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扫描”观音庙村:美丽的小村庄

2019-08-29   内刊主编

沿着共建路向北,过河洛镇政府驻地,在204国道以南区域,紧邻着泊麦口村有座美丽的小村庄,叫做观音庙村。村庄有200余户,590余人,70%以上的人口为董姓村碑记载,观音庙村明朝中叶建村,因村前有座观音庙,因此得名。

但在村中打听一圈,没有人说得清原观音庙的存在位置,甚至也没有人知道村前曾经有座观音庙。倒是听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村庄曾经叫做关王庙。至于关王庙的村名由来如何?又是哪年改成了观音庙?问了一圈也没有人给说个明白。

经查阅莱阳董氏家族的资料,此事有了个大概眉目董巷(现在称旌旗路东城巷)。此后,莱阳董氏家族日渐枝叶繁茂,成为莱阳望族。当时莱阳城内按照自然方位划分为六坊,分别是:忠正坊东北关坊、杏坛坊、宣化坊、迎仙坊和贤古坊。随着人丁日益兴旺,董氏家族分居两坊:忠正坊和东北关坊。《悠悠董氏情》一书记载:“分忠正坊者授产在沐浴社关王庙(现河洛镇观音庙村),分东北关坊者授产在淘漳社田格庄。"

从此,两坊董氏在各自居住地繁衍生息。

书中明确记载了观音庙村的前身是关王庙也许是在岁月漫长的流转中,村庄的读音逐渐演变,最后成了大家都熟悉的观音庙吧。

究竟村名如何演变,暂且搁置不论,且说村庄的重姓人家,其先祖确确实实是莱阳的名门望族。记载,莱阳董姓氏族在明、清两朝九品以上的官员共有63人。其中董嗣朴、董嗣谌兄弟二人皆为明天启辛酉科举人,兄弟同榜中举轰动了当时的莱阳城,一时传为佳话。董嗣谌官至河南按察使,其兄董嗣朴官至山西按察司兵备驿传道。

据董氏族谱记载,董嗣朴去世后葬于治房祖茔,进士张允抡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而董嗣谌卒后葬于泊麦口新阡,即现在的观音庙村域内。墓前有坊、柱、石人、石狮等,路边竖有下马石。据传墓室有三间房的面积大,有精美的壁画和石刻。

1958年大跃进期间,墓前坊柱等被拆除,坟墓几被夷平,但还留有微凸的坟堆,墓室也保存完好。在莱阳城东门外曾有两座牌坊,坊匾分别为“兄弟联坊”“兄弟金紫”,是其后人请旨为董嗣谌及其兄董嗣朴二人建造的。

2007年,董氏族人捐资在原址为董嗣谌重新修筑坟茔。在观音庙村董氏墓园,董嗣谌的坟墓格外醒目,大理石围栏昭示着主人地位的尊崇高大的汉白玉大理石龙头碑赫然矗立,碑文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辉煌生平,让人顿生敬畏之心。每年清明前后,都有董氏后人来此祭拜先祖。

朝代更替,岁月变迁,有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原本的风貌,观音庙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村庄原有的部分土地划转为军产,有一部分土地租赁出去建了工厂,村庄可耕土地面积尚余300余亩。当然,现代化的新农村早已摆脱了单纯的农耕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村民们或者在工厂打工,或者自主创业,也有人打起了高效农业的主意,大棚草莓、桑葚等水果的种植,引发了采摘热潮,为村民拓宽了收入途径。

在守望亦在发展,在传承亦在改变。如同中华大地上众多的村庄,观音庙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观音庙村开始规划新农村。那时,富裕后的村民纷纷有了改善居住条件、建造新房的需求,时任村委班子适时出台措施,统一规划房屋外形规格,并按照从北向南,15公分的高度差打造房屋排列科学严谨的措施为村庄的美丽建设扎下了牢固根基。

十年后的今天,再看观音庙村:红瓦白墙,并然有序,街道宽敞,出行方便,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村庄的名字或许几经更改,村庄的百姓也传了一代又一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来如此,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只要人们安居乐业,便是岁月向好,人心向暖。

(作者: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