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佛家也将“不淫邪”作为五大戒律之一。淫邪,就好比是佛教三毒之一的“贪念”,执著于内心喜好的外物,超过了一定限度,最后必然残害身心,为恶之根源,是一种不善根。
何为“淫邪”?就是指与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主要包括非人、非处、非境、非时、非法、非量的交合。 佛家认为:远离邪淫,有这些好处: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那么,淫邪到底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有哪些危害呢?其实,邪淫主要有这以下4大危害,我们不可不知!
1、败家;
同治三年正月十五,曾国藩在当天日记中写道:“家败之道有四,曰: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意思就是说:一个家庭败落,往往会有四种迹象,即礼仪全废,兄弟欺诈,妇女淫乱,子弟傲慢。
由此可见,一个家庭中若出现了妇女淫邪的不祥征兆,则会败坏家运,使得几代人鸡犬不宁,整个家庭慢慢走下坡路。最近几年,接二连三的女明星婚内出轨,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人的行为不仅伤害了无辜的孩子,还败坏了自己名声,甚至大大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及财运。
其实,不仅是妇女淫邪,男人婚内出轨也是败家的征兆。小老百姓,因为犯了淫邪,在外面找小三,最后导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事业受损;大的企业家或明星,因为去外面偷腥,做了淫邪之事,既是败坏名声,也会使事业受到很大损失。所以说,邪淫是败家的征兆,我们不可不知!
2、亡身;
中医讲究人有三宝:精、气、神,它们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非常珍贵,正所谓是“一滴精子十滴血”。
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又因为精、气、神三者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所以若“精”受损,气和神也会变差。保住了精气神,就可以健康长寿;过度淫邪,就会耗损元气,耗竭精气,然后百病丛生,夭折阳寿。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就有点纵欲过度,身体被掏空。他不仅在日记中记载自己“闺房大不敬”,多次骂自己是禽兽,还记录了自己伙同他人去朋友家窥探朋友家新纳的小妾,心生羡慕嫉妒恨。直到后来父亲忠告曾国藩要“三节”——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羞愧难当,于是努力克制淫邪之心,开始保重自己身体。正如他在写给父母的家书中所说“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为什么历史上400多个皇帝中,大多都是寿命不长?纵欲过度,淫邪心过旺,就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比如说,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国亡而身死。
汉成帝刘骜荒于酒色,专门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汉成帝尤其恩宠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俩,最后汉成帝纵欲过度,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年仅46岁。
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朱常洛继位后,整日沉湎酒色,纵欲淫乐,导致身体日益羸弱。在位仅仅一个月,他就暴毙而亡,享年38岁。
所以说,纵欲伤身、亡身,这是淫邪的第二个危害!
3、毒心;
佛家云:“万般皆由心,祸福由心造”,《围炉夜话》也说:一个善的念头,可以获得降福的吉神呵护,而一个恶的念头,就会招来为祸作灾的恶鬼,明白这一点便可以差使鬼神了。由此可见,我们的内心世界如何,都是通着福与祸、善与恶。
一个人身上的淫邪之心太重,就会毒害身心,使得自身气质阴暗、奸诈。正如《治心经》中所说“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日欲”,这里所说的“阴恶”就是指淫邪,它会毒害身心。
《易经》云:“君子以惩忿窒欲”,其中“窒欲”也是指“淫邪”。纵观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都过不了这两关——惩忿、窒欲。比如说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西楚霸王项羽、三国第一猛将吕布、闯王李自成等等,他们都或多或少被“淫邪”毒害了身心,最终招致了大的失败。
《道德经》第十二章讲到: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要欲望适度合理,不可使淫邪毒害了身心。毕竟,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所以说,淫邪会毒害身心,而这也是淫邪的第三大危害!
4、折福;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不仅会报应在我们自己身上,还会造福或殃及子孙后代。而淫邪属于不善根,我们若做了淫邪之事,便会折损阴德,伤天害理,败坏道德,令祖宗蒙羞,害自己,也会殃及子孙。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合口的食物吃多了终究会害病,顺心的事情太多了必定生出祸端。同理,淫邪之事痛快了一时,却埋下了极大的祸根,非常容易折损福气。所以说,折福是淫邪的第四大危害,我们不得不引起注意!
淫邪的四大危害,分别有:败家、亡身、毒心、折福,我们不可不知,而且是越早知道越好。朋友们,您都知道几个呢?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