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简化字不是现代才出现的,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使用了

2019-10-30   博物馆大神

简化字是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后开始执行的现代汉字书写标准。今天大多数人认为解放以后才开始使用简化字,其实中国人在漫长的文化实践当中,很早就开始使用简化字了。

绘图:丰子恺

大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简化字。简化就是要提高书写效率,还要让人能看懂文字。王羲之的《十七帖》中就有简化字,那是晋代的法帖。简化字的出现跟草书有关系,因为草书在写的时候要简化到一定程度,比如毛主席题的“为人民服务”中“为”字的写法就是草书的写法。

王羲之 《十七帖》

这是北宋的一个白釉文字枕。这个枕头非常著名,凡是对中国文物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枕头今天藏在大英博物馆,枕面上有四个字:家囯永安。“国”字和今天的写法基本相同,但少了一点。“国”字中间是个“玉”,但古汉语比如小篆当中,“王”和“玉”字都没有这一点——上面两横靠得比较近,下面一横拉开的为“王”字:三横均匀分布的为“玉”字。这就要求书写非常规范,如果不规范,究竟写的是“王”还是“玉”,就不太容易区分。

北宋 磁州窑“家国永安”白釉文字枕 长 21.6 厘米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后来人们为了把“王”和“玉”字区分开来,就让“玉”字多了一个点。“国”字繁写“国”字中间是“或”,在古汉语中,“或”跟 “域”通假,指疆域,那么加上一个框就是国家的概念。简化字要保留“疆域”的“域”的音,所以写了“王”这个“域”字,加上这个框,依然表示是“国”字。“国”字的简化过程听着非常复杂,但是道理非常清楚。至少在宋代,枕头上写了“家囯永安”,这个“囯”跟今天的简化字异曲同工。