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做了一件事,让3人受益当了皇帝,自己被后世5次封为王

2020-10-01     岁月的交错

原标题:此人做了一件事,让3人受益当了皇帝,自己被后世5次封为王

古人说:“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成就非常之功。”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不少脍炙人口的非常之功,但有一些虽使后人受益,但同时也饱受诟病,比如秦始皇主持修建的万里长城,以及隋炀帝经年累月,耗资无数修建的大运河等。尽管这些雄伟的工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可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恤民力,劳民伤财的骂名,成为暴政的代表之作。

不过,与之相反的是,在秦朝时,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虽然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却深得百姓的支持与后世的推崇。至今历经2000多年,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项工程就是享誉古今的都江堰。

公元前359年,随着秦国社会经济全面落后于六国,为了增强实力,在诸侯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秦孝公力排众议,任命商鞅推行变法。此后商鞅经过二十余年的辛苦运作,使秦国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商鞅变法也被认为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然而此时的秦国虽然强大起来,却充其量是一个可以与齐楚并驾齐驱的军事强国而已,其实力虽然能在单打独斗中单挑任何一国,却不能发动起歼灭六国的统一战争,甚至还时常有被合纵的东方六国压着打的可能。

究其原因,战争的本身还是国家之间物力,财力,人力的直接对抗,虽然当时的秦兵勇猛彪悍,但秦国的国力却不足以支持一系列连续的歼灭战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的身体支撑不了他的雄心,不过秦国的这种境况在他得到了一块被世人认为是偏壤之地的地盘后,局势立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块土地就是巴蜀之地。

公元前317年,深居秦国后方的巴国和蜀国相互攻伐,巴国不敌蜀国,向秦国求援。但在秦国的朝堂上,关于救还是不救却发生了一场载入史册的争辩。秦相国张仪认为巴蜀乃偏壤之地,得之无益,与其空耗兵力,不如举兵东向,结交楚魏,攻打韩国,东进俘虏周天子,此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业,这才是秦国的大道。不过秦国的名将司马错却不认同,司马错认为要成就大业,必须广地富民,巴蜀之地富庶正好可以增加粮食和人力的储备。如果按照张仪的方案攻打韩国,势必会激起六国合纵对付秦国,到时才是真正的空耗国力,却什么也得不到,另外俘获周天子也会落下骂名,与其落下一骂名又得不到任何实惠,还不如攻伐巴蜀,以广其地。

史载秦惠文王听完后大喜,连声夸赞司马错。不久,秦王便命司马错,张仪率一支精兵昼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蜀国,消灭了蜀国。接着秦兵又趁热打铁,攻下了巴国,并以巴蜀为基地,消灭楚军8万人,夺取了汉中。

然则此时虽然秦国的土地扩大了将近一倍,但巴蜀之地却并没有发挥出后世天府之国的粮仓作用,究其原因,由于巴蜀独特的地理特征,此地常年旱涝不均,洪荒肆虐,是一块被人鄙弃的蛮荒之地。史载古蜀人在成都平原上的2000多年期间,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不停的迁徙,而这不停迁徙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洪荒之灾。

在地形上,成都平原西边是高大的龙门山脉,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而成都平原的海拔只有400-700米,这就构成了巨大的落差,此外成都平原也是一个西北高,东南地的倾斜型平原,因此一到雨季,奔腾的水流从高原倾泄而下,从岷江流至灌口进入平原,而此时东边玉垒山挡住了它的道路,呼啸的江水便以摧枯拉朽之势转折向西,汇入长江。这也因此造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象,一到冬春无雨的季节,良田千亩的成都平原却由于玉垒山的阻挡,得不到岷江水的灌溉,常常发生旱灾,而一旦到了夏秋雨季,奔腾的江水夹杂着泥石疯狂而下,导致岷江河床升高,洪水泛滥,百姓沿江的庄稼和村庄常常被冲得一干二净,让人苦不堪言。也正因如此,巴蜀之地在世人眼里一直是一块不入流的地方。

