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很多人在这期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热在三伏”,在高温下,身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增加,会使出汗量变多,甚至会使钾、钙、镁、钠等矿物质流失较多,出现电解质失衡的情况。
夏季,人们出汗多,很多人喝水都是大口急饮,想快速改善口渴,补充身体水分。
关于水,你了解多少?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人体七大营养素之一。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
水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体内能量代谢产生的热量,通过体液传到皮肤表面,经蒸发或排汗带走多余的热量,从而保持体温恒定。
水还能起到稀释作用,血液中大部分是水分,当身体缺水时,会使血液变得粘稠,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
三伏天,出汗多,健康补水很重要!
1,水量
一般情况下,夏季高温环境中,人体的水分排出量可达到约3300毫升。如果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运动,水分排出量可达6600毫升。
所以,为了满足人体水分的需求,建议,正常成年人每人每天饮水量至少为2000毫升,能多喝更好。
对痛风者、高尿酸血症者,建议每人每天饮水量至少为3000毫升,如在急性发作期,最好再多喝一些。
2,水的类型
一般来说,喝水是指白开水。
到了伏天,很多人喝“水”,都是一些果汁饮料、碳酸饮料、运动型饮料等,这种“水”,含有大量的糖分。
饮用饮料太多,可能会使血糖升高,还会影响食欲。
3,饮水频率
天气炎热,多数人喝水都是感到口渴后,会快速、大口地喝水,但这种“牛饮式”饮水方式并不合理。
一次性喝水太多,会增加身体的负担。最好是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喝水。
最主要的是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不要等渴了,再喝水。
三伏天喝水,谨记:三宜、三不要!
“三宜”:
1,清晨空腹时,宜喝温水
睡了一宿觉,身体流失了很多水分,而处于空腹状态时,补充水分,最好喝一杯温水,避免凉水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适。
2,晚上起夜,宜少量喝水
晚上睡觉时,人的代谢变慢,但也会通过排尿、出汗、呼吸流失水分,容易使血液变得粘稠、代谢物积存。
最好在临睡时适度喝水,缓解症状,同时,晚上起夜后,也应少量喝水,稀释血液,降低脑血栓的发病风险。
3,宜喝一些绿豆汤
夏季很多人都会喝一些绿豆汤解暑。绿豆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
对多炎热性体质的人,建议多喝。
但对寒凉体质者、服温补类中药者不宜喝绿豆汤。
“三不要”:
1,不要大量运动后暴饮
夏季天气炎热,代谢旺盛,运动后很容易出汗,而大量运动后,出汗会流失很多水分,容易产生口渴。
这时,很多人会选择“暴饮”,也就是一次性狂饮,大量补充水分。
实际上,这样不利于身体健康,出汗多,流失水分,也失去了大量的矿物质,如钠。如果过量喝水,而不及时补充矿物质,可能会出现低钠血症,俗称“水中毒”,其表现为软弱乏力、恶心呕吐、头痛思睡、肌肉痛性痉挛等。
最好是在运动后,喝一些淡盐水,避免失去过多的钠,喝水时,也不要暴饮,慢一点喝,身体才能更好的吸收。
2,不要喝太多冷饮
很多人为了解暑,会选择喝一些冰镇饮料、冰镇啤酒,喝的时候很爽,但冷饮会使胃肠粘膜突然遇冷,导致胃部痉挛,引起不适,甚至腹泻、腹痛。
尤其是一些体质差的人,还有老人和小孩,最好不要喝太多冷饮。
3,重症中暑,不要马上喝水
中暑分为轻症和重症,轻症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乏力、心悸等,而重症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对热射病者,不要马上喝水。若分不清病症,最好及时送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