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曾在《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中说:
“只要你行走,就能与你生命中的真相相遇。正如我。走着走着就找到了自己。
走着走着,就走进了阳光照射下的内心世界里。”
可见,旅行是很神奇的,它可以唤起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美好到让所有人都倍感惊讶。
因而,很多人开始打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由头出去旅行,只可惜,真正能够在旅行中与自己对话的人却没有多少。
很多人都把旅行变成了“赶集”。
坐最贵的飞机,挤最拥挤的车,住最贵的酒店,吃最敷衍潦草的饭菜,更有人为了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宁肯在被人淹没了的风景区排上几个小时的队。
尽管,这种囫囵吞枣的旅行方式并不能让人汲取到营养,但很多人依然乐此不疲。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肉体在路上,灵魂却没有同行。
就在国庆节期间,杭州一个叫“立马回头”的公交站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一名游客夹在其中直呼“我也想回头,但是回不了了”。
如此幽默的语言,立马引发了人们一阵笑意,却也透出了其中的无可奈何。
原来,就在这个公交站的前后,道路统统堵得发红,一个站甚至要走半个小时左右,往前走不动,往后也退不了。
“立马回头”真真是秒变“无法回头”。
如此这般,既没办法愉悦心情,也升华不了自己的灵魂,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大多数人在景区排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告诉其他人:你看,这个地方,我来过。
可悲的是,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打卡式旅行”风靡已久。
早在这之前,英国《经济学人》就有报道称,有一部分中国人出门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拍摄制作一段时长约15秒的视频。
这篇报道还取了一个有趣的副标题:
It's not about where you've been, it's about where you're seen to have been.
翻译成中文就是:关键不在于你去过哪里,而在于“人们看到”你去过哪里。
很讽刺,却又很真实。
很多人都忘记了旅行的初衷到底是什么,仿佛就是为了旅游而旅游,为了附庸风雅而旅游。
然而,这种旅游方式只会让人疲惫不堪。
余光中曾说:
“旅行的意义不止告诉别人:我来过。
而是对于人的一种改变,旅行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让人看到更长远的未来,在旅途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
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内心的平静,用心去感受沿途的风景。
而,疯狂的打卡“到此一游”有时候只能空有其表,失去了旅行本身的意义。
很多人在旅行中只想着奔赴下一个目的地,却忘记了看路上的风景。
但其实,美景不应该只存在于目的地,更应该在路上。
几年前,曾随团坐大巴去往锡林郭勒大草原。
当时的条件不算好,夜班车,导游也不大与团友们互动,最糟糕的是,车子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出现了故障,整车人都被困在了原地。
漫长的等待后,每个人的心里都隐隐起了情绪,只想着尽快赶往目的地,结束这种烦闷的感觉。
就在所有人怨声四起,导游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人拉开了车窗,忽而一道亮光切入车内,瞬间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时值破晓,东方云空隐隐发白,车窗外的草原风景绵延而去,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眼球。
不多一会儿,灰白色的天空晕出了点点红色的霞光,那抹霞光像是绸缎一般,在天空中逐渐铺展开来。
接着,柔和娇羞的太阳像是破壳而出的雏鸟,露出了点点端倪,在昏沉的暗色中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终于暗色消退,逐渐露出万点光芒,直到强光刺眼,整片草原的东方都似燃烧了红彤彤的火焰。
“太美了……”
“太壮丽了……”
车内有人开始喃喃自语,似乎每个人都被这眼前的景色震惊到了。
所有人都醉心于这壮丽的日出景色中,再也没有人去计较旅途中的不快和那未知的目的地。
歌德曾在《致卡罗琳·冯·赫尔德》里,对旅行做了这样的一番解读:
“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目的地固然是美好的,但沿途的风景何尝不是一道视觉和心灵上的盛宴?
旅行不仅仅是为了到达,还需要我们去感受沿途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去看看沿途中的那些风景,然后再去听一听,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
其实,在旅行中,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开阔自己的眼界,释放自己的心情。
沉闷的生活往往让很多人情绪低落,旅行,无疑是最好的解脱办法。
电影《心花路放》中,黄渤饰演的耿浩与妻子康小雨离婚后,精神一度崩溃,于是他与徐峥饰演的郝义踏上了去往大理的路途,开启了一段“治愈之旅”。
一路上,他们邂逅了无数“桃花”,经历了各种人各种事,耿浩的情伤也逐渐治愈。
终于,耿浩放下了心里的阴影,找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
那一路上的风景和人事,就是一把钥匙,缓缓地打开了他的心扉,让他接纳了离婚的事实,也最终接纳了自己。
伍诗绮在《无声的告白》一书中写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做回真正的自己。”
而旅行,恰恰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当你走在路上,见过更多人,听过更多的故事,遇见过更多的景色,读懂了人间百态,就会慢慢跳出自己那个狭隘的小世界,忽地,就会更加懂得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彼时,再次回首相看,那些曾让人发疯发狂的伤心往事,竟也可以淡然处之。
当一个人见过了高山,自然就有高山的胸襟。
当一个人经历过大水,自然就会有大水的情怀。
那些让人感觉沉闷的琐碎,都会在山水洗涤过的胸腔中慢慢消退。
曾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当你在无垠的海边第一次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当你在潮湿的风中感受到了平稳的呼吸,多好听啊,一遍一遍的。
你突然明白,自己还活着,并且如此真实的活着——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是的,旅行不仅可以让我们跨越生活中的“苟且”,更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强烈的生命力。
在台湾,有5个耄耋老人,平均年龄81岁。
一个重听,一个得了癌症,其余三个都患有心脏病。
然而,即便这样,却没能阻碍他们的疯狂,为了年轻时的梦想,他们一起相约环岛骑行。
六个月的准备,环岛13天,从北到南,1139公里。
即便中途困难重重,却依然没有打败他们的热情,他们总是奋臂高呼:“年轻的感觉全都出来了!”
他们就真的像是一群年轻人一般,在海边嬉戏打闹,与爱人深情相拥。
那一刻,任何人都愿意相信,这群不知明日在何方的老人,用这种方式拥抱了那个最好的自己。
台湾作家简贞在《行旅残句》中曾说:旅行不是观光,观光是寻找人群,旅行正好相反,它寻找自己。
生活很现实,总有许多我们要逃避的东西,比如一场失败的恋情,再比如倍感无望的未来。
伤心、难过、焦虑、迷茫……
然而,当我们行走在路上,与内心的自己碰撞,就会猛然发现生命的珍贵和人生的美好。
回首再看,那些匆匆而过的脚步,总是夹杂着些许的焦虑和错过。
因而,慢下来,让灵魂得到休息,才是旅行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慢慢地去领略风景,慢慢地去体会人情,要知道,那些回忆起来有些甜美的旅程,都是用心去感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