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才子之乡“江西抚州的文昌桥东首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百年前天主教堂——圣若瑟大教堂,据称它是当时中国第三大教堂,江西第一大教堂,许多外地人会慕名前来参观,这座教堂与旁边临近的国保单位玉隆万寿宫、唐代古刹正觉寺一起,成为抚州著名的宗教聚集之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与之隔河相望的州学岭历史文化街区上,亦有一座颇具历史的基督教堂——洪恩堂。两座教堂屹立于抚河两岸,遥相呼应,它们分别见证了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抚州发展的一段兴衰传奇。
洪恩堂外观
基督教洪恩堂,位于抚州市临川区六水桥街办州学岭路24号(临川三小附近),始建于1888年,重建于1983年,哥特式建筑风格,建筑占地面积仅80余平方米。曾经历过信仰活动的辉煌,也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几经更迭,如今其紧锁的大门,残旧的窗户以及斑驳的墙面,无不在向世人述说着其湮没于历史中的沧桑故事。
洪恩堂门楼
清同治年间,基督教传入抚州,拉开了基督教在赣东大地上传播的大幕。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基督教美以美会成立江西差会抚州教区,会址设于州学岭泰山背豫章会馆,由开创牧师戴古臣主持教务,经之后多任外籍传教士的努力,兴建了福音堂,先后开设了真光女校、豫章高级小学和豫章中学,组织了红十字会,整体建筑占地面积达到20余亩,规模十分宏伟。当时的州学岭福音堂是一处官宦可进,布衣可入,洋人讲道,教徒聆听的公共场所,在此无等级、身份、人种、语言等等的差别。国人向来深具包容心,不排他而吸纳其他文化精髓,使得自身的文化体系越发饱满和丰富,这一点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是可见一斑。因此,当年的福音堂,也成为抚州城区最繁华地段中一处具有异域特色以及最具吸引力之地。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基督教内地会也成立抚州教区,兴建抚州花家巷基督耶稣堂。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基督教美以美会江西差会抚州教区改名为基督教卫理公会抚河教区。抗战期间,州学岭福音堂被日军空袭全部炸毁。抗战胜利后,刘南山牧师在州学岭24号恢复重建卫理公会礼拜堂。
1951年,北京基督教吴耀宗牧师发起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
1958年,抚州的同地会与卫理公会合并,成立抚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文革期间,临川基督教活动全面停止,礼拜堂等场所改作他用。
1983年,党和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归还了部分房产,郑恩爱长老在州学岭路24号重建了“洪恩堂”。之后,由于场地所限以及教友增多等原因,洪恩堂承办活动逐渐转移至花家巷耶稣堂等处开展活动,几经花开花落的州学岭洪恩堂旧址,终于归于寂默。
洪恩堂
如今,当笔者站立于这座古旧的建筑面前时总是思绪万千,虽然洪恩堂破旧不堪亦难掩其历史文化价值,这座教堂绝对是近百年抚州宗教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之一,更是抚州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之一,实在值得对其进行妥善修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