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ra 留学全知道观察员
【Jenny带你玩音乐】系列专栏 第2篇
我们之前采访米考夫斯基教授的文章《中国琴童是如何被“毁掉”的?米考夫斯基教授直指华人家长的四大误区!》,直指了中国孩子们学习音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爸妈群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这位“世界钢琴冠军之父”认为,学音乐,一定要科学地学、有灵魂地学,要耐得住性子做好孩子们音乐兴趣启蒙,而不是一味闷头练琴。
孩子们觉得练琴枯燥无聊,容易放弃,父母们不得不一次次威逼利诱、觉得力不从心,这样的感受我们都经历过。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们觉得学音乐是件快乐的事,自己乐得去练习呢?
所以,我们在飞思乐音乐教育,采访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Antonio Juan-Marcos,他将和我们分享,除了单纯地练习演奏之外,学音乐还能玩出哪些花样?
(点击视频观看,看加州大学教授教孩子把音乐玩出“花样”)
Antonio Juan-Marcos教授出生于墨西哥城,这是一个街头时时时刻刻都充满着音乐热情的城市,就像是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描绘的那样。
和《寻梦环游记》里的小男孩米格尔一样,Antonio从小就喜爱弹吉他,这个灵动的乐器,正把他引入音乐世界的钥匙。
后来,他去了波士顿音乐学院,学习作曲、钢琴和吉他。目前他一边在加州大学教授和声和理论,一边为各类交响乐团、电影与电视节目创作音乐。
没有专攻“演奏”,而是深入行业内、与各类不同的媒体艺术家合作、创作不同形式的音乐,谈到“如何把音乐玩出花样”这一话题,Marcos教授是很有发言权的。
01. 到底是学音乐,
还是学乐器?
在我们的聊天中,Marcos教授提到了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是需要所有在学琴的孩子和父母们思考的:到底是学音乐,还是在学乐器?
学习乐器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要跟着演奏技巧反复练习,猛攻几首难曲,十级也是能在几个月间速成的。
但是,学音乐却是很辛苦的。它代表着一个人整体艺术视野的建构,这不仅是专业知识,艺术品味,更包括人格涵养、对生活的感知力。
Marcos教授认为,练琴的方法可以由老师来教,但学习音乐的大方向,却是需要家长们为孩子来掌握。拥有艺术视野,远远比学一门艺术重要的多。
02. 科学玩音乐,
需要这“三步走”
如何拥有艺术视野呢?Marcos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这三步。
首先,孩子们要去学习正确的音乐语言的知识。比如在古典音乐里,什么是和弦、什么是和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当孩子们掌握了和声语言的知识,音乐于他们而言就不再随机、无序,而是有着科学、清晰的排列规律。
学会分析和总结乐曲的规律性,他们会记得更牢,弹奏时也更有逻辑性,有利于提高整体的表达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练习。
Marcos教授说,学习乐理是第一步,也是更长远的一步。孩子也许会花费很多精力在这上面,但它值得付出的时间。
第二步,要听更多的音乐,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
不同的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肯定与和平时期的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不同作曲家的生平,他们写出这篇曲目的时候正在经历着什么,是专职作曲家还是自由职业者;生活是富裕还是困顿,都会造就不同的音乐风格。
拿Marcos教授本人来说,从18世纪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到当代拉丁美洲的小说和诗歌,他个人喜爱的作品,一直是他音乐灵感的来源。
比如Octavia Paz,一位同样出生在墨西哥城的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是最能引起Marcos教授情感上的共鸣的。他说,听着 Octavia Paz 的诗歌,他能直接感受到那文字的韵律与节奏,让他不由自主地想把这动人的声音谱上旋律。