秦国得到了巴蜀之地后,如何才能治理好水患,将巴蜀变为一个富庶的大后方成为了一个重中之重。这时候一个伟大的治水专家登上了人生的舞台,从此在历史上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泽,这个人就是李冰。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襄王任命为蜀郡守,着手治理蜀地。李冰上任后,不辞劳苦,四处奔走勘察,并根据水患形成的原因,制定出了一套治水方案。而这套方案的首要任务就是将阻挡岷江水的玉垒山开凿出一个大洞,以便江水东流,解决成都平原的旱灾。然而在青铜器时代的战国,由于工器具的落后,想要将一座质地坚硬的大山凿除一个大洞,谈何容易?

不过虽然困难重重,李冰并没有退缩,他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先在坚硬的岩石上钻出若干洞,然后铺上干柴焚烧,等到岩石被烧红后,用冰凉的江水浇筑而下,这时岩石便内外受热不均匀,炸裂开来,就这样,李冰带领着蜀民在经过与自然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硬是将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长80米,高40米的大洞,从此汩汩的江水穿山而过,解决了成都平原上旱涝不均的困境。

此外为了更科学的引水灌溉,一劳永逸的解决成都平原上的洪涝灾害,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科学而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完美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到了300多万亩,使成都平原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庶之地,天府之国。

俗话说:有粮就有兵,肚里有粮,心中不慌。都江堰水利建成后,成都平原在短期内便成为秦国最重要的粮仓,秦国也逐渐国力雄厚起来,并从实力上改变过了过去秦,楚,齐三国并驾齐驱的局面,此后秦国抛弃楚齐,开始在战国的风云争霸赛上独领风骚。到了秦王嬴政时期,巴蜀又经过百年的开发完善,更加稳定繁荣,成为秦国当之无愧的战略大后方,并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人力资源,取之不尽的粮食,井盐以及其他军用物资,有力的支持了秦王政的扫六合的统一大业。为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蜀即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宋人郭允韬也说:“秦于是灭六国而一天下,岂偶然哉,由得蜀故也!”而巴蜀之地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李冰可谓功不可没。这也正如唐人虞世南总结说:“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

秦国因为得了蜀地而逐渐愈发强盛,秦始皇也因此一统天下,开皇称帝。然而历史上因蜀地得利称帝的并不只是秦始皇,还有后世的刘邦和刘备。楚汉相争时,项羽是天下霸主,他为了钳制刘邦,就将刘邦封在交通不便的蜀地,想以此困死刘邦,然而殊不知刘邦却因祸得福,不但得了一块盛产粮食的稳定大后方,还顺势定三秦,并最终消灭了楚霸王,开创了汉朝400多年的基业。而在这其中,刘邦却是屡战屡败,甚至多次丢盔弃甲,狼狈至极,但他始终都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为何?主要原因就是萧何镇守的巴蜀之地能源源不断地为刘邦送来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粮食,兵丁,这才使刘邦多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汉朝末年,天下再次动荡不安,军阀割据。刘备起兵20余年,依然如丧家之狗,身无立锥之地,整日惶惶不安,在得遇诸葛孔明的辅佐后,取西川,夺汉中,才有了一块立锥之地,并借助蜀地的富饶,在汉献帝死后做了皇帝,其兵威甚至一度超过了东吴。然则由于其后来战略错误,将蜀地积攒起来的家当全部消耗在了夷陵之战中,这也导致蜀国元气大伤。

公元前235年,李冰在修建完都江堰后,又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最终累死在了治水的工地上。后人感念他的功德,尊他为川主,并修建了大王庙,二王庙来纪念李冰父子的功德。贞观初年,唐太宗褒封李冰为"神勇大将军"。宋开宝七年宋廷改封李冰为"广济王"。清雍正五年,雍正帝加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祐王",并赐"绩垂保障"额。光绪三年清廷再次加封李冰为"通佑显英王",并赐"功昭蜀道"额。次年又加封为"通佑显惠襄护王"。而李冰生前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也成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FPH4XQBLq-Ct6CZjPH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