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向你借钱时,熟记这三条原则,避免有借无还

2019-10-26     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

关于借钱,民间有句俗语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些好心借钱帮助朋友的人,往往借出去的钱很难要回来,还被人当成仇人。

因此,莎士比亚说:“不要轻易借钱给别人,也不要轻易向别人借钱;借钱给别人会让你人财两失,向别人借钱会让你挥霍无度。”《羊皮卷》中说:“借钱给朋友,将以失去友情作为利息”。作家三毛说:“与朋友之间不要有金钱来往,不要借钱给朋友,如果借了,就不要求还。”演员周立波则说:“如果你不想和一个人交朋友那就问他借钱,如果你不再把一个朋友当作兄弟那就叫他还”。

由此可见,借钱不仅伤害感情,还会让你金钱损失,最后落个“人财两空”,伤心又伤财。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借钱”属于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勇敢面对吧。当别人向你借钱时,熟记这三条原则,越早知道,越少吃亏,甚至可以避免有借无还!

1、救急不救穷;

何为“救急不救穷”?就是指:可以救助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治病就医、天灾人祸、各种突发事件等等;但是不能帮助那些人穷志短、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人。帮助了有急难的人,他人会感激你,并且他们可能发愤图强,最终还上你的钱。但是你帮助不思进取的穷人,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让他们形成依赖感,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最后演变成“斗米恩,担米仇”。

现代社会的扶贫口号也是“扶贫不扶懒,帮困不帮愚”,即帮助有上进心的穷人脱贫致富,但不会帮助那些自甘堕落的懒汉。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不怕家里穷,就怕出懒虫!所以说,即便是我们手里有钱,或者关系再亲,也要遵循“救急不救穷”的借钱原则,才能避免有借无还!

2、借亲不借疏;

何为“借亲不借疏”?就是指:可以借钱给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因为知根知底,对他的收入状况也基本清楚,便于控制风险;但是最好不要借钱给关系疏远或者距离太远的亲朋好友,因为对他们的情况不了解,他们借钱不还,或者人玩消失的概率很大。

比如说,平时就和你关系很一般的同学、朋友、同事,你不了解或者不认可对方人品,最好不要借钱给他们。刚刚认识没有多久的朋友或同事,即使你们聊得来,也最好不要借钱给他们,因为有句老话叫“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还有就是,隔着一层关系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也不要借钱给这种人,因为麻烦很多。

最后就是,好久没有联系你的人,突然找你借钱,也不能借钱给这种人。因为这种人的目的性很强,把朋友当成猎物,借钱不还的几率也很高。所以说,熟记“借亲不借疏”的原则,越早知道,越少吃亏!

3、借少不借多;

为什么要“借少不借多”?主要是为了控制风险,也不至于因为借钱给他人,尽了哥们义气,而让自己日子过得狼狈不堪,还连累了家人。正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所说:“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当我们借钱给他人时,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借,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但是帮助他人办事时,可以全力以赴,毫无保留。

借钱给亲戚朋友,也是一种风险投资,投资的是人脉,因此也要考虑风险。而且,我们最好能够把风险放在第一位,千万不能孤注一掷,说什么“如果别人不还钱,就算是用钱认清了一个人”这样的糊涂话。每分钱都来之不易,都需要聚少成多,你不爱财,财也不会爱你!

巴菲特是投资大师,大家都以为他喜欢做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但是他却说:“实际上,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不会轻举妄动”。由此可见,巴菲特做事情是把风险管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高利润。因此,我们也要学习巴菲特的小心谨慎,借钱数额必须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即便对方不能及时偿还,也不会给自己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如果借钱的额度超出了你的承受范围,则不能借。

结语:救急不救穷、借亲不借疏、借少不借多,这三句俗语都是老祖宗根据生活实践而得出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学习借鉴。虽然时代变迁了,但是生活的本质、人性的弱点没有多少改变,因此老祖宗的话依然是比较受用的!

当别人向你借钱时,熟记以上三条原则,避免有借无还。而且,借钱的这三个原则,我们是越早知道,越少吃亏!朋友们,您会借钱给别人吗?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_-JCW4BMH2_cNUg_33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