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儿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
1
送礼这种事孰是孰非
谁也道不明
近日,南方都市报一则新闻引发网友热议,标题是这样的:班主任被举报收礼,家长联名挽留:公平公正却被陷害
事件说的是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六年级一位班主任,平日与该班的一名家长走得非常近,以闺蜜相称,对方常会送一些价值几百元包包之类的礼物。
可是后来,该家长认为闺蜜老师并没有因为她们的关系而特别关照在班上就读的孩子,于是一气之下就收集了老师收受礼物的证据向相关部门举报。
老师面临着即将被调离岗位的局面,班上其他家长不愿意了,一是怕因此影响孩子们小升初考试,二是认为该老师平时对学生尽心尽责,公平公正,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处罚。
据说,该老师收礼是事实,但是以闺蜜的身份,过后也会回礼,然事实真相如何,网友和不少家长其实并不纠结,真正让他们感到焦虑的是:给老师送礼这个事该怎么面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给老师送礼早已形成了风气,可能最开始的初衷只是单纯地想向老师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了攀比和收买的丑陋风气。
“不给老师送礼,我家娃在学校一定会‘穿小鞋’的。”出于担忧,父母们就开始变着法子给老师送礼。
有的家长为了能让自家的宝贝能得到老师的特别照顾,甚至不惜重金“收买”老师:逢年过节,不是送购物卡就是送红包,只有送出去了心里才觉得踏实。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竭尽全力无非就是想让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的重视、更一步的就是能因此成绩有所提升。
2
我们如此热衷的送礼,
真的“送”到心坎上了吗?
每到教师节,家长们都在群里炸开了祸:要不要送礼?怎么送?送多少合适?
一部分家长认为送礼是表示对老师的一种敬意和感激之情,有些家长却感觉这是在带坏教育界的风气,还有的处于一种观望状态,大部分人都送,我就送,总不能落自己一个。
也有些家长愤愤不平,认为送礼这种事不应该出现在校园,组织家长送礼的家委会有“道德绑架”之嫌。
中新经纬9月8日的一篇报道说,融360日前发布的一份有关教师节送礼的调查报告称,43.09%的人迫于压力送礼。
报告显示,大部分人(51.22%)送礼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但高达43.09%的人送礼则带有一定目的:18.7%的人送礼是迫于压力,怕遭到不平等待遇;24.39%的人送礼是希望能受到优待和特殊照顾。
而事实上,有80%的老师公开表示很反感家长送礼,不单是送礼的场面很尴尬,而且会让老师觉得对学生有亏欠之感。
前不久,有一位幼儿园老师网上晒图,称大老远跑过来给她送燕窝的家长“脑子是被门挤坏了”,引起大波吐槽:现在的幼师素质怎么这么差!
对于这位幼师的做法,大部分人都不认同的,你不想收这份礼可以当面拒绝,既然收了就不应该这样把一份为人父母的拳拳爱子之心当笑料,这着实让人看了气愤。
反观过来,我们家长是否也要反思一下,我们如此热衷的送礼真的“送”到心坎上了吗?到底这样做是否可取?
孩子的未来真的如我们所想,极需这样为他们铺路吗?
3
父母送礼铺下的捷径,
真是孩子想要么?
《我的前半生》中有一句台词说得很好: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曾有一位男士说过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因父母送礼的关系而受到老师的特别优待,他感觉是痛不欲生,最后是直接摧毁了他的人生。
这位学生自认资质平平,就算再努力也不可能拔尖,他的父母看清这个形式后选择把儿子“交给”老师,于是开始大量送礼。
接受了礼物的老师果然把他特别对待,课堂上几乎随时都会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每天安排做不完的试题、但凡学校有什么竞赛的机会不管他能不能胜任都赶鸭子上架。
长此以往,这位学生总是被老师打个措手不及,表现也常不尽人意,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击垮了他,不但是成绩越来越差,甚至开始逃避学校,自我封闭。
不切实际的助力,就像猪队友不合时宜地加补一脚,有害无益。
收了礼的老师会像对待顾客一样对待孩子,家长也感觉自己送了礼,应该有这样的区别对待,孩子能从大人的行为读取到的信息就是:我根本不需要刻苦努力,老师都会对我笑面相迎。
送礼能让孩子在学校一时活得像小王子,出了社会谁买你的帐?
