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有一位充满传奇的女性:她出身贫苦,从小有姓无名,被父母喊着“桂二妹子”。8岁时,与姜锦春订婚,成了姜家的童养媳。
这样一个大字不识的乡间老太,却养育了一位开国少将,被开国领袖毛主席尊称为“国之贤母”。
重视教育,对穷人有仁爱之心
1868年,姜母出生于湖南娄底老街一个贫苦的农家。父亲姓刘,却没给她取名,只按辈分,称她“桂二妹子”。
由于家境贫寒,8岁时“桂二妹子”就被许配给了姜家做童养媳。
姜家自古以船运为生,“桂二妹子”嫁来之后,开始栖居在姜家的运货小木船上,跟随长辈们一起走涟水,进湘江,下洞庭,入长江,漂泊江湖。时间一长,小小的女娃子有了不一样的见识。
姜锦春比她小两岁,“桂二妹子”就像姐姐照顾弟弟一样着“丈夫”。嫁人后,姜刘氏勤俭持家,从船运到以蒸酒打豆腐、经营南货零售等为业。在姜刘氏的带领下,姜家渐渐富裕起来。
一边操持家务,姜刘氏还十分重视孩子教育。她大字不识,没有上过一天学,却深明大义。不管家里如何困难,却坚持不分男女将适龄的孩子送到学堂或私塾读书。
开国少将姜齐贤是家中幼子,姜刘氏先让他读了几年传统私塾,又送他入“新学”就读,最后将他送到长沙深造,还叮嘱他一定要把英语学好。
在国家新学萌芽的时代,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许多人都对新学保持观望、观望、怀疑甚至抵触态度。
然而没有文化的姜刘氏,却凭借着她过人的见识,将子女养育成人。
姜母的培育,最终使姜齐贤成功转入纯英语授课的湘雅医院护士学校攻读,最后在部队里当上了军医,成为了红军的卫生部长。
姜齐贤
姜刘氏不仅持家有道,还时常告诫后辈要讲孝道,明事理,体人性,对穷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其孙子姜渭澄回忆奶奶时说:“奶奶从不嫌贫爱富,我们常常见到她把拖儿带女讨饭的人请进家里,用油煎两个鸡蛋炒饭给他们吃。”
“奶奶也很严厉,家里任何人都不允许打牌、赌博。如果有谁胆敢破例,奶奶就罚他跪在祖宗牌位前,悔过认错。”
姜刘氏一共有7个孩子,在她的努力下,7个子女个个都是读书人。老五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老七是家中读书最多的人。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她的几个孩子纷纷参加了革命,老太太还特意去武汉看望过他们。有人问起:“现在兵荒马乱的,您不怕吗?”
老太太却说:“到处黄土可埋人。”
一句话,让即将出征的孩子们备受鼓舞。
毛泽东、朱德亲自为她祝寿
1931年9月,姜齐贤少将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由于国民党对红色根据地的封锁,他一直联系不上家人。为此,邻居们开始说闲话,讲他没什么孝心。
只有姜刘氏相信自己的孩子,虽然心中思念,却不露声色,和往常一样做生意、打豆腐、卖南货,还反过来安慰丈夫和妻子。
一直等到1938年4月,在姜齐贤与母亲及家人失联9年后。他以八路军卫生部部长身份出席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的军队卫生工作会议,才首度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并亲笔写了一封家信。
照片登在报纸上,被姜齐贤的五哥看到了,老五立刻将消息告诉了老太太。
老太太得知后,让老五写了一封信,叮嘱姜齐贤:“好好干革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同年7月,姜刘氏即将迎来70大寿。姜齐贤身在延安,无法回家祝寿,深感内疚。一天,和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一起时,他无意间倾吐了这件心事。
毛泽东对于这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十分尊重,连忙叫工作人员找来一块红绸布,托林伯渠代笔,在红绸上写下“国之贤母”四个大字。
自己则亲笔在红绸右上方写道:“姜母刘太夫人七十寿辰志庆”,在左下方署名:“毛泽东敬祝”。
朱德见此,也即兴挥毫,在另一块绸布上题了一首祝寿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孟母贤劳说断机,哲嗣医疗称妙手,楼兰未斩尚戍衣。”
8月23日,姜母70岁大寿时,收到了两份来自延安的包裹:一副是毛泽东亲笔题名的“国之贤母”,一副则是朱德手书的祝寿诗。红绸送到了姜母手上时,老太太笑着说:“国家一定会解放的,这两件珍贵礼物一定要世代传下去。”
如今,这两幅寿幛被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姜家家风世代相传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惜撕毁和平协议,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因为姜齐贤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更因为毛泽东和朱德的亲自贺寿,姜母成了被人盯梢、诬陷、骚扰的“重点对象”。
80岁高龄的姜母却毫不畏惧,反而积极和国民党湘乡县负责人斗智斗勇,甚至还设法营救了朱海泉等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
令人悲痛的事,194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不到1月时,积劳成疾的姜刘氏最终病倒了。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事务千头万绪,接到家人电话时,姜齐贤忍痛回电:“悚闻母亲病重,本应回家尽孝,只因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公务繁忙、难以如愿。万一慈母去世,请两位兄长为主收埋。”
10月28日,姜刘氏去世,享年82岁。
11月3日,卫生部得知姜刘氏逝世之事,联名呈报主席,看到请示报告后,毛主席亲笔批示:准假十天,并致哀悼。
如此,姜齐贤才匆匆送了母亲最后一程。
虽然身居要职,但姜齐贤却牢记母亲教诲,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和艰苦朴素的本色。
家中的家具陈设都很普通,公家配给他的专车他只用于工作,和老伴外出则坚持挤公交车。
姜齐贤对子女亲切慈祥,关爱备至,但管教严格。姜齐贤经常告诫子女,革命干部子女不应当脱离群众,不应当显得特殊,不要有优越感。
其女儿姜平在《回忆父亲二三事》中曾记叙了一件很小的事情:
有一天,哥哥姜钧寰从莫斯科回北京,家里用汽车去接。
父亲姜齐贤发现后,把家人及秘书都叫到一起,满面严肃地说:“这样不好!车子是组织给我工作需要用的,不能为孩子派用。你们平时已经享受不少不应当享受的待遇,如果再不自觉知足就不好了……”
爱心人士缅怀国之贤母
姜刘氏逝世后,葬于娄底市东南郊珠山公园,数十年来,一到春节及清明,各界人士纷纷献上挽联和花篮来怀念这位“国之贤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