Marcos教授的音乐作品,一直被赞誉为“诱惑和敏感”(resmusica)、充满了“美丽神秘细腻大气”(Musikzen)... 这与他对古典及现代音乐、对拉美文化的灵魂共鸣,是分不开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西方浪漫主义以后的音乐,几乎没有一首不受社会背景、文学、绘画与各式艺术的影响。孩子们可以阅读一本书,或是参观那段时期的画展,尝试着找找图画、文学和音乐之间的联系,这非常重要。
年龄较小的孩子们可能比较难理解一些“艰深”的古典音乐,他们听音乐的“曲库”,可以是一些有故事、有画面的作品:
比如格里格的《晨曲》、施特劳斯的《电闪雷鸣波尔卡》、维瓦尔第的《四季》,可以让孩子联想起自然界的情景;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也都包含了有趣的故事内容,可以配合欣赏。
第三步,是给孩子创造机会,去演奏给更多人听。不是为了比赛或是考级,而是单纯地、让孩子享受演奏音乐的感觉。
即便Marcos教授现在以音乐作曲为职业,他依旧会享受和朋友们一起弹吉他的闲暇时光。他说:
作为音乐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演奏),只是闷头在房间里一个人练习,我们会变得孤立,忘记了做音乐的初衷:和他人分享音乐的快乐。
Marcos教授建议琴童们,无论是组成二重奏、三重奏,还是加入大型乐队,一定要试试和其他音乐家一起演奏。
他认为,合作学习音乐最棒的方式。因为每个乐手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更好地配合别人演出,这不仅能调动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和内驱力,还能让他们从彼此身上学习,有交流、有碰撞,远远比独自练琴更快乐。
这“三步走”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学习语文,不能只会念课文中的字,还要学习文章句子段落间的逻辑、整理好词好句、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还要有机会去表演、去朗诵。
这些个步骤综合起来,才是一个更加完整、科学的学琴之路。
03. 学配乐、学舞蹈...
都是有趣的音乐学习方式
我们经常说,学习音乐不能被考级、比赛所绑架。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检验孩子的乐理扎不扎实、对音乐文化有没有理解呢?
Marcos教授的答案是:可以学学作曲!
学习作曲,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主动感知音乐的能力,挖掘孩子的音乐创造力。
今年暑假,Marcos教授就在上海开办了一次电影配乐工作坊,其中一课就是让孩子为电影短片写音乐。
他找的素材是很经典,是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内容就是一辆火车开进了站里。全片只有1分钟长,完全没有声音,孩子们的任务就是用作曲的方法为电影创造声音。
怎么给电影配乐呢?简单一点的,可以用音乐声模拟火车的声音,比如汽笛声、车轮在铁轨上滚动的声音和节奏。
复杂一点的,需要用声音描绘画面、描绘感受,比如火车上的蒸汽袅袅升起是什么声音?等着上车的乘客的心情,可以用怎样的音乐表达?
最后,孩子们要思考着,如何把这些东西结合到一首曲子里,在一分钟的时间内展现出来。
短短一分钟的任务,背后却蕴含了这么复杂的思维过程!
Marcos教授说,在创作中,孩子们各自迸发出了不同的灵感;课程结束后,他们还有机会在东方艺术中心表演自己的作品,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个活动。
中国父母们相对来说,更重视演奏的学习,孩子很少了解音乐其他领域。
但演奏是“自古华山一条道”,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像郎朗、李云迪一样,成为全球知名的演奏家,那为何不能放轻松一点呢?
音乐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是除了语言外最具能力的表达工具。我们是不是都有过同样的感觉,开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哼唱出旋律。如果会作曲,能把脑海里的旋律创造出来,那该是多好的感觉呀!
除了作曲之外,学学舞蹈,其实也是促进音乐感知与理解的好方式。
飞思乐的创始人柴琼妍博士曾分享过一个故事,她在曼哈顿音乐学院上学的时候,曾经上过一堂颠覆认识的课。那时候她要演奏巴赫的组曲,而这门课教的却是跳巴洛克舞蹈。
她的切身体会是,当你学会跳这些舞蹈之后,再回到演奏时,对舞步、重心、乐句的理解完全提升了一个层次!
想象力和审美,是音乐家与音乐匠的区别。任何乐器的学习其实说到底,就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的、浸没式的学习形式,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