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最后为什么会失败?看他们的二把手就知道了

2020-02-16   牛老师的历史闲谈

众所周知,一提到《水浒传》,人们就会想到梁山108 位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他们是以宋江、卢俊义为代表的一大批人,由于各种原因,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被动或主动地上梁山的全过程。

而"逼上梁山"一词则成为人们描述他们上梁山最贴切的词语,从"逼上梁山"中的"逼"字,我们不难看出其所体现的被动性,而他们的被动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表现在对朝廷的愚忠和奴性思想上。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梁山好汉最后才选择了招安,最终失败。其实这一点不光是在老大宋江身上体现出来,作为梁山的二把手,卢俊义也得为梁山的失败承担责任。

卢俊义,他是继宋江以外又一个重要人物,在梁山上排名第二。从他上梁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反抗的被动性,他是被宋江和吴用"赚"上梁山的。

从后来的种种表现中,我们不难明白宋江赚他上梁山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慕其出身和才华,因为卢俊义是"北京大名府第一等长者","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敌",又是宋时最有名的崔、郑、卢三大家族之一。若得此人,可以调高梁山泊的声势。

二是如书中卢俊义初见吴用时所说:"卢某生于北京,长在富豪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做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又无寸男为盗,亦无只女为非。"又如他动身去泰安州,不是为了躲避吴用所说的血光之灾,如他自己所说是为了去收服梁山,向统治阶级表忠心。

他在去泰安州时还缚起一面旗,赤裸裸地表现自己的目的。在管家李固劝他不要树立这样的旗子时又说自己收服梁山这伙强盗势在必得。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卢俊义本人是一个恪守封建伦理观念,坚决维护封建正统秩序的人,同时也向统治者表明他的忠心。

正是他所具有的这一思想,使宋江觉得自己与卢俊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高度的默契感,可以为他日后所推行的招安路线减少阻力。

第一次在被活捉上梁山后宋江邀请他做山寨之主时,他表现出的是"宁就死亡,实难从命"以及"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拒绝上梁山最强烈的人,也同时表现出对朝廷的一片"忠心"。

到后来知道家庭变故时,还执意回家,在梁中书审问时,又表现出强烈的奴性思想,唯命是听,最后被陷入死牢,被宋江等梁山好汉救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才抱着避难的心态上梁山的。

在真正上梁山后,他处处表现出对宋江招安路线的支持和维护,到后来招安后,积极地报效朝廷,在征方腊后,回朝受封赏时,燕青曾劝他隐姓埋名,寻个僻静去处,安度晚年时,他却想"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可见他自始至终对朝廷的忠心和对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愿望没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