全忽略周围其他一切的注意力方式。

超聚焦的注意方式要求注意对象与周围事物有鲜明的对比性,注意对象的声音、形象更为突出。注意者如果长时间接受这种刺激,就会逐步适应,从而对其他注意对象产生抗拒感,进一步失去兴趣。

过度强化超聚焦的注意方式有什么后果?

习惯于过度集中的视觉刺激,对静态学习失去兴趣。

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电子产品让注意的时长越来越短。虽然孩子在超聚焦注意方式中是非常专注的,但是他的注意时长会因为动态内容的刺激程度逐步缩短,一个习惯于看动画片的孩子,突然开始被要求看书,这种转换一定不会顺畅,孩子也一定会厌烦。

习惯于作为信息的被灌输者,对独立思考失去兴趣。

研究表明,过早接触电视、计算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A)和社交障碍问题。

实际上,动态刺激使儿童在一种被动的情况下接收信息,不需要在大脑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过滤,这种方式更为轻松,也更得到儿童的依赖。突然让孩子从这种环境转为需要思考的状态是很艰难的,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自我思考丧失信心。

家长如何做,可以弱化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超聚焦问题?

给孩子提供适宜模仿的行为

儿童心理特点表明:如果成人在儿童面前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规则,那么儿童从心理上很容易自我认定为这是成人对自己参与进来的邀请,儿童对成人所做出的错误行为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成人尽可能地做好儿童的榜样和示范。

家长常常有困惑:我不是想玩手机,我是有工作需要操作手机啊!完全不使用手机是不可能的。确实如此,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无时无刻离不开手机,但是只要进入和孩子在一起的环境,我会选择避免操作手机的情况在孩子面前出现,或者需要用的时候也会避开孩子的视线。

自从开始头条创作,我的专业图书阅读量不断增长,在家的时候,我常常保持读书的状态,孩子爸爸因为工作的缘故,也需要看书,当我们两个都看书的时候,我家小宝先是自己玩玩具,没过一会儿就会在书架上那本书也坐在那里读,屋子里静悄悄的,但是孩子并不孤单。

和孩子共同设定行为的限制

儿童总会去尝试、测试成人为自己所设置的限制,一方面出于好奇,另外一方面,孩子其实是想知道如果越过限制会有怎样的后果。

针对电子产品的问题,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约定。现在的环境下,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是不现实的,家长可以给接触划一个范围。比如:设置一日活动时间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可以玩电子产品,不能超过半小时;并且注意不要用动画片去培养孩子对连续剧情的胃口。即使是大人,也难以抵挡电视剧的诱惑,何况是孩子。

当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家长一定要给予约定好的惩罚。这个惩罚不是打骂,而是剥夺孩子某些活动的权力,比如:不能玩玩具、不能参加某个活动、不能享用明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

用高质量的陪伴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喜欢电子产品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把动画片、手机等等同于家长的陪伴。所以,要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最好的办法是家长真心实意的陪伴,陪孩子走进大自然,多做运动,消耗体力,参观博物馆,和小伙伴玩耍,这些方式使孩子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并且因为有趣而放弃对电子产品的执念。家长要做的是:一定不能人在心不在的陪。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有意聚焦,弱化超聚焦注意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超聚焦的注意方式应该在低幼阶段逐步弱化,特别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时刻。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孩子有意聚焦的注意方式。

有意聚焦(Intentional Focus)是人带有一定目标,并可以在注意过程中随时将分散的注意力拉回目标上来的注意力方式。

有意聚焦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孩子的自控力培养。因为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即使对于喜欢学习的孩子来说,只有兴趣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自律性,督促自己把注意力放到学习内容上来。这时候,拥有有意聚焦能力的孩子一定会在群体中得到凸显。

培养有意聚焦的几点建议

有意聚焦的注意方式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而且越早越好,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性不够成熟,更容易以习惯培养的方式来内化一些要求和认识。

持续进行亲子阅读

喜欢读书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这是长时间的习惯培养。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可以把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变成亲子阅读活动,每天陪孩子读书。读书是一种培养有意聚焦的绝佳途径,在长久的阅读体验中,孩子会像适应超聚焦一样,对有意聚焦逐步适应并且同化,那么进入小学后,这种学习方式将自然衔接并且持续推进。

经常提问引发思考

有意聚焦的重要特征是对聚焦对象以思考的方式进行关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经常问孩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以外出旅游为例,有心的家长就不会只让孩子开启逛吃模式,可以在出发前讲一讲旅游地的知识,在旅游的途中问孩子:我们今天要去哪里呀?一会儿你可要关注一下,这个地方有什么特产、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回到家还会督促孩子写游记,这实际上就是对注意程度的梳理和思考,经常进行这种练习有助于孩子有意聚焦习惯的形成。

避免对孩子注意活动的干扰

孩子进行拼插、积木、娃娃家等游戏时,注意力也是非常集中的,这些活动和看书学习相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活动过程依靠思维指引。比如:怎么搭积木,接下来玩什么,都需要主动思考。当孩子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家长要注意,减少关注或者直接参与进去都是可以的,但是不要随意的打断,特别是不要进行无关话语的插入,一会儿嘘寒问暖,一会儿递来美食,这些行为很容易打断孩子的思维链条,进一步影响到有意聚焦的形成。

结语:孩子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被其心理发展特点所左右,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永远是教育的关键点。作为家长,我们也要摒弃那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思想,做好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