有人曾这样评价所谓的“捷径”:“你现在因走捷径所节省的所有路程,不久的将来,都是要靠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弯路来弥补。”
我们用送礼为孩子铺下的所谓的捷径,其实是给他原本的坦途种下了更多的荆棘,可以让孩子从小就能锻炼的应对能力,被我们的周全早早剪断了羽翼。
4
做好这三件事
比送礼重要一百倍
俞敏洪说: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话语权,才有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
好的学习成绩是作为学生让老师刮目相看的资本。
送礼的父母多半都是因为自家孩子成绩不好,学习不努力才会来这一招,相反,成绩越好的孩子,其父母更加注重孩子自身对学习的态度。
成绩好的学生,即便不送礼,老师都会比较偏心,因为这直接关系老师的绩效,另一方面,成绩好的孩子都比较懂事乖巧,让人省心,老师自然也会有所偏爱。
与其挤破脑袋去讨好老师,还不如多花时间提升孩子的内在,蹲下身子听听他们的内心,父母教育孩子为之计深远,万不可送出一份礼便当起了甩手掌柜。
作为家长,做好以下三件事,比给老师送礼重要一百倍:
1、教会孩子感恩、懂礼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一个有礼貌、见到老师就微笑而恭敬打招呼的孩子,不管哪个老师看了都会怜爱三分,即便他的成绩不算好。
有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跟我讲,她最烦那些哪怕面对面走过来也从不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的孩子,有些你主动叫他,却还是爱答不理。这样的学生就算成绩再好,老师也无法打心眼里喜欢。
她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女学生,成绩还行,妈妈经常明里暗里想“表示表示”都被拒绝了。
这位老师直言:只有这种家庭才会教养出这样的孩子来,连最起码的尊师重道都不懂,将来就算取得再大的成就,人格修养仍然是不健全的。
《塔木德经》中有一句话: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向哪一个港口,那么任何地方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
只有教会孩懂得感恩、对人有礼,才会领悟学习真正所要到达的彼岸,不是所有一切的外在虚荣和攀比,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修行,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2、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交流
很多误会都来自于沟通不到位,我们所以为的都会随着自己的意愿去想象,从而将我们和老师推向了两个对立面。
《小欢喜》里,因为班主任想让方一凡留级,童文洁就觉得是开学时给老师送“千年老乌龟”把人家吓着了,变相给自家孩子穿小鞋了。
但经过沟通,她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小心眼儿了,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这样建议完全是为大局和孩子本身考虑的。
原本可能会被争吵推上道德高峰的误会只需要一场推心置腹的沟通就解决了。
所以,不管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异常又或是发生了什么事,家长应该第一时间心平气和地和老师沟通,不要胡乱猜测。
3、理解支持老师的工作
知乎上有个问答:人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变得越来越现实了?
高赞回答:彼此不再信任和理解时,越来越多人懂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有些家长一边拼命地讨好老师,一边背地里诅咒老师的势利,对老师在班级里所发出配合教育的工作从不回应,认为这些工作不应该推给家长,是老师们把包袱甩给了家长。
这样做的后果一定会打击老师开展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
而更多的家长非常配合老师的工作,比如需要孩子买的练习册、参加一些必要的生活体验等。
在得到良好的回应后,老师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被信任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从而会更加投入教学。
美国作家史蒂芬·柯维曾说:“如果你不能用戒律来进行教育,那么就可以用榜样来教育。榜样的教育作用会比戒律教育的作用更大更持久。”
作为孩子的教育第一人, 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尊师重道的良好行为示范,不要让猜疑和推测寒了老师的心,更不能因为某些个别的不好现象而否定老师的职业道德。
既然把孩子交给老师,让他们带领孩子一步步开创美好的未来,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和老师齐心协力为孩子助力,将我们的信任化作动力为他们扬帆起航。
【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