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1日以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结合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特点,开展了疫情防控全面排查,逐一检查工业企业“防控责任落实”“分类防控返京人员”“建立员工健康卡”等内容的落实情况,指导督促企业加强科学精准防控。
作为市应急管理局执法总队一支队队长,张皞和同事们奔波在排查一线,帮助企业查找防护不到位的地方,助力企业安全的复工复产。截至3月15日,累计监督检查工业企业44725家次,推动企业整改问题2949项,对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企业公示381家。
“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争,我们来到复工复产工业企业进行检查、帮助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是给企业增加额外负担,而是为了保障他们顺利的复工复产,更是为了保障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张皞说。
指导工业企业复工 耐心宣传防疫政策
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渐向好,复工复产进入加速期,人员返京返岗进入高峰期。为充分吸取近期外省市生产安全事故教训,市应急局在工业企业防疫检查“16条”检查项的基础上,从安全生产责任制、人员管理、应急救援等方面制定安全生产“16条”检查项。这双“16条”检查标准,也成了张皞和同事们重点检查的内容。
工作中,张皞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工作重点各有侧重。有些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安全意识高,总体防疫措施到位,张皞在检查中,主要是查漏补缺,帮助他们把小细节落实、落地。
一次检查中,张皞发现一些企业虽然设立了集中处理废弃口罩的收集点,但是有的没有封闭,无法避免再次污染的风险,有的收集桶不够稳定,风一吹就倒了,张皞眼见着桶内废弃的口罩撒了一地。有些企业虽然对防疫工作的认识比较到位,但缺乏具体有效的管控措施,张皞和同事们就着重对这类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防疫防控要求,制定行之有效防控措施,并监督他们落实落细。
其中,有一家服装制造企业,老板重视程度很高,每两小时公共区域消毒一遍,每天给员工发4个口罩,但生产区人员密度大,食堂用餐人员间距不足。张皞对这家企业提出了增加员工班次从而降低人员的密度,食堂用餐人员利用餐盒到各自工位上用餐等建议。
对于类似情况,张皞和同事们在检查中会重点提示《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防控疫情指引》的具体内容,针对不符合要求的,在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后,协助企业整改到位。
在检查中,最让张皞和同事们耗费精力的是那些思想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抱有侥幸心理的企业,需要更耐心的宣传防疫政策,让企业负责人真正认识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这些企业,张皞说,只讲复工复产和持续抗疫防控不间断的重要意义,一般不太容易被接受。他会从企业负责人,或者负责安全工作的个人入手,耐心劝解。
“抗击疫情关系到每一个人,不管你是总经理,还是普通员工,在病毒面前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就有可能被传染。你不只是一个人,还有你背后的家庭……”张皞说,只有企业负责人真正认识到疫情防控工作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才能主动落实保障措施,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被任命为突击队队长
带领青年干部冲在一线
前不久,为遏制疫情扩散,决胜疫情防控工作,在团市委的号召下,经局党组批准,成立了以执法监察总队的35名青年干部为主的“张皞青年突击队”。突击队主要工作职责以总队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监督检查工作和存在问题的企业“回头看”工作为主线,以党员志愿服务为抓手,开展了高效、有力的具有应急系统特色的疫情防控工作。
能够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支队伍,在感受到光荣的同时,张皞切实的感受到身上的担子更加沉了。
迅速成立的青年突击队,开战即决战,第一时间赶赴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一线,贯彻落实全市“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疫情防控重点,指导企业规范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张皞已从事安全生产工作17年,早就落下了腰间盘突出的病根儿。自从2月20日接到对复工复产的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的紧急任务以来,他带着伤病“连轴转”,带领青年队员排查工业企业304家,发现并消除疫情防控隐患346项。
“我首先要冲锋在前,才能带领队员们个个奋勇争先。”每当有领导和同事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张皞都会干脆地说:“没事,我还扛得住。”
在完成日常检查的同时,张皞让青年突击队的队员全员停休,主动承担了周末的检查任务。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后,利用两天时间对全市240家医学观察场所进行了“四不两直”的安全检查。
张皞心里清楚,不是自己一个人忙,队里的每个人都在付出、都很辛苦。35名队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虽然正处于既有业务能力,又有工作热情的年纪,但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有的队员家离得远,每天要跑上百公里,有的家人生病没法照顾,更多的是经常有青年突击队员因为加班太晚,不得不在单位凑合一晚的。
作为队长,张皞更加关心队员的个人防护状况,叮嘱大家佩戴好口罩,并且适时调整家庭负担重的队员工作任务,或减少他们的检查频次,或安排他们进行案头工作,尽量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现场核查市民反馈问题
荣誉感战胜恐惧和担忧
“单位没有防护措施,也没有给我们发口罩,宿舍区也没有消毒……”除了开展复工复产安全检查外,张皞和同事们还要针对12345热线市民反馈的有关工业企业的问题进行现场核查。
2月25日,根据热线中提到的线索,张皞带队来到这家工业企业,检查发现企业有防控措施,也为员工配备了口罩,但存在宿舍区无隔离记录、无消毒记录的问题。张皞建议企业为员工发放口罩时留下签领记录,并要求企业对于宿舍区的问题进行整改。
“市民愿意拨打12345热线,说明他们信任我们,我们对待每一个举报投诉线索都要高度重视,接诉即办,才能尽早发现并消除隐患,我们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监督与参与。”张皞说。
前不久,通过12345热线,张皞还处理了这样一件让人异常揪心的案件。有市民反映,所在单位存在外地返京员工不隔离就上班,而且有住在宿舍的员工发热。张皞和同事们来到现场检查发现,这家单位于2月10日复工,当时并未强制要求湖北以外地区返京人员必须隔离14天。北京市在2月1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疫情防控期间返京人员有关要求的通告》后,该单位当日及以后返京的工作人员均在按要求进行隔离,没有到单位上班,而且单位目前没有湖北籍员工上班。另外,单位员工小杨于2月19日工作期间发热,公司拨打了120,并将其部门密切接触者17人进行隔离。当日,医院确诊为细菌感染。
张皞了解情况后,持续与企业进行沟通。“我要求企业到医院进一步核实,是不是细菌感染就彻底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了,在此之前,小杨和密切接触者都要继续隔离。”
当天晚些时候,医生明确结论,排除新型冠状肺炎嫌疑,17名密切接触者随即恢复工作,张皞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白天外出检查,晚上整理材料,有时准备会议材料需要加班到第二天凌晨。说起工作的辛劳,张皞语气平静。他说这是使命,每当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候,党员就是要冲上去、扛得住、打的赢。
“投身这场战‘疫’,是职责所在,使命使然。虽然有点怕,但是能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就没白忙,荣誉感已经战胜了我的恐惧和担忧。”张皞说,他坚信,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