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去不久的年代,重庆的人们还把“去解放碑”叫做“进城”,那时候解放碑是重庆城最繁华的地方,进城如同赶场一样。后来开始探究重庆本土文化才明白里面的渊源,重庆城之所以为城,是因为十七城门,九开八闭。
但我们现在要说的不是进城,而是出城。
正值草长莺飞之际,一颗向往远方的心蠢蠢欲动。可惜心已远,身不能动。小编寻遍网络江湖,找到一条特别的线路。
线路按照【通远门—枇杷山—两路口—佛图关—大坪】的顺序展开,它是地铁1号线天天的必经之路,而通远门更是小编从小长大的地方。
通远门,重庆十七城门之一,旧时重庆城陆路交通的唯一通道。出此门,经今天的两路口,到佛图关,再达大坪,一路向西,去往成都。故以“通向远方的城门”之意得名。沿着这条路试图串联起一次古人的出城之旅,尽量还原古人所走的线路,当然,因为时代的变迁肯定是有所差池的,这一点还望见谅。
寻个周末,打印下这些历史,按照线路一站一站信步寻去,寻找春天也寻找逝去的故事,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春游,聊以安慰。
在这条“通往远方的路”上我们能玩些什么?
通远门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砌建,城门上书“克状千秋”四字,地处重庆旧城最高处,地势险要,屏障全城。城门内是重庆城唯一的一块平地——打枪坝,城门外是荒坡棺山,民间俗谚“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
原重庆通远门(内侧)[图片来自《典藏重庆》]
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4年)六月,张献忠率大西军夺取佛图关,攻打通远门,因城墙高大坚固,正面进攻损失惨重,遂夜挖暗道,炸塌通远门城墙,攻陷重庆城。为解心中之恨,张献忠令手下兵士大肆杀戮,《荒书》记载,“城中男女皆断右手”,使得重庆城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才有所恢复。
传说屠城之后,尸体被弃置于通远门外,由此七星岗变成了乱葬岗。在这一片有归元寺、白骨塔、寄骨寺、上下安乐洞街等地名或场所。城内人家多将死者尸骨埋葬在安乐洞一带,而安乐洞周边则到处是坟山荒冢...
1927年,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为开拓新市区,主持迁坟扩建。范围涵盖通远门、南纪门、临江门所邻附近区域,工程耗时七年,耗费二万数千元,除有主之墓自行迁徙不计外,总共迁埋土石各坟四十三万五千八百九十四冢。
此番大动干戈,打扰了安息的鬼魂,七星岗由此闹鬼,搞得市民难安。为了平息闹鬼潘文华特意请来喇嘛祈祷诵经,并于1930年在通远门外的七星岗历时两年耗资四万元,修建了藏式菩提金刚塔,超渡和安抚亡魂。此后,才得以安宁。
原菩提金刚塔[图片来自《重庆旧影》]
现菩提金刚塔[图片来自Morgan]
枇杷山
关于枇杷山的来历传说有三,一说此山形若中国古曲乐器琵琶,又说古时一擅长弹琵琶的戏子,因思念远走他乡的恋人,常在山头上弹唱,声音凄婉令人同情,日久,便被称作“琵琶山”,后谐音“枇杷山”。再是,山上曾遍植枇杷树,所以叫枇杷山。
枇杷山海拔345米,是古重庆出城后又一制高点,但出城后是否走此条路过有待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走现在的中山一路,因为中山一路1927年才开始修建,清代地图上所画也清晰表明出通远门后南行再转折西行,去往佛图关。线路按照现在的地理、交通情况,以及与古地图上最近似的方位,选择走枇杷山正街。
在枇杷山一带有李宗仁旧居、戴笠旧居暨军统办公楼旧址、王陵基旧居、苏联大使馆等历史遗址,鉴于它们都出现在民国,且前面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篇就不赘述了。
原枇杷山苏联大使管[图片来自《《重庆旧影》]
两路口
旧时两路口叫“马房街”,因有人在此养马供运输用得名。这里是旧时重庆城外交通要道,通往成都、川北的路口,栈房、茶饭馆、烟馆齐集,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都还热闹非凡,百货林立,后来随着城市功能的分区逐渐衰落。现在继缆车、皇冠大扶梯之后,这里再度迎来轻轨,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站,亟待复兴。
原两路口老街[图片来自《典藏重庆》]
佛图关
《一统志》云:“上有石佛像,故名,地极险要,始建不可考。”由此可知,佛图关在宋代已经存在,又因有石佛像而得名。浮图即“佛图”或“佛陀”、“浮屠”,为释迎牟尼简称。
民国时期佛图关曾改名复兴关[图片来自《重庆旧影》]
佛图关为古重庆城外最高处,地势险要,雄踞两江,距通远门约6公里,是旧时重庆半岛的咽喉,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古成渝要道。其范围包括了今鹅岭公园一部分、佛图关公园大部分以及电视塔、114中学、长江路等区域。
清代佛图关有仁靖门、泰安门、水洞门、瑞丰门、南屏关、佛图关6座城门,在城墙最高处建有哨楼。南屏关为城内的内城。仁靖门在东,门洞上书“江天一览”,由此可进重庆城,城门外建有“佛来寺”。瑞丰门在西,由此可上成渝古道。佛图关设有佛图汛署(重庆城时有中营、左营、右营,营下设17个汛),内有大堂、二堂、三堂。佛图关上建有乡场,称姚公上场和姚公下场,设姚公乡,直属重庆管辖。场上建文昌宫、圣庙、蚕神庙等庙宇。
值得一提的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写《夜雨寄北》时,就借宿在渝中区佛图关的一座寺庙内。该寺庙重修于清朝道光年间,被命名为夜雨寺,其位置就在仁靖门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夜雨寺被确定为文物点,2009年5月,为修建渝中区职教中心的实习操作楼,夜雨寺彻底被毁!
大坪
从佛图关出来,沿现在肖家湾一带前行,就到大坪了。因是交通要道,驿道两旁逐渐形成街市,一度热闹非凡,络绎不绝,成为建坊立碑歌功颂德的地方。
《巴县志》记载,从1534年至1911年,老重庆境内先后建立117座牌坊,表彰贞孝节烈。大坪的这7座牌坊修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间,分别为5座节孝坊、1座百岁坊和1座乐施坊,七牌坊也因此得名。
原大坪七牌坊图片来自《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研究》何智
原大坪七牌坊乐善好施坊图片来自《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
1966年“文革”时6座牌坊被毁,最后一座牌坊也因种种原因在1976年被拆,仅剩下石碑25块,立于道路两旁,经年未得保护,有的损坏严重。2003年,因修建大坪循环道,其中3块迁到湖广会馆附近的东水门下,两块暂放于枇杷山公园内重庆自然博物馆。2006年,由于风化严重,枇杷山公园的两块碑刻被整体移进深坑内封存保护。2009年七牌坊片区拆迁,剩下的20块中有一块石碑由于受损严重,被封存,其余19块迁到了原址对面、大坪电信大楼背后的花园中,成为主城区最大规模的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